搜尋結果
已找到 7 則相關結果
2024年京台腦健康學術研究會日前在北京登場,元培醫事科大前校長林志城表示,腦健康除了要「治」更重要是「防」,生活節制、有規律,搭配對腦部健康有用的飲食療法,人就會健康。 林志城以「生理功能性營養療法對認知的提升能力」為題,在研究會上做出專題報告,他表示,現代人生活不規律,很容易引發癌症、憂鬱、高血壓、高血脂、阿茲海默症等「生活習慣病」,是生活型態出問題。要知道,癌細胞也是「自己的孩子」,它本來就在人的身體裡,生活型態出問題就讓癌細胞變壞,是人們可以救癌細胞時不救,一定要等它變壞,才把它除掉。因此像這樣的生活習慣病,就必須從5個解決方案做起,包括飲食有節、天人合一、形體鍛鍊、起居作息、心理健康等。 林志城說,雖說人人聞癌色變,但癌細胞也會死,只是死亡速度低於繁殖速度;癌細胞死亡有「他殺」跟「自殺」等2種死法,我們不希望讓健康細胞和癌細胞一起死亡,因此用營養療法像是茶葉讓癌細胞被「他殺」,靈芝多醣體則是傳遞一個訊息給癌細胞,讓癌細胞「自殺」。 林志城說,今天講腦健康,但用中醫觀點來說,腦也是身體的一部分,身體健康、腦就健康,健康除了要「治」更重要是「防」,防比治還重要。身體不健康,一定是沒有遵守「生活習慣病」的5個解決方案,例如飲食油膩、熬夜、不運動等。 他特別介紹幾種對腦部健康有用的飲食療法,第一種是GABA茶,音譯佳葉龍茶,胺基丁酸很高,研究已經登上國際期刊,喝GABA茶可以助眠,讓腦波中的「快樂波」成長1倍。 第二種是魚油。林志城說,腦部有一個機制叫做「血腦障礙」,任何營養素要是都可以從血進到腦,那就不得了,表示毒素也可以進去到腦裡面,所以有「血腦障礙」這個人體的防衛機制,可以想成一個過濾膜,不讓毒素進來。但是DHA是可以進去腦的,而DHA是神經的傳導物質,DHA與記憶力和失智症的相關研究超過50年以上,它最主要效果是有效防治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很早就有人研究發現由於母乳有DHA,DHA對小朋友智商也有增進。 另外還有肉蓯蓉,這原來是壯陽用,台灣有藥廠做成保養品,可以修補記憶空間。從中醫觀點,它是補陽氣;用西醫觀點是讓細胞的粒腺體變強,腦細胞就可以活得快樂健康。 最後是丹參。林志城說,歐盟把丹參當成心血管用藥,它的作用主要是活血化瘀、疏通血管,腦部不健康就是血管塞住,因此讓它暢通就好了。
第9屆海峽兩岸腫瘤防治大會日前在北京登場,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院長鄭偉達、副院長鄭東海父子檔也聯袂參加,並與台灣國際醫學科學研究院院長林哲安對談。 林哲安說,鄭東海是年輕才俊,來自中醫世家,其實在一般人眼中大可輕鬆度日;但鄭東海非常努力,最特別的是他讓家傳方子「慈丹膠囊」通過人體臨床計畫,證實其對腫瘤防治、增效治療、解毒、防復發等都有功效,現在已經是國家醫保項目。能把中藥方劑納入西醫醫保,非常不簡單。 鄭東海笑說,從小目睹父親為病患治病,6歲就開始背《湯頭歌》訣,12歲就開始抄方,立志做醫師。但其實一開始他是比較被動的,他們家住在閩江旁,每年暑假淹死不少小孩,父親鄭偉達怕他溜去游泳,就叫鄭東海跟著出診,他並不愛去,但是出診幾次,耳濡目染,就這麼走上醫學路。 鄭東海師承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也是吳孟超唯一的中醫學生。2021年吳孟超病逝,享耆壽99歲;自認個性內向的鄭東海體悟到要克服自己性格,發揚老師所學。他先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及省市級多項課題研究,其中有一項十二五重大專項讓他吃足苦頭:「原以為申請課題不容易,沒想到申請下來更辛苦!」該課題要在3年內錄2000個病例,病患要知情、要同意,而國家給的經費又很少,很多時候根本在搶病例,他當時累得猛掉髮,「為了這個專項付出了很多,不知道那3年怎麼過的……現在一想起來我都會掉眼淚!」 鄭東海說,幸好在吳孟超老師大去之前,他的團隊花了5年把這個重大專項落實了,讓老師看到論文發表,吳老很欣慰;該專項降低肝癌復發率,在中醫藥做出重大貢獻,也獲得國家補助人民幣兩千萬多元。之後又開了兩次香山會議,認識了一大班專家學者。此事讓他體認到:「把最苦的事情熬過來之後,就能苦中作樂了。」 林哲安心有戚戚表示,當年去美國讀書也被霸凌,但努力過後的成果才甜美。現在很多學生抗壓力低,動不動就覺得自己熬不過去,因為他們聽到太多光鮮亮麗故事,殊不知成功者背後付出的努力。就像鄭東海做的十二五課題,找2000個病例而且還要能救活,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會轉向中醫求救的肝癌病患通常都是藥石罔效。 林哲安也讚揚鄭東海之父、鄭偉達教授從醫40多年,做人做事都是一代榜樣,尤其在中醫治療腫瘤方面提出「四位一體療法」、「癌症是瘀毒」理論,從理論上闡述中醫治癌,加上發明慈丹膠囊,是很重要的貢獻。 林哲安說,鄭氏父子與他也因此受邀參加過2次中國最高學術級別會議,香山科學論壇。他十分感佩香山會議秉持求是還真精神,如與會者之間不稱院士、院長等,只互稱研究員;不要求形成共識或結論,不接受採訪,讓科學、科技與醫學正向前進。 林哲安說,希望鄭偉達、鄭東海也能來台灣與學子分享經驗,讓台灣學生知道做事難、做大事更難,但這些都是值得的,不要輕易放棄。
