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16 則相關結果

【住院照護新模式】台灣僅2成醫院「照顧共聘」 執行遇瓶頸

為避免「一人住院全家倒」,衛生福利部照護司從2018年開始推動「住院友善照顧共聘」制度,一開始有34家醫院響應,到2022年則增至93家,約占全台483家醫院的19%。不過早有相關人士表示執行上遇到許多困難。 「照顧共聘」制要成功的一大關鍵,是集中管理「病情類似」的患者,不過有知情者表示,當初衛福部宣布這項措施時,響應的都是部立醫院,等於是不得不配合。但實施下來有外科病患移到內科病房,並不妥適;也有參與共聘制的病患病症不同,很難移到同一病房照護;另外就是給病患家屬的權力過高,有的家屬參加了共聘制,過一陣子又說不需要了,可以自己顧,增加醫院調配人力的困難。「重點是醫院是不是認真執行,是否將這個制度當成醫院整體發展的策略來推動,或只是做做樣子?」知情者表示。 此外也有民間團體建議拿健保來補貼看護費,不過這方面異議也不少。反對者表示,全民健保是要提供「醫療服務」,而住院照護屬於「生活照護」,不該以健保費用去支出。 此外共聘制是否該強制執行?患者、家屬跟醫院也有不同看法。對患者及家屬而言,共聘制也需要部分自費,必須衡量自己的經濟狀況;且如果一參加共聘制,只能在規定時間探病,受限很多。 但醫院方通常認為,一旦加入共聘制,為了管理方便起見,病患必須由醫院全權負責照顧,病患不能中途自行決定想加入或退出;病患若有什麼需求,由專業照護人員來評估提供,像國外一樣,完全斷絕家屬的陪病文化。

【住院照護新模式】陸「無陪護病房」共聘看護工 節省費用

家有長輩突然住院,你是要請假自己陪床,還是每日花錢找24小時看護工?少子化的年代,加上華人「孝道大過天」的倫理束縛,怎麼做都是兩難。大陸近年來開始施行的「無陪護病房」制度,期待讓醫院、病患、家屬及看護工多贏。 家住浙江的賀女士,70多歲的父親某日突發腦部疾病,反覆就診之後必須住院治療,賀女士兄妹3人、3個家庭都得工作,沒辦法自己在醫院陪護,只能請護工。每月護工費用8000多元(人民幣,下同)也就罷了,關鍵是人還難找,住院半年多前前後後就換了7個護工,有的是身體突然出狀況頻頻告假,有的是臨時決定要回老家,還有的照料不周,不得不換。 賀女士的情況,家有長輩的人都能同感。自己顧不來,看護工又貴又難請,為了解決類似問題,浙江省人民醫院2015年起開始探索無陪護模式。所謂「無陪護」並不是沒人陪,而是從以往「家屬自己顧」或「自聘看護工」的二選一,改由醫護人員和經過培訓的看護工,負責多位患者的醫療、護理及生活照顧,患者共同分攤看護工費用。看護工由協力廠商公司聘請,醫院負責培訓和考核。 「無陪護」模式算是大陸醫院管理多年探索之後找到的折衷方式:病情類似的患者集中管理,由多位患者承擔護工費用。 以浙江人民醫院心胸外科為例,病房是封閉式管理,3位護工24小時輪值,在護士指導下協助患者生活照護。護工費用由家屬分擔,每日約110元人民幣(自己找一對一看護工每日約230元);家屬每天有固定探視時間,其餘時間原則上不能進入。 由於心胸外科患者常常要做重大手術,手術後幾天的照料比較專業,這樣的安排對患者更有保障;對病患家屬而言,更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不用請假陪床,也省去自己找看護工的麻煩。 對醫院和看護工而言也有利。有了看護工協助,護理人員更省精力;而「多對多」的照護模式不需要看護工24小時陪伴,收入及工作量穩定,看護工可以有更多休息時間。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2017年開始探索「無陪護」模式,施行7年後運行良好,今年起福建所有三級醫院都會採取「無陪護病房」,且逐步往下延伸至二級公立醫院;另外天津也有部分醫院開始設立「無陪護病房」。 不過實際施行後也發現,「無陪護」病房難以無差別全面推廣,此前就有醫院管理者提出其中關鍵:「效益好的、不缺病號的科室才能做得起來,缺病號的科室則沒資本推廣『無陪護』。」此外「無陪護」病房費用雖然比一對一看護工便宜,但還是需要患者自費,部分患者經濟能力不能負荷,也不宜全面鋪開。

