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已找到 16 則相關結果
彰化一名46歲的高齡產婦小文(化名),從42歲結婚開始就經歷一連串辛苦的生育歷程,期間不僅曾不得已中止妊娠、懷孕期間車禍,甚至在緊急剖腹產後還心臟衰竭歷經生死關頭;所幸彰基醫療團隊守護高危險妊娠婦女的安全,其中經歷共10次大小麻醉、手術後,小文換心成功、順利出院與親愛的家人團聚。 彰基醫學中心總院長陳穆寬教授指出,彰基醫學中心是縣內緊急醫療能力評定中重度高危險妊娠的責任醫院,因此收治縣內及鄰近的南投、雲林縣市高危險妊娠產婦,甚至在112年曾經有個別月份,單月收治超過50%皆為高危險產婦的紀錄,這顯示出彰基在危急時刻的專業能力和承擔的社會責任;彰基不僅注重孕產婦的健康,更積極投入尖端醫療技術的發展,以確保高風險個案在我們這裡獲得最佳的醫療支持。 彰基婦產部團隊面對高危險妊娠挑戰駕輕就熟,小文女士在彰基接受生殖治療,一次就成功受孕,儘管在剖腹產之際罹患罕見的周產期心肌病變,情況相當危及,但彰基婦產科迅速召集心臟外科、新生兒科等專科醫師,展開跨科合作,經過團隊的努力,不僅使小文女士順利生產並換心成功,是各專科醫師團隊通力合作治療的典範。 收治小文的彰基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吳信宏醫師表示,小文女士42歲才結婚,43歲時經歷了人生的第一場懷孕。然而,產檢卻發現胎兒腦部異常,迫使她不得不中止妊娠,並接受陳明醫療長進行全基因定序技術確認胎兒病因。經過數年的努力,她在45歲時至彰基生殖醫學中心接受第一次試管嬰兒療程,幸運地第一次的試管嬰兒治療,就順利懷孕成功,且初期產檢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然而,在懷孕6個月時,小文遭遇車禍導致骨折,所幸尚可保守觀察治療。由於她的子宮曾進行過手術,這次懷孕需剖腹生產,她與先生考慮得來不易的小孩,原計畫38周以後再生產,但醫療團隊綜合評估她的情況,建議在第36周就進行剖腹產,確保母嬰安全。 隨著懷孕進展及規則產檢,並無異樣,並於36周時,依約定計畫到院接受剖腹生產。然而,當天到產房報到準備生產時,她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開始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醫療團隊緊急(113年7月10日)進行全身麻醉剖腹產,小文的寶寶順利出生,健康活產。然而,小文卻在生產後突發心衰竭(周產期心肌病變;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 ),並出現休克。 接手處置小文心臟衰竭緊急狀況的彰基心臟外科團隊及陳映澄主任,隨即安排小文裝設葉克膜(ECMO),並因腎衰竭接受緊急洗腎;但情況惡化、小文左心室回流鬱積引發肝衰竭,隨即緊急安裝心室輔助器(LVAD)維持生命,並開始等待換心。陳映澄主任表示,小文的狀況緊急,但在嚴密的觀察治療下竟然在一個月內,等到配對成功的心臟捐贈者,並順利完成換心手術。從懷孕引發周產期心肌病變到心臟移植,小文共經歷10次大小不等的麻醉及手術,9月3日終於康復出院。 彰化一名46歲的高齡產婦小文(化名),從42歲結婚開始就經歷一連串辛苦的生育歷程,期間不僅曾不得已中止妊娠、懷孕期間車禍,甚至在緊急剖腹產後還心臟衰竭歷經生死關頭;所幸彰基醫療團隊守護高危險妊娠婦女的安全,其中經歷共10次大小麻醉、手術後,小文換心成功、順利出院與親愛的家人團聚。 