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已找到 9 則相關結果
大陸大學學費不貴,僅約台灣公立大專校院的一半,少數較貴的也不過台灣公立大學的7成。一般來說陸校文組科系約1年5、6千元人民幣(約合台幣2.2萬至2.6萬元),理工和醫學類較貴,最貴的軟件工程類科系約8000元(約合台幣3.5萬元)。 台灣公立大專校院學費約每學期2.5萬元,亦即全年5萬元;私校約每學期5萬元,全年10萬元。此外台灣公立大學目前還對陸生收外國學生學費,每學期約5萬元;相較之下大陸2006年起就對台灣學生一視同仁,與大陸學生繳同樣學費。 依各校公布在對台招生簡章中的最新資訊,中國人民大學學費是每年5千元、外語類科系是6千元(人民幣,以下同);同樣位於北京的北京師範大學約4800至5400元不等,外語系6000元。 廣東中山大學文科類科系每年6060元,理工類6850元,醫學類7660元,軟體工程科系8000元,農學專業5480元。 華南理工大學文科類科系每年6060元,理工、外語類6850元、示範性軟體工程學院(3、4年級)1萬6000元,醫學類科系7660元,廣州國際校區9萬5000元。 四川大學文科類(包括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是每年6000元,歷史學4800元,理工類(包括理學、工學、交叉學科)6500元,醫學類7250元,軟體工程9960元。 如果說陸校學費不貴,那麼陸校住宿就是便宜得不得了。中國人民大學每年不超過1200元,廣東中山大學約750元至1300元,華南理工大學約600至1600元,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學生宿舍)4人間是1200元。另四川大學表示每月生活費(伙食及雜項)約2000元。
2024年大陸大學對台招生簡章陸續出爐!今年有424所陸校以台灣學測成績免試招收台生,部分學校已經在官網釋出招生簡章,其中「北清復交」四大頂尖陸校的復旦大學預計招收30人,上海交通大學預計收20人,皆要求4科頂標;另廈門大學預定招收70人,名額最多,南京大學60人次之。3月1日至31日報名。 ●每人可填6校,每校6科系 由大陸教育部設立的「祖國大陸普通高校依據台灣地區學測成績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系統」(https://www.gatzs.com.cn/z/tw/getYxxxZsjzList.action)近日宣布今年開放台生申請的27省市陸校名單,考生須於3月1日至31日報名,每人可填報6所大學,每校可填報6個科系,此是初審;4月1日至5月14日期間是審核及面試,面試時間、地點及形式由各校自訂。5月15日放榜,考生須於5月15日至19日登錄系統並「錄取確認」,逾期未確認者視為放棄錄取資格;未招滿或新增錄取名額的學校可於5月20日起「徵集志願」(即第二輪招生)。 ●復旦面試成績占7成 復旦大學的學測門檻是國英數+社/自4科頂標,有加權計分制;今年復旦大學醫學院除了口腔醫學系、臨床醫學系對台招生外,仍對台招收臨床醫學「本博8年制」(8年讀完醫學系學碩博3個學制)。 復旦大學將於4月19日線上面試,預計甄試60人,面試成績占70%,學測成績占30%,同分時會先看面試成績,然後才是學測成績,最後預定招收30人,備取15人。 上海交通大學的學測門檻是國英數+社/自4科頂標,預計4月下旬校測,具體安排以後續通知為準,預定招收20人。 中國人民大學的學測門檻是國英數+社/自4科頂標,初審通過之後的校考時間、地點及相關安排將以電郵另行通知,預定招收10人。 中國人民大學表示將根據報考及校考情況劃定校考合格線。若有同分考生,將先按照學測總分從高到低擇優錄取,數學A/B、社會/自然分別取2科最高分計入總成績;若總分相同,再按照校考成績、語文、數學A/B、英文、社會/自然的順序從高到低擇優錄取。 浙江大學的學測門檻是國英數+社/自4科頂標,4月15日以後可在報名系統查詢初審結果;將採線上面試,時間另外通知,預定招收30人。 位於安徽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測門檻也是國英數+社/自4科頂標,初審過後將有校方考核,具體考核方式、時間及地點另行通知,預定招收4人。 南京大學要求「4科都須達到前標以上」且「總級分須達頂標」,兩項條件都需滿足。初審通過名單和麵試安排約於4月11日上傳報名系統;4月16日線上面試。南京大學預定招收60人。 位於上海的同濟大學要求學測4科頂標,採線上面試,時間另行通知,預計招收20人。 與台灣一水之隔的廈門大學要求「學測4科都須達到前標以上」或是「總級分須達頂標」,兩項條件須滿足其中一項。預計4月下旬面試,預定招收70人。 也很受台灣學生歡迎的廣東中山大學學測門檻是國英數+社/自4科頂標,面試時間、地點及其他安排由郵件通知,預定招收30人。 ●武漢大學免面試,西安交大須到校 位於湖北的華中科技大學,學測門檻是數A和自然等2科頂標、國文和英文等2科前標,面試安排另行通知。最後將依綜合成績錄取,綜合成績是面試成績(百分制)與學測總成績(折算為百分制)相加;若綜合成績相同,依次按國、數A、自然、英文等成績確定錄取順序。