第9屆海峽兩岸腫瘤防治大會日前在北京登場,首度與會的溫州醫科大學大健康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廷建表示,從大健康角度,此次會議有幾項特色,包括:學科融合,即中西醫的融合、醫科跟工科的融合;陸台兩地融合;以及傳統跟創新的融合。大家理念相同,就是從「大健康」的角度,從生命的出生到終極,疾病治療從早期精準預防到後期評估,都有醫者守護的責任。 郭廷建表示,此次簽訂的合作協議裡面,兩岸不單單代表大陸和台灣,還有港澳、長三角、海西、大灣區,都是最發達的地區,有合作的基礎。 台灣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林哲安表示,兩岸四地陸台港澳都是華人,基因不分彼此。此次大會的主題是「科學防治、創新共贏」,像大會主席吳健雄本身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從西醫闖入中醫領域;溫州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則已經前瞻地提到「大健康」的概念。 郭廷建表示,溫州醫科大學大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建初衷,是他跟校長李校堃形成默契,校長更是基於自己生病之後感受到預防的重要,「為看病而看病」永遠看不完,因此推廣從醫學生開始就培養「大健康」理念,醫師不只要能看病,還要有管理手段,引起全社會對健康的認知、做好科普跟民眾素養,這方面台灣比大陸早幾十年。 郭廷建也透露,溫州醫大校長李校堃院士,同時也是台灣科技產業協會的名譽理事長,兩岸在醫學科學方面的互動是非常緊密的。 郭廷建表示,如果民眾沒有「大健康」概念,醫保總有一天要崩潰,最大受害者還是老百姓。有限的醫保資金要用於全域的預防,讓更多老百姓少生病,生了病早治療,就更不會造成負擔。 郭廷建表示,此次會議他感受到很多院士的大國情懷,像林哲安院士在美國、台灣、大陸一直宣揚,跟今天創新傳承是一脈相承。 林哲安引述恩師崔玖醫師的說法:「身為醫者,治病方法愈多愈好,身為患者,能夠選擇的治療方式愈多愈好。」像李校堃身為院士卻創立了非醫療干預委員會,就是因為他自己生病之後,發現溫泉對於中風患者的康復治療有很大功效。希望醫者也要重視自己,一定要往「大健康」移動,讓華人變得健康,帶出健康的生產力。 郭廷建表示,大陸目前要面對的課題包括:第一,老年化社會,大陸60歲算老年,目前已占18.2%,這會給國家帶來很大負擔;第二是慢性病;第三是青少年衛生問題。這麼多的問題都是醫師要處理,所以醫院管理變得很重要。當過20多年醫院院長的他表示,如果沒有創新管理的觀念,醫院無法提供民眾優質服務;有「大健康」理念,不要過度治療,甚至讓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定期服藥了、體重減輕了,醫院給點數獎勵,換健康包、醫保報銷等,讓民眾從被動管理變成主動管理。 林哲安回應表示,兩岸有志一同,台灣的雲林也在試點,只要老人家每天量血壓或是聽醫師演講就給「健康幣」,可換民生物資,民眾健康了,雲林用掉的醫保就少了。 郭廷建表示,老年人的健康,主要是自身習慣的改變,包括運動、飲食,激發身體內在免疫機能,藥物都只是輔助。
台灣科技產業協會代表團近日參訪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並與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聯合會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建京台青年科技工作者聯席會議機制,加大兩岸科研交流;另拜會海峽科技與產業雜誌社。 北京市科協副主席郭魯鋼先介紹北市科協歷任主席,包括「糖丸爺爺」顧方舟的感人故事,另外也向台灣科技產業協會理事長林哲安一行致歡迎詞,並介紹北京市科協的工作。林哲安則致詞並介紹來訪事宜,他特別提出「兩岸一氣、求是精神、科技創新、心物合一」16字,做為兩岸科技交流的主旨和目標。雙方除了舉辦座談交流,並交換紀念品及合影。 林哲安也與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聯合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市科協第10屆委員會委員杜宏群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建京台青年科技工作者聯席會議機制。 