彰基醫學中心總院長陳穆寬教授指出,彰基醫學中心是縣內緊急醫療能力評定中重度高危險妊娠的責任醫院,因此收治縣內及鄰近的南投、雲林縣市高危險妊娠產婦,甚至在112年曾經有個別月份,單月收治超過50%皆為高危險產婦的紀錄,這顯示出彰基在危急時刻的專業能力和承擔的社會責任;彰基不僅注重孕產婦的健康,更積極投入尖端醫療技術的發展,以確保高風險個案在我們這裡獲得最佳的醫療支持。 彰基婦產部團隊面對高危險妊娠挑戰駕輕就熟,小文女士在彰基接受生殖治療,一次就成功受孕,儘管在剖腹產之際罹患罕見的周產期心肌病變,情況相當危及,但彰基婦產科迅速召集心臟外科、新生兒科等專科醫師,展開跨科合作,經過團隊的努力,不僅使小文女士順利生產並換心成功,是各專科醫師團隊通力合作治療的典範。 收治小文的彰基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吳信宏醫師表示,小文女士42歲才結婚,43歲時經歷了人生的第一場懷孕。然而,產檢卻發現胎兒腦部異常,迫使她不得不中止妊娠,並接受陳明醫療長進行全基因定序技術確認胎兒病因。經過數年的努力,她在45歲時至彰基生殖醫學中心接受第一次試管嬰兒療程,幸運地第一次的試管嬰兒治療,就順利懷孕成功,且初期產檢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然而,在懷孕6個月時,小文遭遇車禍導致骨折,所幸尚可保守觀察治療。由於她的子宮曾進行過手術,這次懷孕需剖腹生產,她與先生考慮得來不易的小孩,原計畫38周以後再生產,但醫療團隊綜合評估她的情況,建議在第36周就進行剖腹產,確保母嬰安全。 隨著懷孕進展及規則產檢,並無異樣,並於36周時,依約定計畫到院接受剖腹生產。然而,當天到產房報到準備生產時,她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開始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醫療團隊緊急(113年7月10日)進行全身麻醉剖腹產,小文的寶寶順利出生,健康活產。然而,小文卻在生產後突發心衰竭(周產期心肌病變;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 ),並出現休克。 接手處置小文心臟衰竭緊急狀況的彰基心臟外科團隊及陳映澄主任,隨即安排小文裝設葉克膜(ECMO),並因腎衰竭接受緊急洗腎;但情況惡化、小文左心室回流鬱積引發肝衰竭,隨即緊急安裝心室輔助器(LVAD)維持生命,並開始等待換心。陳映澄主任表示,小文的狀況緊急,但在嚴密的觀察治療下竟然在一個月內,等到配對成功的心臟捐贈者,並順利完成換心手術。從懷孕引發周產期心肌病變到心臟移植,小文共經歷10次大小不等的麻醉及手術,9月3日終於康復出院。 原文出處
彰化基督教體系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指出,過敏性直腸結腸炎(FPIAP)相當罕見,發生率僅有0.16%。患者吃到可能引起過敏的過敏原,會在大腸引起發炎反應,造成腹瀉甚至血便的情況。而嬰幼兒皮膚比較敏感,也容易產生紅臀破皮的現象。一些國際研究指出,不僅是奶類製品,甚至花生、小麥、水果、稻米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也可能會引起這類疾病。 所幸這位小病人在抽血檢查後,由幾位教授召開團隊討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出正確診斷。更重要的是,病人更換奶粉後,皮膚跟腹瀉的情形也有明顯的改善。 林晏任醫師表示,假使這個案件,發生在一般的月子中心,可能會比較難以處理,因需要透過配合的醫院做相關的檢查,或許再經過轉診,在時間上恐有耽誤,以致病情更加嚴重。幸好是在彰基月子中心發生,彰基除了是雲彰投唯一醫學中心,也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能快速完成診斷,並做適當地治療。 原文出處