預定招收8人。 武漢大學要求國文、數A等2科頂標,英文、社會、自然等3科任2科前標;錄取規則是依據學測成績(實得級分)擇優錄取,先看國英數3科總分,若同分再看數A成績。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大學指出審核及錄取時間是4月1日至20日,也就是免面試。預計招收20人。 山東大學學測要求是1科頂標+3科前標,4月中下旬面試,預計招收15人。 四川大學學測門檻是4科前標,其中川大最知名的華西醫學院,口腔醫學(5年制)、臨床醫學(5年制)、醫科試驗班(醫學基礎和法醫學)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等醫學類科系要求4科頂標。將採線上面試,面試安排將於4月中上旬以電郵通知。預計招收15人。 天津大學學測門檻是4科前標,面試時間、形式將以電郵通知,預定招收20人。 大連理工大學的學測要求是數A和自然等2科前標,國文和英文均標。線上面試平臺將採用騰訊會議,面試時間及相關要求將於4月25日後在大連理工大學本科生招生網公佈(網址:https://zs.dlut.edu.cn),並以電話或郵件通知考生。面試包括個人陳述及專家提問,滿分是100分。根據綜合成績從高到低排序確定候選人資格名單,綜合成績=面試成績+附加分(學測數A或自然頂標者,每科可加10分)。預計招收5人。 位於陝西的西安交通大學,學測要求是4科前標,不過多數理工科系要求數學單科或數自2科頂標。必須注意西安交大是少數要求必須到校面試的大陸大學,面試時間暫定5月10日,地點是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咸甯西路28號),將考察考生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心理、英語等綜合素質。預計招收20人。 位於廣東的華南理工大學,學測要求是數學頂標;國英等2科均標;社會或自然等2科前標。國英數等3科學測級分之和將折算為百分制,占總成績20%;面試分數占總成績80%。總成績同分者按「國英數3科總分」、「數學」、「國文」、「英文」成績比序。預計招收30人。 位於湖南的中南大學要求學測2科前標+2科均標,;不過臨床醫學(5年制)、麻醉學、精神醫學、口腔醫學(5年制)要求4科前標。5月初面試,面試形式另行安排,預計招收40人。
《台灣通史.原文+白話文注譯》7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注譯學者群之一的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對本報表示,《台灣通史》涉及天文、地理、氣候、植物學等,知識量很大,非常難譯。例如書中引述諸羅人王克捷〈台灣賦〉,裡面「鳩候氣而鳴六,雞應時而稱五」這一句讓他當時翻到「懷疑人生」,但完成後也非常有成就感。 異族統治下,堅持漢民族意識 吳昆財在新書發表會上致詞時表示,非常榮幸能參與《台灣通史》的翻譯工作。由於《台灣通史》,百年後台灣人仍能溫故於《台灣通史》;即便再走過百年,世代子孫仍然可知新於《台灣通史》! 吳昆財說,《台灣通史》是方志史學所開創、具通史性質的紀傳體例,更重要的是它在異族統治的當時,仍能堅持漢民族的意識。連橫國學涵養底蘊深厚,對《四書》、《五經》如數家珍;又善於蒐集文獻,對台灣典籍故事信手捻來;加上他效法中國史學大家如司馬遷、劉知幾、司馬光以及章學誠等,從而造就了《台灣通史》。 吳昆財說,《台灣通史》裡的《鄉賢列傳》、《勇士列傳》、《文苑列傳》、《列女列傳》和《孝義列傳》等,講述了台灣人民守護家國與民族,堅持忠孝與禮義廉恥的節操與大義。例如《鄉賢列傳》中新竹籍進士鄭用錫寫〈勸和論〉,規勸移民應放下仇恨,相親相愛,將台灣建設為樂土;《勇士列傳》裡嘉義莊豫聚居山林反抗統治者,是日據時代廖添丁的原型;《文苑列傳》完整收錄嘉義諸羅進士王克捷〈台灣賦〉,頌揚美麗故鄉;《孝義列傳》裡南投縣竹山鎮林文察及林全籌父子報殺父之仇等,連橫評論:「復仇大事,唯有孝子仁人才會做的,而懦夫大多是忍死不敢行動,是為天下無勇之人。」若是反轉面孔來伺奉敵人,以搏取富貴,真是豬狗不如啊! 吳昆財引述連橫之語表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也屬於福建與廣東人」。歷史是民族的精神,也是人群的反省。在台南市善化慶安宮、北極殿,以及台東市天后宮右護室,祂們已羽化為神,永遠被台灣人奉祠,成為連橫筆下「毗舍耶」的守護神。 吳昆財說,〈台灣通史‧自序〉是過去幾個世代中學生,包括他自己,必讀的國文教科書選文,如今他有機緣參與譯注工作,在新書發表會上演說,還有幸坐在前總統連戰身邊,是人生中的驚喜。「我從沒想過一個來自雲林北港的農村子弟,有朝一日,名字可以列在《台灣通史》一書中;太史公說:青蠅之士附驥尾而上,我又何敢讓焉!」《台灣通史》已經成為台灣人民必讀的百科全書,至今領航百年台灣史,更深盼這部經典「不廢江河萬古流」,傳承於下一個世紀的台灣,依舊萬古常青。 為求正確注譯,四處求解 至於注譯時遇到哪些難題?