備忘錄指出,為了進一步加強京台兩地科技組織、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解決兩地科技發展進程中的問題,探討可持續發展道路,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倡導建立京台青年科技工作者聯席會議機制,邀請京台兩地相關機構共同參與。 備忘錄提到,遵循溝通、共用、合作、發展的原則,以台灣科協為平台,促進京台兩地科技組織、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人才開展經驗交流、資源共用和協同創新,探討科技、學術、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推動京台科技、學術交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台灣科協會一行也拜會海峽兩岸科技交流中心,及其下的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海峽兩岸科技交流中心主任高翔介紹兩岸科技合作交流情況,雙方務實討論兩岸科技工作整合及對接事宜。
此次腦健康前沿學術研討會在海星醫藥健康創新園登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特地為大會發來視頻致詞,希望能夠與台灣地區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名譽主席高明見教授也親自對大會致詞,講述在台灣利用人工智慧篩查心房顫動預防腦中風的近況,期待兩岸合作將華人腦中風的防線向前推進。 大會主席林哲安報告治療中樞神經疾病的未來趨勢。他表示腦健康是關乎國家和社會的大事。在建構健康腦工程的征療中程中,我們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李校堃與高明見更是在這條路上與你我同行的天使。代表海峽兩岸腦醫學科學的專家,共建腦健康工程啟動。 台灣的元培醫事科大前校長林志城表示,現代人生活不規律,很容易引發癌症、憂鬱、高血壓、高血脂、阿茲海默症等「生活習慣病」,必須從5個解決方案做起,包括飲食有節、天人合一、形體鍛鍊、起居作息、心理健康等。 北京市高端領軍人才、中元生物科技公司CTO陳顯揚,則暢談其元寶楓產業科技創新經驗。陳顯揚表示,元寶楓是難得的植物資源,籽油可提取重要的神經酸,是中華民族給全人類的禮物,中華民族有必要用好、用對神經酸。 另外台灣科協代表團也赴HICOOL產業園開展腦健康產業對接交流會。腦健康作為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備受世界各地科學家的關注與探索。而今在這個以人工智慧,大資料等前沿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為人們探索和實現人類腦健康的新突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台灣與北京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如台灣與北京合作研發的腦科學影像技術,已經應用於臨床診斷,為腦部疾病的早期篩查和診斷提供了新的方法。致力開發元寶楓籽油等產品的中元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常婷婷,暢談中元生物腦健康產業戰略布局規畫;上海威奧頤摩健康科技公司市場總監孫婧以「氧與腦健康」為題介紹微壓氧艙;來自台灣的台灣之光,80歲「生技阿嬤」程伶輝,介紹「乳鉻蛋白」與在第三期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的應用展望;同樣來自台灣的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周明宇博士則介紹新世代藻油與腦健康。 杜宏群笑說,13日的行程很像兩岸專家PK賽,有大陸的元寶楓籽油對上台灣的藻油,又有大陸青年女企業家常婷婷與台灣「生技阿嬤」程伶輝前後登場。她感謝與會專家分享真知灼見,暢述觀點經驗。林哲安特別感動:高明見、李校堃、生技阿嬤懷揣上醫之心,循循善誘帶領大家穿越歷史長河,講述老一輩的初心與使命,他期許透過大會跨領域跨時代碰撞思想火花,促進兩地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互相學習和腦健康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創腦健康新質生產力。