75歲曾姓阿公中風後喝水及吃飯常嗆到,也常引起咳嗽,並多次引發吸入性肺炎,生命飽受威脅,醫師建議家人考慮鼻胃管餵食,但阿公仍堅持由口進食。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以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阿公咽部力量不足,進行咽部訓練後,改善嗆咳現象,降低風險。 彰化醫院語言治療師顏婧縈表示,在臨床上,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引發吸入性肺炎,根據統計,吸入性患肺炎者的死亡率近5成,可以說是年長者的一大殺手,常常讓家人措手不及,而造成嗆咳的原因,很多是因為吞嚥障礙,如果改善吞嚥能力,就能減少嗆咳的發生。 顏婧縈說,本起個案的曾阿公在中風後,手腳不靈活,但思緒清楚,在一次喝水後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住院後脫險,後來又斷斷續續發生這類事件,醫師建議家人考慮裝鼻胃管或胃造口,但阿公相當反對,他認為自己可以由口進食,堅決不允。 顏婧縈指出,他們和家屬協商後,對阿公進行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透過顯影劑,可以看見整個吞嚥的四個期別,包括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及食道期,從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經過咽部進入食道都可以清楚呈現,有助於語言治療師及吞嚥照護團隊人員了解個案的吞嚥能力。 顏婧縈說,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曾阿公因喉部上抬幅度不足,以及咽部肌肉收縮肌力不足,使得食物易殘留在咽部,也就是說,因為食物吞不乾淨就容易掉入氣管,引起嗆咳,甚至造成連當事人都沒有感覺的靜默式吸入風險。 治療團隊根據檢查報告,對阿公進行咽部訓練,包括下巴阻抗運動及薛克式運動(Shaker)訓練等,就是要讓咽部更有力量,並請阿公調整進食姿勢,2個月後,咽部力量有所提升,降低嗆咳風險。 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強調,中風患者通常比較著重在肢體的復健,但臨床上,吞嚥困難及嗆咳問題也是非常重要,一旦吞嚥不順,易衍生出吸入性肺炎,不只是中風者,神經損傷者及年長者都要特別注意,可到復健科尋求檢查評估。 原文出處
90歲的黃姓阿公,早年開大卡車及計程車為業,檳榔嚼很大,壞習慣超過40年,在口腔癌好發的40至70歲之間沒事,而且已經戒檳超過10年了,卻在83歲那年右上唇出現歸類於口腔癌的唇癌,今年再因左下唇的唇癌動手術切除再整形。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檳榔引發口腔癌已獲證實,嚼越久危害越大,恐將跟你一輩子! 許嘉方主任說,黃姓患者就診時,其左下唇的腫瘤已經很大了,超過3公分長,掛在臉上讓人怵目驚心,已是二期唇癌,很快安排手術切除,但左下唇缺了一大塊將很不雅觀,也會影響到飲食,所以在術後再進行重建,取用左手皮瓣,進行移植重建,和原外觀幾乎沒有差別,阿公很滿意。 陪患者來複診追蹤的女兒表示,她爸爸擔心手術風險,也擔心平時為了生活奔波的兒女如果要照顧他也會很煩心,所以不願就醫,一拖就超過1年,直到日前受傷住院動關節手術,醫師勸告後才願意接受唇癌手術。 