吳昆財對梅花新聞表示,《台灣通史》用的是很典雅的古文,也完整收入有名的王克捷〈台灣賦〉,該文典故很多,但裡面「鳩候氣而鳴六,雞應時而稱五」這一句,讓他印象最深刻。 鳩指的是布穀鳥,但「五」、「六」指甚麼?他查了許多典籍、問遍學者專家,都沒有得到答案,「當時這句我翻了好幾天,翻到懷疑人生,想說自己中文有這麼差嗎?甚至想說是不是不要翻了,很想撞牆。」後來他靈機一動,想說是否跟節氣有關,對應後發現布穀鳥鳴叫時就是一年中第「六」節氣的穀雨;至於「五」指的是五更,因此譯為「公雞啼叫時是一天裡的五更天的黎明」。 另外同樣出自〈台灣賦〉,有一句「其山則祖龍省會,五虎門東,沿江入海,徑渡關潼,突起雞嶼」,何謂「祖龍省會」?推敲許久,原來指的是台灣山脈祖源來自福建省會,五虎門的東邊,沿著閩江進入海洋,直接渡過關潼山,到了台灣北部再突起為大雞籠山。 還有講到台灣糖業時,有些製糖工具用字極冷僻,連《康熙字典》都找不到,還跑去問台糖博物館。 吳昆財說,很榮幸有這段翻譯經歷,過程雖辛苦,但完成後很有成就感,也長了很多知識。像王克捷〈台灣賦〉過去從未有人從頭到尾翻完,以後的人很可能就要靠他的翻譯去理解原文。他也更認識到,台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是東亞文明的一部分,根本不可能去中國化。
《台灣通史.原文+白話文注譯》7日舉辦新書發表會,作家楊渡表示,連橫在書中最末章說台灣是「海中孤島,憑恃天險,一旦援絕,坐困愁城」;除非未雨綢繆,否則就像赤手空拳,就算有憤怒的正義也是徒呼負負,這簡直就是預示了台灣歷史的走向。 《台灣通史》有脈絡,連接大歷史 楊渡說,《台灣通史》列傳第一篇就是〈顏鄭列傳〉,講開台的顏思齊、鄭芝龍。根據連橫記載,顏思齊原本在廈門當裁縫,後來殺了「宦家惡僕」,逃到日本去,結識了一幫兄弟,在日本生意也做很大,想要攻占平戶港,沒做成,流亡到台灣,開啟了他帶著鄭芝龍開台的事蹟。 楊渡說,有趣的是,殺「宦家惡僕」這件事,竟可隱隱連上16世紀末日本侵犯朝鮮及中國的歷史。1592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野心擴大,想藉攻打朝鮮去侵略明朝;朝鮮找明朝協助,明朝為了軍費而國庫空虛,只好找宦官去地方開採銀礦。當時宦官高寀被派到福建,壞事做盡,像去有錢人家墳墓前挖銀礦,「假挖礦、真勒索」;或是聽信偏方,生取幼童腦髓,配藥食用,盼使陽具再生。高寀是當時惡劣官僚政治的典型,顏思齊殺的是這樣的「宦家惡僕」,換言之從《台灣通史》可以找到線索,通往更大歷史。 此外,連橫寫《台灣通史》不只在台灣蒐集資料,有一陣子他還去大陸東北清史館任職,抄了許多資料,這也是很珍貴史料。 楊渡說,這時出版《台灣通史》白話版,也可以讓台灣研究有點改變:「我自己是做台灣史的,有很深感觸!絕大多數台灣史研究單位都是陳水扁時代成立,意識形態很固定,很難扭轉,」因此《台灣通史》白話版的出版,有很特殊的當代意義。 連橫其人,亦書亦俠亦溫文 楊渡說,他特別敬佩連橫的人文風範,「這是我很個人的感動。」大家都以為連橫像他外孫女、作家兼畫家林文月畫筆下的斯文清癯,但他骨子裡其實是俠客。他看清末亂局時曾留下詩句:「舉杯看劍快論文,旗鼓相當共策勛。如此江山如此恨,不堪回首北遙雲。」、「拔劍狂歌試鹿泉,延平霸業委荒煙。揮戈再拓田橫島,擊楫齊追祖逖船。眼看群雄張國力,心期吾黨振民權。西鄉月照風猶昨,天下興亡任仔肩。」連橫是要用自己的肩膀把天下興亡扛起來,而「心期吾黨振民權」,吾黨顯然不是清朝的黨,而是當時革命黨,是多麼壯懷激烈! 楊渡說,1912年民國建立,大家在慶祝革命成功、在搶權位,年輕的連橫居然寫了一篇《告延平郡王文》,到鄭成功墳墓前祭拜他,告訴鄭成功反清復明的願望達成了。鄭成功如果地下有知,應該相當感念,竟有一個年輕人永遠記得他的精神。 當時連橫已經寫完《台灣通史》,他寫下〈過故居有感〉:「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這是因為日據時期連氏家族在台南的房地馬兵營被日本人強行徵購;另一首〈謁明孝陵〉:「漢高唐太皆無賴,皇覺寺僧亦異人。天下英雄爭割據,中原父老痛沈淪。亡秦一劍風雲會,破虜千秋日月新。鬱鬱鐘山王氣盡,國權今已屬斯民。」其中「國權今已屬斯民」顯現民主概念;1921年《台灣通史》出版後他寫下「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落落先民來入夢,九原可作鬼猶雄。」、「渡江名士如相問 此是人間野史亭」,特別說明自己不是幫皇帝做正史,而是花自己的力氣寫野史。 此外,大家都以為連雅堂只是傳統文人,很難想像,他居然資助過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劇場工作者張維賢,宣揚抗日理念。張維賢還請連橫去他的演員訓練班教台語,連橫並寫成一本《台灣語典》,是台灣辭源的開山之作,今天所有研究台語的人都要看這本書。 百年前預示台灣未來 《台灣通史》列傳最後一卷,36卷,丘逢甲放最前面,唐景崧、劉永福放最後面;但照順序,唐景崧、劉永福應該寫在最前面。楊渡認為這可能是連橫心底對唐、劉二人最後居然「落跑」的貶抑,因為這對台灣老百姓抗日是很大打擊。 但同時連橫也說,唐景崧有文采、劉永福有武力,卻仍不能協守台灣,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因為台灣是「海中孤島,憑恃天險,一旦援絕,坐困愁城,非有海軍之力,不足以言圖存也」、「雖以孫吳之治兵,尚不能守,況於戰乎」?楊渡說,這不就是台灣現在的寫照?連橫又說,因此台灣只能未雨綢繆,否則就像赤手空拳,就算有憤怒的正義也是徒呼負負,楊渡指出這簡直就是幫台灣歷史留下一個隱喻,彷彿是台灣命運的指引,預示了台灣歷史的走向。