【台生赴陸2-2】大陸醫保vs台灣健保 主旨大不同

台灣2011年起招收陸生,今年2月1日起陸生才納入健保,這條漫長的路走了13年。相較之下大陸2013年就將台灣學生納入大陸的「醫保」。不過大陸醫保和台灣健保還是有不少差異。 首先,台灣的健保是包含所有身分,強制參加;大陸醫保則是有工作者參加「職工醫保」,沒工作者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未強制參加,因此台灣學生參加的是後者。 其次,台灣的健保是補個牙都保,大陸則是只保大病,因此又叫「大病醫保」,保險報銷範圍僅限於正面表列的10幾個項目,例如慢性腎功能衰竭門診透析、器官移植後門診用抗排斥藥、惡性腫瘤門診化療等。 「大病醫保」有門檻費,例如就診費用達到人民幣800元以上才到達報銷門檻,一般來說約可報銷5到8成。 第三,台灣的健保是只要手上有健保卡,就可以走進任何一家醫院或診所;大陸醫保則要去定點醫院(緊急搶救除外)。 至於台灣的健保或是大陸的醫保哪個比較好?見仁見智。有台生指出,其實台灣的健保比較類似社會福利而非健康保險,因為不論大病小病都給付。台灣的健保方便,但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民眾「逛醫院」;大陸的醫保對患者比較不便,但從整體而言可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台生赴陸2-1】台生限定!大陸設專屬獎學金 福建特別惠台

大陸很早以前就給台灣學生專屬的獎學金,一種是大陸教育部設的「台灣學生獎學金」,一種是寶鋼獎學金。此外福建省也有專為台灣學生而設的獎學金。 2005年大陸教育部頒布《台灣學生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台灣學生開始有了獎學金「法源」;2017年大陸教育部公布「台灣學生獎學金」新制,大學部學生每年4000元到80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碩士生5000元到2萬元;博士生7000元到3萬元。該獎學金大一新生也可以申請,除了看入學成績獲前一學年成績,還要求台生要認同「一個中國」原則。 寶鋼獎學金是大陸國有企業寶鋼集團設立,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廣東中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港澳台生可以申請,金額約1到2萬元,名額少,對台灣學生而言,缺點是要跟港澳學生共同競爭。 省級的獎學金主要來自福建省。「福建省高校台灣學生獎學金」每年名額約70個,大學部學生每人6000元、碩士生8000元、博士生1萬元。 部分福建學校還有校級的台灣學生獎學金。例如福建外語外貿大學直接把台灣學生校級獎學金放在招生簡章,最低2萬5000元、最高3萬6000元,新生是按照入學學測成績排名,舊生是看上一學年平均成績,至少要65分。 省級(含)以上的台灣學生獎學金並不好拿,有些學校可能只分配到個位數名額。不過有台籍教授表示,大陸已經給台灣學生不少優惠,尤其福建惠台政策更多,難得的是沒有引起福建本地學生的質疑,氛圍還是好的,台灣學子切勿視為理所當然。 相較之下台灣規定不能由教育部設立陸生獎學金,這已經寫在「三限六不」政策,只能學校自籌經費。2012年民進黨立委陳亭妃痛批教育部透過陸生聯招會指示各校編列預算給陸生獎學金,學士生每人每月1萬元以上、碩、博士生每人每月2萬元以上,違反三限六不,「作賤自己,教育部成了中國教育部!」要求當時的教育部長蔣偉寧下台負責。教育部則回應,經費來源以「非中央政府預算」,並未違反「三限六不」。