黃姓患者說,1年多前他左唇嘴破,擦藥也都不會好,後來就腫大,越來越大,他是不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有時候吃東西會卡住,講話聲調也怪怪的。 患者年輕時是大卡車司機,當時南北奔波,為了提神,嚼檳榔變成習慣,後來轉業開計程車,以大夜班為主,檳榔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這期間也是有抽菸,後來到了70多歲,常會咳嗽才戒檳戒菸,檳菸伴他40多年。 許嘉方主任說,口腔癌患者大多集中在40至70歲之間,高達9成是檳榔人口,可見其關連性,本起個案的黃阿公戒檳榔已10多年,卻還是二度出現唇癌,足見檳榔影響久遠,所以,最好是永不嚼檳榔,一開始就不要嘗試。另外,根據衛福部資料,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9倍。 許嘉方主任強調,如果口腔潰瘍久不痊癒、出現紅斑或白斑、黏膜表面粗糙、黏膜纖維化或腫脹,應該要趕快就醫,千萬不能拖延,尤其是嚼檳榔者。口腔癌如果早期發現手術切除,通常預後良好,若到三期之後才切除,大多要再接受放療及化療,治療成功率也會降低。 原文出處
60歲的邱女士被孝順的女兒帶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發現右肺有一顆0.9公分的小結節,懷疑是惡性腫瘤,最後確診為俗稱類癌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經內視鏡手術切除,預後良好。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表示,LDCT可以找出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是及早發現肺部腫瘤的利器,不管是肺癌還是類癌。 林聿騰指出,民眾都知道癌症,但比較少知道類癌(Carcinoid),其實它是神經內分泌細胞癌變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病程較其它癌症慢,所以稱為「類癌」,可能原發於腸胃、胰臟、肺等器官,最有名的個案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他是罹患原生於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56歲離世。 邱女士的丈夫突然中風後,其女兒有感於健康的重要,於是幫全家人及邱女士安排在彰化醫院做健檢,也因為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他們也特別做了LDCT,如果有肺癌也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沒想到因此篩檢出類癌。 林聿騰表示,電腦斷層顯示邱女士的右肺中葉有一個0.9公分的小結節,看起來不是很均勻,會同放射科醫師及AI協助判讀,都認為惡性機率高,與邱女士共同決策後,決定以內視鏡微創切除,經病理切片顯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再經正子攝影,確認沒有擴散,之後必須再定期追蹤。 林聿騰指出,國際神經內分泌癌症聯盟(INCA)示警,神經內分泌腫瘤在全球的的發生率大幅上升;根據歐美的統計,神經內分泌瘤的發生率在過去30年大增了5倍以上,如果可以早期診斷,才能有更好的治癒效果。 林聿騰說,以邱女士為例,如果不注意,以為只是一個小結節,可能數年之後,轉移到其它器官,要醫治就很麻煩了。 林聿騰表示,目前仍不清楚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什麼因素導致基因病變,難以預防,但只要發現還是切除為妥,避免轉移惡化。根據美國統計,類癌最常見的位置是肺部,再來是小腸、直腸、胰臟、胃部;台灣好發部位前五名分別為直腸、肺部、胰臟、胃部、大腸。 林聿騰強調,發生於肺部的腫瘤不管是肺癌還是類癌,最怕的是沒有早期發現,而X光檢查對於小於1公分的腫瘤不見得看得出來,最好向醫師諮詢是否可以每1至2年進行1次的LDCT檢查,尤其是空氣污染嚴重的現在。 原文出處