出版逾百年的《台灣通史》有白話版了!《台灣通史.原文+白話文注譯》7日舉辦新書發表會,作家楊渡表示,現在很多研究台灣史的年輕學者因為看不懂文言文,就去找英文、西班牙文或荷蘭文的作品來「印證」台灣史,不但謬誤很多,而且變成「從外國看台灣」;他們忘了台灣早有一本由台灣人自己寫成的、文史俱佳的《台灣通史》,因此《台灣通史》此時出白話版恰逢其時。 連惠心:先民來台墾荒史,教科書看不到 首部由台灣人撰寫、描述台灣歷史的通史類著作《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的後代、連震東先生文教基金會致力將《台灣通史》譯成白話文,歷時兩年多,找了18位學者負責翻譯,再找第19位學者負責總校閱。 難得的是,久未公開露面、88歲滿頭白髮的前國民黨主席連戰也在妻子連方瑀陪同下,戴口罩坐輪椅現身,連戰長女連惠心、次女連詠心,長子連勝文等都到場陪同,全家齊聚新書發表會。 連震東基金會執行長連惠心表示,為何現在有必要把《台灣通史》譯成白話?這要從推動了將近30年的教改說起,當時前總統李登輝希望把文化跟教育領域本土化,找來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主持教改,數理全部都做了改變,當時很有名的是推動所謂的「建構式數學」,造成有天資的孩子無法得到培養、一般的學子愈念愈糊塗。但受到最大衝擊的是國文及歷史科,國文古文篇幅愈來愈少,歷史也愈來愈去脈絡化,現在學子讀的中國歷史跟外國史篇幅差不多,中文系也快變成外文系。 連惠心表示,百餘年前她的曾祖父連橫寫《台灣通史》,就是要保留中國文化及先民來台開荒闢土的歷史,但是現在這段歷史在教科書根本看不到,因此有必要翻成白話文,讓更多人接觸。她也非常感謝專家群,在大環境不鼓勵且很多人受到壓力的情況下,仍然願意協助。 注譯學者群之一的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是連橫在《台灣通史》列傳裡向台人介紹人稱「台灣孔子」的明末遺老沈光文,以及清康熙時代來自廣東的陳璸,清同治時奉命來台開墾後山的江西籍袁聞柝等。這些人最後都將寶貴的生命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溫柔敦厚的台灣人,選擇的不是遺忘,而是不吝嗇地回報給這些英靈。」 同樣負責注譯的健行科大退休教授吳克表示,歷史並不遙遠,它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像是嘉義古厝花磚上就繪製了許多歷史故事,許多祠堂上可見的堂號也能讓人尋根、讓孩子們耳濡目染,這就是歷史的作用。 劉兆玄:自己亡自己的史,太可怕 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表示,《台灣通史》自序是以前中學生必背課文,「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是連橫的庭訓,但今天台灣人有多少知道台灣史?劉兆玄舉兩個例子讓他感觸很深:首先是7天之前剛卸任的立法院長說,「沒有清朝、明朝、元朝、宋朝、唐朝;只有清國、明國、元國、宋國、唐國」,還說「1902年之前沒有中華民族」,不知道這位前立法院長的1902年是怎麼考據來的?民進黨執政8年,它的立法院長竟至如斯? 另一個例子,作家吳淡如曾問國中生,現在的政權之前是甚麼?學生說是日本。再問:日本之前是甚麼?學生說是荷蘭,再之前是石器時代。這些學子跳過的部分,恰恰就是連橫《台灣通史》裡的明清300年。劉兆玄說,難怪有人說「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更可怕的是自己亡自己的史!此時出了《台灣通史》白話版,意義非常重大。現在常常看到斷殘的、扭曲的台灣史,《台灣通史》卻是系列的、以人物列傳出發的、溫暖的台灣史,記載很多台灣重要時間點發生的事件,讓人耳目一新。 劉兆玄說,作家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一書中提及,當時連橫本來想留在杭州,並寫下一句詩「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他也想用16字來總結《台灣通史》:「青山不改,青史長存;白話通史,功垂千年」 楊渡:只參照西方史料將被蒙騙 楊渡表示,因為教育去古文化,當代台灣史出現很嚴重後果。他自己寫台灣史時,去找中研院朋友討論,朋友稱讚他「不錯,看得懂文言文」;還說現在很多研究台灣史的年輕學者因為看不懂文言文,只好去找英文、西班牙文或荷蘭文著作,然後把英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對台灣的歷史詮釋當做一切的真相。