【台生赴陸3-3】家長觀點:放心陸校學習氛圍

3年疫情加上兩岸關係空前地差,很多人認為去讀陸校的台生應該不多。根據《梅花新聞網》整理,確實這兩年就讀陸校的台生也以原本就較熟悉大陸大學的台商子女學校學生為大宗,約莫占了1/3甚至4成以上,來自台灣的高中生則相對零星。不過有台灣家長表示,雖然目前是少數,但相信未來就讀陸校會愈來愈多,主要是陸校的學習氛圍比較讓人放心。 目前台灣的主流媒體幾乎看不到大陸大學相關資訊,而兩岸關係使然,已就讀陸校的學長姐也幾乎很少會回高中母校演講,如何得知陸校訊息?有家住花蓮的家長表示,主要是有親友在大陸工作,了解狀況,因此當初也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去申請,雖然不需要實地面試,還是特地帶著孩子去陸校走一趟。「去了之後感覺他們的學習氛圍特別好,很樸素,讓人放心,」這位家長說。 還有台商家長表示,雖然孩子已經考上中字輩的國立大學了,但近年來台灣的大學錄取率高,國立大學的含金量也被稀釋;加上考量就業前景,還是決定讓孩子去大陸就讀。 這位家長表示,台灣對大陸真的太不瞭解,中南部尤其如此,但他相信未來會有愈來愈多台生會去了解陸校資訊,「可能是為了未來生計,也可能只是為了可以單純地學習。」。 不過台生則擔心,大陸大學理工、經濟、管理類科系,第一年就要上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統(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3門基礎數學課,後面還有必修的高等計量經濟學。「聽說很難,已經在打聽學長姐的解決之道。」

【台生赴陸3-2】均標台生:陸校是我們第三條路

學測考得不好不壞,既非頂尖也並未墊底,這類考生該如何擇校?近日有台生發現,大陸大學給了他們答案:「如果成績不是好到未來可以去台積電工作,家裡也不是有錢到可以供我們出國讀書,大陸大學就是我們的『第三條路』!」 台灣學測分「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等五標,每當學測放榜時,新聞媒體關注的永遠只是金字塔頂端的「頂標生」,而這群人擇校也只要從台成清交政等幾所頂尖大學裡去挑即可。不過事實上有很大部分的學生,既非成績前25%的「頂標生」,也非後25%的「底標生」,他們該如何擇校?主流媒體從不關心。 不過,大陸大學為這些學生開了一扇窗。2019年,大陸宣布台灣學生只要學測國英數任一科均標,就可資格申請大陸大學。當然頂尖陸校還是「硬標準」,要求4科頂標,但那只是北清復交等少數,其他物超所值的陸校多的是。像這次錄取將近300名台生的福州大學就是211工程,是福建省僅次於廈門大學的好學校,福建學子削尖了頭也要鑽進去,而台生只要國英數任一科均標即可,難怪申請人數眾多,據說有台生一直到第四志願才被錄取。 其實陸校一開始也是設定高標準的。2010年起,大陸大學開始接受台灣學生用學測成績申請入學,剛開始門檻設定是頂標,即考試總人數的前12%;隔年降到前標,即考試總人數的前25%;2017年又降為均標,即考試總人數的前50%;2019年又降為現在的國英數任一科均標,如此已經包含了台灣7成以上的學生,卻可以就讀大陸前10%的好學校,這樣的標準實在是已經降無可降了。 而為何錄取標準要一退再退?當然是為了要吸引台灣學子,拉攏的目的是清清楚楚擺在檯面上的,但台生的獲益也是確確實實的。 有台灣學子告訴《梅花新聞網》,他的成績約是50%的「均標生」,這種成績很難選學校:好的學校選看不上他,叫他去讀差的學校他又不甘願。「在台灣,除非成績好到可以讀頂尖大學、未來可以去台積電工作,否則讀下去就沒有意義;又或者,家裡『有礦』,有錢到可以供我們出國讀書,那也是一條路;若是兩者都沒有,大陸大學就是台生的第三條路!」像他這樣的成績可以讀到口碑很不錯的陸校,學費還意外地低(一年僅5000元人民幣)。 雖然目前有300、400所大學對台開放招生,但此前台灣學生多半僅在北上廣的10幾間985工程大學中擇校;不過近年來隨著學測門檻下降,台生也開始注意非985、非211陸校,且可以開始擇系。例如有台生想要就讀醫科,但在台灣,醫學系是「學霸級」才能讀,在大陸就不是如此。又或者想要讀獸醫,台灣只有台大、中興、屏東科大等幾所,在大陸可以選農林大學。