41歲蔡女士長期便秘,最長曾2週才排便,好一點也要5至7天才一次,服過西藥、各種益生菌及酵素卻都改善有限,轉向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求助,經過中醫「潤腸通下」及「補益脾胃」,3個月後竟然可以每天解便一次。她不禁說,吃得進、排得出的感覺真是神清氣爽。 家住彰化二林鎮的蔡女士主訴,大概近5年來,她排便非常不順,一週一次是家常便飯,排便時要非常用力才偶而大出小硬便。這可能和她容易緊張、做生意壓力大、生活不規律有關,久而久之,便秘成了一種習慣,偶而會引起腹痛、頭痛,整天總覺得「滿肚子大便」,感覺很不舒服。 黃鋒榮說,蔡女士很擔心腸胃有問題,經胃鏡和大腸鏡檢查,沒有什麼大礙,她才放下心中大石,也就是說,不是消化系統器官有問題的器質性便秘,而是習慣性便秘,發生原因大都與生活環境和個人行為有關。 黃鋒榮表示,蔡女士生活緊張、壓力大、飲食不定時、不運動、飲水不足、纖維質攝取少等原因,都是釀成長期便秘的可能原因。蔡女士也說,服用瀉藥和灌腸是有效果的,但停了之後,又回復便秘,也吃了很多大打廣告的益生菌或酵素,卻都沒效,有的還「貴森森」,也不知道要怎麼辦。 黃鋒榮指出,長期便秘不解決,可能會衍生腹痛、頭痛、肩酸、食慾不佳、口臭、頭昏眼花、失眠、急躁、口乾舌燥、疲勞等各種症狀,更甚者還可能引發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等,不可輕忽。 黃鋒榮指出,對於這起個案,首重「潤腸通下」,以玄參、麥門冬、生地黃、大黃、芒硝的增液承氣湯為主,後續再「補益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為主,提升腸蠕動功能,2個月後效果慢慢浮現,到了3個月後,已經可以一天排便一次。 黃鋒榮說,推估成年人罹患便秘者大概15%左右,在臨床上,明顯可見女性多於男性,老年人多於年輕人。老年人消化功能退化,便秘比率上升,可以理解;至於女性為何遠高於男性,推測女性要兼顧工作與家庭導致壓力大、受雌激素影響、肌肉力量不足、運動量比較低、水喝得比較少等,都有可能。 黃鋒榮強調,預防便秘最好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保持情緒平穩、規律作息、多運動、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與水分。 原文出處
54歲的黃先生右側鼻塞好幾年了,一直未在意,1個月前感冒後,右鼻頻流血,呼吸更加困難,晚上無法平躺入睡,檢查發現其右鼻腔鼻竇被塞滿類似瘜肉的組織,經內視鏡微創手術取出長達10公分的良性鼻腔鼻竇乳突瘤,才恢復暢通呼吸。衛福部彰化醫院看診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強調,長期鼻塞一定要就醫檢查,不見得只是鼻竇炎或鼻瘜肉,也有可能是腫瘤。 黃先生表示,他右側長期鼻塞,以為是慢性鼻竇炎或鼻瘜肉,但還有左鼻可呼吸,所以一直沒有理會,直到1個月前感冒,右鼻開始流血,常要用衛生紙塞住鼻孔,但呼吸就更不順了,晚上因此無法躺平入睡,只好坐著睡覺,也才能稍寐。 黃先生說,他到別的醫院就醫後排定2周後手術,要取出鼻瘜肉,但彰化縣議員黃千宴到他辦公室看他,發現他面容憔悴,都快無法呼吸了,勸他不能再等,引介他到彰化醫院找許嘉方主任,隔天就手術,醒來後頓覺呼吸順暢,真是久違的舒服感受。 