但如果這些學者去看台灣人連橫寫的《台灣通史》,很可能觀點會完全不同。 楊渡說,像鴉片戰爭時,英國曾經攻打台灣,先打基隆跟淡水,要撤退時碰到礁石,船翻覆,英軍遭台人逮捕。英國不甘心,又派了其他戰艦,跟著幾艘台灣船想開進守備較鬆的台中大安溪,結果英艦擱淺,還被台灣船包圍,英軍又遭俘虜。該場戰役台灣是勝利的,還獲得清朝賞賜,但清朝在江浙戰敗、簽訂《南京條約》,英國還跟清朝要求賠償,連台灣打了勝仗也要賠償英國。英國的說法是他們是商船,所以要清朝賠償所有損失,但事實上船上有一百多名印度傭兵。 楊渡說,這段歷史《台灣通史》裡都有,可是現在研究台灣史的人未列入考據範圍,所以此時出《台灣通史》白話版,讓研究台灣史的人可以有參照係數,而不是只能參照西方史料,事實上我們是被蒙騙的一方,卻搞得好像台灣的歷史都是「活該」只能自認倒楣。
明明中國實力日漸強大到難以忽視的程度,美國霸權開始衰弱,但台灣很多選民仍然一聽到「中國」就切斷自我認知、自動雙標,甚至高知識分子更深陷其中!政治組織「平行政府」日前舉辦「反思民主,探索台灣新政局」選後論壇,學者指出應針對這類民眾做出新的論述;另一方面從全球視野去認識中國,把新的國際架構植入到年輕人的心裡,改變年輕人的既有認知框架。 5個事件看台青如何認知「斷裂」 新竹清華大學厚德書院導師吳哲良,一開始分享了幾個小故事。第一件事,2018年學校辦了一個領導力訓練工作坊,找了一位畢業校友來演講,這位校友很興奮地跟學弟妹分享去中國大陸的經驗,認為不管什麼政治立場都可以去中國大陸看一看,因為現在中國已經不一樣了。但活動結束後老師們檢討時就覺得「怕怕的」,有老師說,我們不能讓國立大學年輕人為了商業利益就西進,要對在地有些責任。 吳哲良說,那時他心裡有點嘀咕,什麼叫做在地責任?他猜想這些老師可能擔心年輕人一去中國交流,就遺忘了、「帶壞」了台灣以綠營為主的去中國化及台灣國族主義等主張。之後找了其他學者來演講,但是他們談的不再是中國崛起,而是中國崩潰論。那時剛開始中美大戰,沒有人知道結果會怎樣,但是後來大家也知道中國沒有崩潰,反倒是川普下台了。 吳哲良反問,國立大學給學生的領導力訓練課,首先要有宏觀視野、全球治理,但是為何老師安排課程時,還是縮在台灣的格局? 第二件事,2020年中國大陸發射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吳哲良說,身為一個從小就在美蘇兩強太空戰爭背景長大的人,這對他非常有吸引力,中國人製作的月球探測器居然可以上月球去採集樣本!他跟一位對天文物理很有興趣的學生分享這件事,不料對方冷回一句「那是中共的」。意思是,一來對方不相信這件事,認為那可能是中共編出來的,是認知戰;二來即使這件事是真的,對方也不想知道。 第三件事,俄烏衝突後不久,約2022年2月,當時台灣學生立刻在臉書上貼出烏克蘭旗幟,挺烏克蘭。吳哲良說,但他們都沒有思考烏克蘭的崛起、烏克蘭跟俄羅斯之間的關係、甚至烏克蘭是用新納粹的方式對待境內的俄羅斯裔同胞。「既然台灣年輕人會把納粹比做國民黨時期的獨裁,認為納粹是應該推翻的、引以為戒的歷史記憶,為何對烏克蘭的新納粹手法卻完全沒有認知?為何他們知道這段歷史,但不會把這個歷史放在適當的天平上去衡量,而是把它當作武器,去對抗他們想要對抗的敵人?」 第四件事,2023年金磚擴容,沙特、伊朗等國家被邀請到金磚五國行列中。這對吳哲良是很振奮的消息,意味全球南方發展中國家開始集結,以及中國崛起、美國衰弱,所以有去美元化等呼聲。但他跟一位老師分享時,也被冷回一句「喔,那是中國的場子」,然後話題就此結束。 這是什麼意思?就算是「中國的場子」,難道這個議題不該被重視嗎? 最後是最近以色列哈瑪斯衝突,以色列以不對等方式對巴勒斯坦推動國家恐怖主義,吳哲良說,他一位學社會學的朋友在臉書上分享很多巴勒斯坦孩童的慘狀照片。這位朋友很關切台灣移工,對多元文化充滿人道關懷,也知道以巴衝突背後是美國默許。但這次總統大選這位朋友終究還是回到綠營。換句話說,即使知道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背後有美國做為影武者,台灣未來極其可能陷入類似的代理人戰爭,並在美國操控下變成中美對抗下的棋子,但這位朋友似乎無法得到任何教訓。 「格」、「局」、「態」、「勢」看台青思想課題 吳哲良說,上述五個事件讓他一直在想,為什麼總是有一種「適可而止」的自我認知的切斷,讓他身邊的青年朋友不會更後設地批判、認知整個世界的脈絡?他試著用「格」、「局」、「態」、「勢」等四個層次去看今天台灣年輕人的課題。 「格」,也就是心智結構。台灣從1990年代野百合以來的反對運動,讓台灣國族主義意識開始興起,好的一面是注重本土和在地,但愈來愈變成以感性為依託、以使命為號召的表象理性,而非深刻的批判,意即不是對歷史脈絡、對社會結構、對制度結構、對國際地緣結構的掌握;而只是表淺的批判,例如批判獨裁,只是貼出一個元凶、貼出一個獨裁者,貼的動作本身是感性的號召,但是表現得彷彿是理性的,他稱之為「妄情政治」。 吳哲良說,這幾年來西方談Politics of Affection/Emotions,翻成情感政治、情緒政治,但他覺得不夠正確。