第9屆海峽兩岸腫瘤防治大會12日在北京登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提出「帶瘤生存」的概念,指出衰老和疾病不可免,重點是即使生病甚至罹癌之後也不能太過依賴醫師或醫療手段;醫師只能在合理程度上協助病患,但主要還是病患要調動自己的能動性,包括運動和生活安排,以加強宿主的抑制能力。 程書鈞表示,自然衰老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因而產生疾病,這是一連串的過程。小鼠實驗也證明,生活方式、飲食、運動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極大,因此在預防方面,T細胞多樣性愈強,免疫功能愈強。肥胖則是負面因素。 程書鈞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即使是生病甚至罹患癌症之後,也不能完全靠藥物或手術治療,還是需要以飲食和運動強化身體素質。 研究發現,許多病患聽到臨床醫師一句「你患癌症了」,就有54%感覺抑鬱、49.6%焦慮,而這會增加22%的死亡率。因此不能只關注癌症手術,而是關注後續一連串生活安排,包括心理上的調適。 程書鈞說,腫瘤其實就是生態競爭的過程,現代醫學常常將衰老給「疾病化」,或可說是診斷過度。但大部分和衰老相關的疾病都可以長期「帶病生存」。很多人也會問:假設罹癌,是否要徹底清除癌細胞?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根本不可能徹底清除癌細胞,反倒是加強宿主抑制能力才是關鍵。 程書鈞強調,「合理的」運動可以強化身體素質,對於腫瘤病患也是非常重要。為何說是「合理的」運動?他舉自身為例,他辦公室在20樓,8年來他堅持不搭電梯,都爬樓梯,這就是過度運動,後來醫師說要換髖關節,他當時也是很憂鬱,但後來領悟到與疾病共存。原本天天吃藥,還坐了3年輪椅,現在都不需要了;目前他游泳、走路,若爬坡就用雙枴杖,妥善保護自己。 程書鈞說,生病之後,不能太過依賴醫師,醫師只能在合理程度上協助病患,但主要還是病患要調動自己的能動性,加強宿主的抑制能力。他建議人類要向大自然取經,大自然有「自我療癒」的能力,就像動物也會罹患癌症,牠們可有醫師可看?為何可以自然療癒? 程書鈞笑說,他30、40年維持一樣體重,「 1978年的衣服我現在還穿得下!」他還自己做菜,先放菜後放油,抽油煙機幾年不用洗。 程書鈞說,精神健康很重要,快樂的念頭很重要,這不是唯心論,而是有科學依據。腫瘤細胞原本就存在在人體內,腫瘤是與生俱來,不是追求一個「不會生病、不會衰老的身體」,地球都會衰老,何況人體?
由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腫瘤學分會主辦,國家癌症中心/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承辦的第9屆海峽兩岸腫瘤防治大會,12日在北京市中關村軟件園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也是該會在疫情之後首次恢復舉辦。兩岸學者專家700餘人齊聚北京,指出兩岸交流不能斷,必須為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而攜手努力。 會議以專題報告與主題座談的方式進行,探討AI與醫工結合、腫瘤的微創治療、腫瘤的綜合治療、中西醫偕同治療等議題。 大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吳健雄表示,兩岸要共好,就是要兩岸一家親、要共贏,這次大會主題是「科學防治、創新共贏」,健康中國,最重要還是腫瘤防治,大陸也進入老年社會,人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但是癌症發病率也沒有減少。腫瘤協會要把理念跟最先進設備落實到下面去,這也是當初大會的主旨,醫藥衛生直接了當牽涉到家家戶戶,出席的學者專家一定要帶這著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一起貢獻到兩岸同胞的民生事業上。 大會主席、台灣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執行董事林哲安表示,兩岸醫學之間、中西醫之間以及跨學科之間都需要融合創新,提出新的腫瘤大健康生產力。希望兩岸合作,少走彎路,重新用科技智能解讀中醫藥經藏,把中華民族文化養生文化輸出到全世界。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會長王立基表示兩岸一家親,海峽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同種、同根、同文化,兩岸民間交流是阻擋不了的,這是民心所向。兩岸應該共同推動健康交流,特別是在當前複雜的國際情勢之下,大陸這裡也希望以港澳台為平台,開展科研合作。兩岸應當結合彼此優勢,攜手民眾大健康,創造大福祉、醫療技術大創新,集中財力、物力、人才優勢,相信華人是能做點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