許嘉方表示,電腦斷層顯示黃先生右側鼻腔鼻竇幾乎全塞住,很像常見的鼻瘜肉,但黃先生右鼻腔一直流血,有別於鼻瘜肉流血不多的情況,而且是單側阻塞,這是鼻腔鼻竇乳突瘤常見的病徵,經病理冷凍切片確診為乳突瘤,立刻以內視鏡微創手術取出長達10公分的乳突瘤。 許嘉方說,此個案的鼻腔鼻竇乳突瘤雖然是良性的,但根據統計,鼻腔鼻竇乳突瘤有5至12%會轉變為惡性腫瘤,而且復發的可能性也很高,不可輕忽,術後需定期追蹤。 許嘉方指出,鼻腔鼻竇乳突瘤和鼻瘜肉外觀很相似,但臨床表現常是單側,而且較易流血,有惡性轉變的可能,造成此鼻部腫瘤的原因並不明確,除了單側鼻塞、流鼻血之外,也可能造成鼻蓄膿、臉部脹痛、頭痛等。 許嘉方強調,鼻塞有可能是鼻子過敏、鼻竇炎、鼻瘜肉、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等多種可能,很多人總認為因台灣氣候潮濕之故,鼻塞很正常,沒什麼大不了,但如果鼻塞超過2周,還是要就醫詳查,以免有腫瘤而不自知。 原文出處
失智者常會排斥就醫,不認為自己失智!一位70歲的阿櫻阿嬤糖、鹽分不清,煮菜難吃就算了,還疑心丈夫外遇而藏丈夫手機,也把自己三高慢性病藥藏起來防被偷,家人懷疑其失智,要帶到醫院檢查她卻一再抗拒,衛福部彰化醫院失智共照個管師協助合演一齣戲,才讓阿嬤完成失智鑑定,得以後續的各項就醫及服務。 住彰化溪州鄉的阿櫻阿嬤原本就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三高疾病,據其家人表示,近1年來阿嬤慢慢變得很奇怪,常忘記家常菜的烹飪方式,糖、鹽調味會弄錯,醋會當成醬油,清蒸魚弄成鹹魚,連貓都不吃;甚至會疑心別人要偷她的東西,把慢性病藥藏起來,家人都搞不清楚她的藥到底有沒有按時吃;她還懷疑阿公外遇,阻止阿公使用手機,後來乾脆藏起來,並且隨時監視阿公。 彰化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個管師江淑娟表示,阿嬤的狀況日益嚴重,而且充滿防備心理,不認為自己需要到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看診,女兒發現父親難以支撐,向該中心求救。 江淑娟說,他們發現阿嬤長期在家醫科主任廖曜磐看診,三高的藥就是他開的,也很信任他,因此他們決定與廖主任合作,在阿嬤例行到家醫科看診時,以追蹤身體狀況為由,巧妙地推薦阿嬤到神經內科看診並進行檢查。阿嬤欣然同意,個管師全程陪伴,最終順利完成了所有失智的相關檢查,後來也確定是失智症,定時服藥追蹤。 廖曜磐說,失智患者常會抗拒就醫,可以由患者信任的醫師轉介看診,讓患者卸下心防,達成不延誤病情,以及取得後續較完整的福利及醫療服務。 彰化醫院長照管理組長張文瀞指出,匯聚愛與專業的演出,讓阿櫻阿嬤在不自覺中接受了檢查,也為她未來的治療鋪下了一條比較明亮的道路,包括取得身障手冊,可以減稅及診療優免等,後來也申請了喘息服務及居家服務,讓阿公可以休息喘口氣,居家環境及醫療有照服員幫忙。 張文瀞說,在面對疑似失智的長輩抗拒就醫時,可以借助熟悉且信任的演員,安排情境演出,以更輕鬆的方式引導就醫。演員可找長輩熟悉、信任的親友或信任的權威,情境演出可以用陪同家人就醫或健康檢查等作為理由,若要請醫師協助演出,最好事先溝通,在不破壞家庭和諧的情況下,讓長輩不自覺接受診療及檢查,同時保護他們的尊嚴。 原文出處