這些情感或情緒是透過政治動員建構出來的,不是說這是假的,而是在真假之間做些操作,所以是虛妄的。 吳哲良說,例如現在30、40歲的太陽花世代還會用一種「台灣主權未定論」的國際法權地位去談論台灣的未來,「他們會從歷史--即使是穿鑿附會的歷史--盡可能去承接上一個台獨世代的陶冶;他們會有某種程度的知識的關切,但是背後的基礎還是『受害者邏輯』,把受害者的位置無限上綱。」 吳哲良說,太陽花運動時,很多大學老師放學生假去參加運動,那時他感覺年輕學子是用一種參加「推翻馬政府的嘉年華」的心情衝到台北,但背後還是受害者邏輯,譬如說「台灣如果進入ECFA就會變成受害者」云云,這在綠營的屢次宣傳中都可以聽到。這些學子是所謂的「天然獨」,有鄉土之愛,但是也有情緒勒索。像北一女中區桂芝老師事件,有補教名師貼文說「千年前的事你如數家珍,78年前的事情一你卻無所悉」、「千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對養育你的土地卻視而不見」,這就是受害者邏輯。 迷因政治,戲謔中藏攻擊手段 吳哲良稱這些年輕人是接受了「迷因(Meme)政治」,認知戰或是迷因就是訊息。它提供似是而非、以假亂真、混淆視聽的訊息、梗圖,手法是嘻笑怒罵、酸言,所以年輕人傳得很開心,但你會發現這個迷因是為了攻擊、抹黑、潑髒水,只是它不像老一輩的人或政治人物潑髒水時是善惡對立。因為第一時間你讀不懂,迷因就占了你的認知高地。另外迷因也可以用來號召群眾,像這次國防部國家級警訊把大陸衛星寫成飛彈,其實就是在「號召」他們的群眾,很多年輕人就跳出來急著去擁護這個迷因訊息。 這樣的「格」,缺乏情懷,吳哲良說,中國做為一個獨立國家也好,做為兩岸政治歷史延續的政治體也好,我們愈來愈缺乏對中國的關切,缺乏深刻的理性批判,也缺乏一種世故的社會寫實主義。 像他看陸劇《三十而已》、《覺醒年代》,覺得他們劇本寫得非常好,因為他們有一批世故的、充滿社會寫實主義情懷的年輕人在寫腳本。相較之下台灣的綜藝節目,即使歷史劇都在做迷因,像是《斯卡羅》,更不用說宏觀視野付之闕如。 選戰前後有一些迷因,像是「把義守大學還給義守龍」、「把中央大學辦到中央山脈上」、「把台灣的中原大學跟美國的普渡大學合併,叫中原普渡」,吳哲良說,這些都很好玩,但是它們的目的是混淆視聽,不要你去關注真實政治的攻擊,於是你會看到裡面偷渡一些它要擁護的訊息,像「把台北帝大還給東亞共榮圈」、「把亞洲大學還給亞洲統治」,用一種開玩笑的方式植入後殖民遺緒,若有人對此認真?那就輸了。 第二個是「局」。台灣1990年代起黨禁開放、政黨對立,很多人說不希望兩岸統一的理由是「不想改變目前生活方式」,是因為「反共」,但是吳哲良說,這些人並不是深思熟慮地去談何謂社會主義、何謂共產主義,然後再談反共的理由是甚麼;而是以民主自由為號召的那種優越感去反共,但是進一步談何謂民主自由?對他們而言就是「有投票權」這件事,所以他們可以取笑習近平、取笑普京。 優越感還包括民主、自由、人權、環保等等普世價值的妄想,說妄想是因為他們不是以同樣標準去衡量所有國家和政治人物,而是總容許雙標或髮夾彎。 吳哲良說,我們現在看到對岸保存了很多中華民國的文化遺產,台灣的藍營也片面地把中華民國當做文化遺產,所以馬英九去大陸祭祖,去武漢、長沙、南京、重慶,其實就是文化遺產之旅。說片面是因為沒有人追究,推翻滿清之後的那幾年,社會富強嗎?還是像陸劇《覺醒年代》一樣,當時各個軍閥背後有各國殖民勢力?所以中華民國從建立的一開始,主權就被外部化。 藍營的文化遺產至少有實有虛,但是綠營卻是用文創的方式,把符號的建構偷渡為文化的本質跟歷史本源。吳哲良說,台灣國、斯卡羅都是文創符號,綠營是以虛過渡為實,大家活得好像我們真的生活在有實體政治的台灣,它是去中國化的國族建構跟想像共同體。去中國化之後取代中國歷史傳統的是台灣的、客家的、多元化的,甚至南島語言的各種學術論述,但是這個格局缺乏現實世界的理解。舉例來說,我們常說台灣是海洋國家,但是年輕人去海邊不懂漲退潮,對海洋、海運、漁民、漁工等都缺乏世故的、社會寫實的理解,所以海洋國家也只是個符號想像。 第三個談到「態」,就是狀態。冷戰之後,基於美國霸權規則的國際秩序,美國總是在國際霸權之外的、之上的例外。選前選後台灣是中美調控的狀態,賴清德是美國認為「危險但是還是可以接受、可以調控的」人選,雖不知道中國是否願意等待,但目前我們就像是生活在一個叫做「民主綠幕」的攝影棚裡,我們在裡面過著民主的戲局,背後不管是中華民國也好,台獨也好,都已經是主權外部化。 還有轉機!美國霸權開始衰弱 最後講到「勢」。前面講的「格」、「局」、「態」,都有點悲觀。幸好美國霸權開始衰弱,包括它的金融、債務,實體經濟愈來愈衰弱,普世價值雙標,世界各國包括其盟友都看清楚,美國做為例外主義也開始動搖;加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營得不錯,中國開始以舉國體制駕馭資本,不像美國是放任資本,所以有人說美國是偽裝成國家的資本;第三是全球南方國家開始崛起,這些都是轉機。 吳哲良說,我們要把這個「勢」植入到年輕人的心裡,改變年輕人的既有認知框架。這是有點迂迴的方式,針對不同客群、需求,予以客製化,把你想說的東西,做出新的論述。舉例來說談中國時不談統獨,而是從全球視野去看中國和美國兩大強權策略布局,如何資源動員、有哪些成功或失敗經驗等。