【獨家】【陸校招生3-1】心寬路自寬!台生選校 不再局限北上廣

疫情3年加上兩岸關係冰凍,許多人可能會認為今年陸校對台招生情況不佳。事實不然。《梅花新聞網》整理發現,台生赴陸宛如鴨子划水,默默努力、只做不說,且擇校不再僅限於沿海的北上廣,大陸的華中、西南、西北都有台生就讀;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則是重中之重。 ●前進西南、華中、西北陸校 整理發現,今年985陸校招收台生情況,目前已公布榜單的985陸校中,以四川大學錄取42人最多,位於陝西的西安交大17人次之,其他還包括重慶大學11人、位於湖北的華中科技大學4人。 其中四川大學錄取人數,從2021年的20人、2022年的28人、2023年的31人到今年的42人,已經連續4年增長。以四川大學在陸校中的「西南霸主」份量,只要求台生學測4科前標,真的是降級錄取,是近幾年對台招生的重點陸校之一。 同樣在四川的成都中醫藥大學今年錄取26人,重慶市的西南政法大學錄取22人。這幾所陸校在台生當中口碑都相當好。 位於湖北的華中師範大學,是武漢3所知名大學之一。過去有一說是「讀在華工(指華中科技大學)、愛在華師、玩在武大」,講的就是華中師大漂亮女生多。華中師大已經連續2年對台超額錄取,去年錄取55人,今年62人。 同樣位在湖北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與華中師大都是211工程大學。中南財大今年錄取95人、去年96人,也是台生大戶。 綜合來看,台生擇校早已不再局限於北上廣等沿海一線城市,而是往華中、西南移動。位於陝西的西安交大這兩年對台招生也更加積極,今年甚至邀請台生要親臨面試,並安排台生參觀校史館、學長姐問答環節等,招生工作愈來愈細緻。 ●閩粵、江西是東南亮點 往東南方看,福建、廣東、江西是亮點。福建與台灣一水之隔,過去一向是廈門大學獨霸,由於大陸加大福建的惠台政策力道,福州大學明顯放寬標準,只要國英數任一科均標,去年福州大學錄取239名台生一鳴驚人,今年更上一層樓錄取291人;此外福建農林大學因為有動物醫學、動物科學,今年錄取的8人裡就有6名台生是讀相關科系,後勢可期;另外福建醫科大學今年錄取20人,比去年的15人又進一步。 廣東有廣東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2所985大學,過去最受台生青睞;近幾年深圳大學異軍突起,去年錄取39名台生,今年錄取63人幾乎翻倍。深圳大學有大陸教育部和深圳市政府重點「加持」,獲得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援建(支援建設),底氣十足。 江西省過去較少受到台生注意。省內最高學府、唯一的211工程南昌大學2021年一舉有79人通過初審,今年則有42人通過初審;此外江西師範大學從2021年起每年就錄取3、4名台生。