2024大選落幕,「認知作戰」、「介選」傳言滿天飛!政治組織「平行政府」日前舉辦「反思民主,探索台灣新政局」選後論壇,與會專家指出,我們應該繼續講嚴肅的事情,但是要用能吸引人的方式去說;學會「新政治」的表現方式,以擴大影響力。 謠言有兩種:滴水穿石或瞬間海量 有「柯文哲專家」之稱的彰化縣議會機要祕書劉坤鱧,是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2014年參選時的重要幕僚,觀察、參與選戰逾30年。他表示,認知作戰就是「謠言」,就是《論語‧顏淵》裡講的「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謠言有兩種,一種是「浸潤之譖」,滴水穿石、日積月累;另一種是「膚受之愬」,就是突然給你一拳,瞬間給你鋪天蓋地的資訊。因此如果沒有相對的工具可以抗衡,那就變成歐威爾小說《1984》裡說的,是政府監控體系「老大哥(Big Brother)」餵你什麼資訊,你就只能吃下去。 劉坤鱧說,過去的選舉,候選人若想打知名度必須去拍媒體老闆的馬屁,2014年起有很大變化。因為智慧型手機普遍應用,訊息流傳如「水銀瀉地」,傳統報紙的長篇大論不再吃香,候選人必須將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在3、4分鐘內甚至30秒內講完。這就是新政治的開始。「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你的調有人聽,那就有影響力。 劉坤鱧表示,最近兩次選舉,民進黨從周子瑜事件、從香港反送中事件都得到好處,得以動員民族主義。我們可以看到,新舊政治的區別:一是傳播工具(手機vs報紙);二是年紀(年輕世代vs中高齡);三是表達方式(簡化vs繁複),所以懶人包、快問快答變得很重要。「有人說這樣很膚淺,確實膚淺,但很抱歉,目前世界就是這樣往前走。」 認知戰並非新生事物 新竹縣前議員高偉凱身兼多重「斜槓」身分,建中畢業、擁有台大碩士學歷的他曾在科技業工作,也當過外送員、洗碗工、大學兼課講師,拿過小說獎,現職是計程車司機。 高偉凱說,認知作戰是最近民進黨針對中國大陸提出來的名詞,但是認知作戰完全不是新生事物,冷戰結束後幾十年來,甚至人類千百年來都一直在認知作戰的影響底下,單單是「好人vs壞人」的概念,本身已經是一種長期的認知作戰。只是在台灣我們會很無奈的是,為何當提到假新聞時,第一個想到的,最離譜、最骯髒可恥、造成最嚴重後果的,居然不是「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講「介選」,大家為何沒想到美國早就介入全世界選舉?「我們永遠不要忘記,真正認知作戰、真正介選的行動者在另一個半球。」 高偉凱說,最近美國說要禁止抖音,台灣也有人如斯響應。為何美國要禁抖音?因為抖音有太多「美國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台灣有多少人知道全球有至少170個國家都站在巴勒斯坦那一邊,認為伊拉克是錯的?有多少人知道全球有上千萬人次上街抗議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愛爾蘭一名女議員指責歐盟主席,憑什麼代表整個歐洲說「我們跟以色列站在一起」;南非最近說要去國際法庭控訴以色列種族屠殺,而德國可能出於原罪感,居然要幫以色列辯護;還有許多民眾用各種方式諷刺以色列。這些東西抖音上隨便翻翻都有,但都不在台灣媒體和國人腦袋中。台灣很多人反智,對以巴各打五十大板,但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星球上絕大部分的人不這樣想。 學會新政治技巧,擴大影響力 那麼我們有什麼可以做的呢?高偉凱說,他昨天看一個朋友直播,結果只有一個人觀看,就是他。「我覺得很奇怪,既然要做直播,為何不弄得有趣,讓人想看?我要說的是,我們應該繼續講嚴肅的事情,但是要用能吸引人的方式去說!」我們必須學會新政治的表現方式,讓自己可以擴大影響力。 高偉凱說,還有人說今年政治風氣特別差,他倒是覺得一直都很差。幾十年來,地方都有民代買票、炒地皮,但都不影響他們繼續當選。地方鄉親的想法是,民代沒有不貪的,民眾不在意,民眾只在意政治人物要「叫得動就好」,例如有民眾酒駕被抓,民代要幫忙處理;民眾家裡辦喪事,民代要來捻香。 針對年輕選民,應集中打低薪 高偉凱說,所以說新政治的內容部分,要努力讓年輕人和地方鄉親聽得進去。像他是勞動黨,選舉時他不會去講巴勒斯坦,因為沒有人要聽;他不會去講統獨,因為其實各黨差異不大。他會集中力氣去談勞工問題,只要講一句話就好:「甚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這是最好的切入點。 高偉凱說,小黨要專心經營政黨票,要讓自己有差異性,因為去爭區域立委永遠搶不過大黨。「小黨要把選票從0%變1%、變5%,讓自己站上舞台、搶到話語權,這是我們要繼續做的事情。」