【小型核電廠3-3】可望2026年完成!大陸「玲龍一號」 靈活的能源選項

4月底,位於大陸海南昌江核電基地的「玲龍一號」,順利完成核島6kV交流可靠配電系統(EMA/EMB)的帶電運行測試,意味著這個全球首個商用核電小型反應器示範工程,朝向2026年完工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玲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在軍用核動力和壓水堆技術的基礎上,研發的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器(SMR),因此它有核潛艇的「血統」,但功能完全是商業和民生用途。「玲龍一號」與同在海南昌江核電基地的「華龍一號」不同,後者是功率高達1000MW的大型核反應爐,純粹為了發電而生;「玲龍一號」的功率只有125MW,一開始設計就是為了更廣泛應用,除了常規的發電功能,還包括給偏遠地區的中小型電網供電,以及用於石油開採、工業蒸汽、城市供暖等。 「玲龍一號」的總設計師宋丹戎曾經很生動地譬喻,如果說「華龍一號」像家用的台式電腦,包括螢幕、主機、鍵盤等;「玲龍一號」就像筆記型電腦,螢幕、主機、鍵盤等都集中到一起。 體積嬌小是「玲龍一號」的優勢,長、寬各10公尺,高14公尺,完全可以塞進一艘船,變成浮動電站,若企業需要辦理海外臨港活動、或是需要設立海上平台等,只需將浮動電站船入港、接電就可供電,遇到緊急事故或是戰亂,也可以迅速移走。 2021年7月玲龍一號開始建設,預計2026年完成,建成後的年發電量將達到10億度,可滿足約52.6萬戶家庭的電力需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88萬噸、種植750萬棵樹。 更關鍵的是,「玲龍一號」做為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器,所謂「模組化」的精神就是要能夠在工廠大量生產,接著運送到指定地點,像積木一樣輕鬆組裝;而「玲龍一號」通過系統的簡化,成功做到批量生產、簡便組裝,還將成本控制在預算之內。 小型核電廠的另一重點是安全。宋丹戎說,從安全角度考慮,假如發生事故,「玲龍一號」的應急輻射範圍僅需300公尺(相較之下,傳統大型核反應爐需要10公里的安全距離),而「玲龍一號」的廠址大小就是300公尺見方;換言之就算發生事故,也只要在廠內處理即可,不需要更廣泛的應急範圍,也不會對周邊環境構成更大風險。 由於「玲龍一號」的彈性靈活,未來將可適用於園區、海島、礦區、高耗能企業自備能源等多種場景;從消費市場來看,「玲龍一號」在美、英等大國,中東、非洲等國家的偏遠地區,或是領土、人口較少的中小國家,甚至僅有幾萬居民的小海島,都是很好的能源選項。

【小型核電廠3-1】全球核能發展新趨勢!NASA想送小型核電上月球

核能話題正發燒,近日藍營立委提案修改《電業法》第5條,開放事業單位經營小型核電廠,讓此議題映入公眾眼簾。小型核電廠是甚麼?目前發展現況如何?相較其他現行的發電方式,它具有哪些優勢? 郭台銘曾提「1縣市1小型核電廠」 小型核電廠對台灣不是新話題。去年5月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有意披上戰袍參加總統大選時,就曾拋出「1縣市1小型核電廠」構想,希望解決台灣缺電問題。當時經濟部一方面以「全球還沒有商轉實績」做為回應,另一方面也搬出「核電廠要蓋哪」、「核廢料怎解」等萬年說詞,把這個議題應付掉,讓公眾又少了一次可以好好了解核電的機會。 根據國際原能總署(IAEA)的定義,發電功率在700 MW(百萬瓦)以上是大型反應器,也是人們所熟知的核電廠的樣貌,占地廣、施工時間長、建造成本高、安全維護系統複雜。過往的幾次重大核子事故,包括1986年的車諾比事故與2011年的福島事故,都是這類傳統的大型核電廠。 為了降低核能反應器的風險,於是就有人設想將動輒1000 MW以上的傳統大型核反應器等比例縮小,設計成較低功率的反應器,並以「模組化」滿足不同的功率需求。簡單說,小型核電廠就是指300 MW以下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all Modular Reactor,SMR),甚至20 MW以下的微型反應器(Micro ModularReactor, MMR)。 因為小所以安全 新竹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表示,小型核電廠至今發展已超過10年,其優勢全在一個「小」字。因為小且模組化,SMR可在工廠就做好,再載到廠址組裝;MMR還可以用拖車乘載。就像是大型的電池,SMR、MMR可以視需要疊加串接,具有相當大的彈性。 葉宗洸說,「安全」是小型核電廠的重中之重。由於運轉功率低,小型核反應器不需要像傳統大型核電廠設在海邊,引進海水冷卻;且小型核反應器的爐心冷卻功能若因超出設計基準而喪失時,可以經由物理性自然熱交換,也就是靠空氣冷卻,緊急時能自動關閉,沒有爐芯熔燬的風險,因此是「本質性安全」的設計。 小型核反應器能穩定供電且靈活、方便,甚至成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任務的供電首選。此前NASA決定2025年再度將太空人送上月球,這是繼1969年「阿波羅(Apollo)」11號登月任務後,睽違逾50年NASA僅見的人員踏月計畫;NASA還規劃2030年之後數年內於月球興建一座名為「阿提米絲(Artemis,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姊姊)」的火星及外太陽系探測前哨站,且NASA決定將SMR或MMR送到月球為前哨站供電。 月球前哨站供電考量 為何不是其他種類的能源?葉宗洸說,首先,月球前哨站內人員及設備的供電必須是連續不間斷發電,而化石燃料發電完全不可能,因為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也就沒有氧氣助燃。其次,太陽能發電也不可能,因為月球自轉每個月有14天無日照,除非搭配超大容量的儲電設施,但對太空船是一項艱鉅任務;要不然就是將前哨站建置於月球兩極,但因為日照角度不是直射,也會影響發電效率。 最後NASA就想到了裝填一次燃料可連續運轉長達10年的微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或MMR),以一組機組發電功率40 kW(瓩)來計算,先在地球組裝主要設備,再送上太空。多方的利弊評估後,微小型反應器成為NASA眼中月球基地計畫的供電來源首選。