2024大選落幕,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指出,這次選舉是「不擇手段的候選人,加上不關注候選人道德素養的選民,聯手組成這次品格沉淪的選舉大戲。」唯有回歸傳統文化、確立自己民族的主體性,才能走出由西方世界造成的倫理困局。 桃花立委、假內參,聯手沉淪 政治組織「平行政府」日前舉辦「反思民主,探索台灣新政局」選後論壇,與會的區桂芝謙稱,自己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擅長政治研究,但是教學時談品德教育若避開政治現實的實例,效果就不夠鮮明,因此野人獻曝談此次選舉。 區桂芝說,此次選戰據她觀察,品德跟教養全部沉淪,「選前我們對於課綱和文化教育的呼籲,都不敵台灣社會意識形態的緊箍咒!」例如,有涉及桃花事件影片的立委獲得該選區的1/3選票,只比當選者少了2000票;執政黨施政倒行逆施,但其總統候選人仍獲得550多萬票,雖僅護住該黨基本盤,仍比第二名足足多了一百萬票;號稱注重科學理性的候選人,用假的內參民調擄獲了幾百萬票,成了不能政黨輪替的關鍵因素。「不擇手段的候選人,加上不關注候選人道德素養的選民,聯手組成這次品格沉淪的選舉大戲。這算不算一場民主之恥?算不算自由的墮落?算不算對科學理性的反諷?」 有人可能覺得,選戰當中勝選才是王道,不要唱道德高調。但區桂芝說,如果政治都不講道德,政壇本來就夠髒,現在只會更髒,沒有最髒!過去20年的教改,台灣社會不只歷史虛無化,品德教育也虛無化,可見長期「缺德」的教育,一定導致「缺德」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網路酸民文化就是一例。長期在這種文化中,如何活得平凡幸福? 區桂芝引述《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政治領導人到老百姓,要自己做到誠意、正心,才能談齊家、治國、平天下。過去20多年教改,108課綱後我們對西方價值例如民主、科學、自由等的信仰愈來愈強大,甚至大過對自己民族品德教育的信仰,道德就會沉淪。 回歸傳統文化,避免美式民主困境 有人說台灣是法治社會,有法律就好了。但區桂芝說,法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論語》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法律來約束民眾,民眾將只求不被法律制裁,但心中沒有羞恥概念。 區桂芝擔心,如果台灣要複製美國的民主自由,那麼也不可避免會陷入如今美國的民主困境。她引用蘇起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提到美國困境有資本主義造成的失衡、種族失和、民主失能,難道台灣也要走這條路?唯有回歸傳統文化、確立自己民族的主體性,才能走出現在由西方世界造成的倫理困局,創造道德和諧的美麗新世界。
2024大選落幕,年輕選票廣受各方重視!政治組織「平行政府」日前舉辦「反思民主,探索台灣新政局」選後論壇,與會的年輕講者表示,年輕選民分成「支持民眾黨」跟「支持民進黨」兩派,且彼此涇渭分明,他建議對年輕選民專注打勞工議題就好,只要問他們:「為何甚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這是最好的切入點。 台大城鄉所畢業生林偉今年30歲,碩士論文寫的是嘻哈音樂與文化帝國主義脈絡,目前回到老家基隆,在魚市場裡開了一間酒吧。國中之前在基隆讀書的他,高中之後赴台北讀書,當時就感受到「教育資源只集中於某些文化資本比較充足的階級」。 身跨雙城的林偉表示,據他觀察,此次總統大選他身邊同世代只有「支持民進黨」跟「支持民眾黨」這兩種人,極少有年輕人支持國民黨,除非家裡深藍。 兩種年輕人有很大不同。林偉說,他認識的民進黨支持者主要是台北的同學,他們畢業於頂尖國立大學,學歷漂亮,論述能力佳,對民眾黨的支持者有一種階級歧視,認為「沒讀書才會去支持柯文哲」;支持柯文哲的年輕人則通常社經地位較低,有的在廟會陣頭或魚市場工作。 林偉認為,民進黨的年輕支持者很像美國的「白左」,是「假左翼」,也就是用左派語言去講一些美國自己想要講的話,而那些事情跟一般民眾的生活根本無關,與現實斷裂,是只有他們自己圈子才聽得懂的、自我感動式的社會關懷。 林偉說,像2014年太陽花運動,他的台北菁英同學都很投入,但是基隆的朋友就不關注,仍然該幹嘛就幹嘛,該上班就上班,甚至很多人沒去投票。「我的基隆朋友都覺得運動或選舉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你問他們某某事情,他們是有看法的,但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不重要。」相較之下台北菁英對政治狂熱,堅持一定要怎樣的立場、怎樣的言論才是對的。 林偉說,他贊成對年輕人專注打勞工議題就好,只需要問他們:「為何甚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因為這跟他們最有關,打高空都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