【馬習二會再思考2-2】習近平對台灣喊話:超越孫中山 讀懂中國現代化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說,很多人認為馬英九二度訪陸只是個「新聞性事件」,但他認為對於一個政治事件,應該建立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標準,而他個人根據其影響力分成3個層次:「新聞性事件」,影響持續數周或1、2個月;「政治性事件」,影響1、2年甚至數十年;「歷史性事件」,影響幾代人,「像蔣經國先生選李登輝做他的接班人就是『歷史性事件』,影響至今。」 陸安排馬二訪有3用意 用上述標準來看馬英九二度訪陸,如果是馬英九主動,那就只是「新聞性事件」,大陸是配合他,即使有馬習會,也只是大陸給面子。但這次是大陸主動邀請,就很不一樣,絕對不只是「新聞性事件」,大陸把規格拉得那麼高,就是希望有政治性效果,希望台灣年輕人成為種子,回台宣傳他們親見的「當代中國」、「未來中國」,讓台灣年輕同儕可以更大膽去了解中國大陸;去好奇比較到底台灣主流媒體跟西方媒體講述的中國,跟真正的中國有何差距;甚至親自去大陸看看。 為何大陸要做這樣的安排?最近兩岸關係不斷發生波折,像2月的金廈海域事件,習近平想表態,但他得要有個觸媒。因此他藉由邀請馬英九訪陸,一來是影響台灣年輕人;二來,金廈海域事件之後,大陸武統意識非常高漲,對習近平對台政策有一些微詞,習近平也藉此機會對內做一些政策性宣示;三來,對西方媒體重申他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所以這次必定會有馬習會,習近平也必定會講話,因為這原本就是習近平的目的。楊開煌說,讀得懂的人會從「馬習二會」讀到新訊息;讀不懂也沒關係,客觀形勢擺在那裡。 從安排來看,「大九學堂」的台青是馬英九二訪大陸的共同主角。這跟馬英九首訪大陸時「大九學堂」的台灣學子只是陪襯很不一樣,因此就從「新聞性事件」推向「政治性事件」。接下來洪秀柱、王金平等人也陸續訪陸,相信大陸也希望他們帶幾波年輕人去。 為何中國大陸突然希望政治名人帶台青訪陸?事實上大陸原本就希望台灣教授台青訪陸,最近台灣網紅鍾明軒也訪陸,這些都會有一些影響。但是現在兩岸關係惡化,社會仇中氛圍太盛,讓年輕人有顧慮。跟著政治名人訪陸,一來是安全,家長放心;二來台青也可以看到更多東西。例如洪秀柱是浙江人,台青在浙江可以看到完全AI機器人服務的旅館,從櫃檯、點餐到送餐,整個旅館沒有一個真人,這是台灣沒有的。浙江還有「寧德時代」,這裡有全球最先進電池,台青可以看到未來新能源如何服務人類,這些都會讓台灣年輕人有不同感受。 陸幫藍營培養後備軍 楊開煌說,大陸其實是幫國民黨逐漸培養後備軍。在台灣,藍營要吸引年輕人太難了,經濟上不能讓年輕人無憂無慮,生活上不能指導新的未來。因此之前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講過、習近平也講過要「堅強地支持台灣統派」,不是給經費支援你,或說招待你來大陸好吃好喝,而是幫你培養下一代。只要想接觸大陸的台青,就會主動去打聽有哪些窗口,而藍營就是台青接觸大陸的窗口。 所以說,馬英九二度訪陸,觀察點真的不該集中在誰接機、誰陪同、誰宴請;「馬習二會」在哪個廳?馬英九是否故意讀錯稿子,把「中華民族」講成「中華民國」等等。楊開煌說,他個人認為馬英九不是故意讀錯,而是興奮過頭,畢竟習近平是世界級領導人,馬英九卻見了2次。這次訪問,用港媒的話,對馬英九來說是「吾願足矣」,對台灣來說是「剛剛開始」。 楊開煌語重心長提醒台青:去大陸不能只有「震撼」,不要只停留在對於「未來中國」的羨慕,必須要去思考為何會有這樣的震撼?為何同樣幾十年,台灣從進步到落後,從落後到現在連大陸揚塵而去的尾氣都聞不到?兩岸的制度、政治理念、意識形態究竟有哪些差異?台灣的制度有甚麼缺點?台人的政治理念有何不足?台灣青年的意識形態為何被扭曲?如此才能真正覺悟,不僅從文化自信去覺悟,而是從制度的不同來自我教育,從而對社會主義有新的認識,對共產黨的制度跟他們堅持的理念有不同的理解,這樣台灣年輕人才會心悅誠服,願意共同投身到民族復興大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另方面楊開煌也提及,此次大陸對「大九學堂」的台青接待規格如此高,讓他們見到世界級領袖,下次要如何安排?大陸年輕人會不會有不平之鳴?畢竟陸青連想見地委書記都不容易,為何他們眼中被洗腦的、受毒化的獨派台青可以見到習近平?因此大陸做類似安排也是險棋,有後遺症,但相信大陸有足夠政治智慧可以化解。 楊開煌總結,2021年北京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做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新藍本。〈總體方略〉提及,新時代10年對台工作的最鮮明特徵是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最關鍵因素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重要啟示是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大陸這一邊。閱讀大陸對台政策,注意到「最鮮明特徵」、「最關鍵因素」、「最重要啟示」這三「最」,才會理解大陸所謂的戰略定力、戰略耐力,才不會胡亂認為民進黨這樣的處理,大陸就會用兵,才會有不同理解和思考。 孫中山當年「迎頭改上」 中共已「帶頭應變」 最後楊開煌也分析習近平在「馬習二會」致詞,習近平講了一段話:「經過百年奮鬥,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不僅實現孫中山先生當年描繪的藍圖,而且創造了許多遠遠超出孫中山先生設想的成就。」楊開煌認為這句話很重要,是習近平想對台灣統派和國民黨講的。簡單說,孫中山當年講的頂多是「迎頭改上」,中共現在做的是「帶頭應變」,亦即所謂的「未來中國」。 楊開煌說,並不是說孫中山當年講得不好或不對,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那個時代的侷限;而是今天台灣統派不能再被孫中山困住,要超越孫中山,才能讀懂今日的中國,否則台灣統派還會陷在西方給中國貼的諸如專制等標籤。他也期許台灣年輕人對今日中國的震撼,不僅是現象上的震撼,還要去思考為何不同的制度、政治理念、意識形態造成這個震撼?要有自己的認識,才能突破別人給的框架,不被洗腦;才能真正卓然有見,走出自己未來。 楊開煌對「中國式現代化」有非常高的評價:民族主義方面,中國大陸已經不只是中華民族的復興,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民權主義方面,中國大陸不只是西方的民主制度,而是全過程的人民民主;民生主義方面,不只是中國要能跟其他國家並駕齊驅,而是指引綠色的、和諧的、共享式的、可持續的現代化。因此從民族、民權、民生三方面歸納,習近平所謂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只指引中國的發展,而且指引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