英文俗諺有云:「You Are What You Eat」,尤其是在癌症已經連續三、四十年蟬聯十大死亡首位,更與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有癌友就在一場衛教活動上現身說法表示,罹癌和飲食習慣有絕對關係。 彰基醫學中心5日以音樂表演形式舉辦2024「癌症篩檢免費做幸福健康GO GO GO!」活動。台灣癌症基金會第十二屆抗癌鬥士伍釗宏,分享大腸癌第四期經過治療順利康復,返回職場的真實見證。 59歲的伍釗宏表示,在9年前陪同太太到彰基家醫科門診,透過推薦進行四癌篩檢,做糞便檢查後才發現自己潛血3+1很嚴重了,彰基立刻為他安排直腸科做直腸鏡檢查。伍釗宏說:醫師一開始檢查到肛門口的時候就不敢再做,因為裡面的腫瘤已經很大顆,怕會有危險,然後就安排開刀。其實大家不用怕,自己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接受了開刀,然後出來的時候才知道有腸造口這種東西,也就這樣用了四個月的暫時性腸造口。他接著說:「開刀完,醫師跟我太太說要切除直腸,只保留到五、六公分的直腸,所以我開完刀以後只能欣然接受面對它,後續接受彰基一系列的開刀、化療,九個月後就已經完全康復了。」 伍釗宏心想自己為什麼會罹癌,會罹「直腸癌」這麼嚴重?他說:「有可能是我每周吃三次的油炸物配啤酒,而不是我做很壞的事情,我有深切檢討,這可能是飲食造成的。」然後;彰基的志工夥伴在他住院期間都予以鼓勵,也邀請他能夠參加志工,他當時想說可能活不下去了,也就順口答應說:「我如果活著,我才能幫你們,我如果沒有活著,我怎麼答應!」如今都康復了,所以隔年的一月,就加入彰基志工行列。 當初,醫師有提醒伍釗宏:他50歲罹癌,希望他的孩子要提前十年,也就是40歲開始篩檢。當他要做兩年一次追蹤檢查的時候,他和太太同時檢查,結果太太也發現了兩顆瘜肉,當時因為疫情因素,沒有辦法馬上安排兩個孩子做檢查;但他心想篩檢很重要,所以在去年9月,女兒從紐西蘭返台的時候,就安排兒子、女兒做直腸鏡檢查,結果兒子也發現了兩顆瘜肉。伍釗宏說:「我覺得預防性篩檢和檢查很重要,所以我今天站出來,呼籲大家要做篩檢檢查。」 伍釗宏進一步表示,兒子是讀營養系的博士生,所以兒子在這十年,一路都有教他要健康的飲食,因此,大家要注重飲食五蔬果,這是很重要的,這樣子來保持健康的身體。 原文出處
住彰化縣員林市的7歲李姓男童反覆高燒1週,並造成扁桃腺炎、喉嚨痛及眼睛結膜炎,也併發支氣管炎,住院治療,確診為腺病毒感染,和他一起參加補習班冬令營的多位同學也接連感染。收治李童的衛福部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指出,腺病毒正在大流行,春節假期不只將面臨腺病毒,還有流感、新冠及諾羅、輪狀等病毒的「上下夾擊」。 馬瑞杉表示,所謂「上下夾擊」指的是流感、新冠及腺病毒引發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腸胃道病症,這幾種病毒目前都還在流行,如果一起感染或接連感染,身體上方的呼吸道和下方的腸胃道恐將吃不消,面對可能的「上下夾擊」,免疫力比較低的老人和孩童更需要注意。 李童媽媽表示,國小一年級的兒子放寒假,參加補習班的冬令營,1週前開始發燒,前往診所看診拿藥,但連著7天還是反覆發燒,而且喉嚨痛及眼睛癢,眼睛還揉成紅腫,才轉到彰化醫院,被安排住院,在這期間冬令營也傳出多名學生發燒,冬令營並因此停課。 馬瑞杉主任說,李童確診為腺病毒感染,以致反覆發燒,而且支氣管發炎,住院治療。腺病毒好發在孩童,以飛沫傳染為主,感染後持續發燒的時間可能長達3到10天,可以說是最容易引起發燒的病毒,臨床上以呼吸道症狀為主,也常引發結膜炎,目前台灣沒有疫苗上市,只能採症狀治療,如果併發肺炎或支氣管炎,就要住院為宜。 馬瑞杉進一步表示,隨著春節返鄉及旅遊的人口流動,加大了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以目前來看,新冠、流感及腺病毒的人數都還在流行,病徵除了喉嚨痛等呼吸道感染之外,還可能頭痛、倦怠、肌肉酸痛、咳嗽等,春節期間所引發的呼吸道傳染恐將大增,情況嚴重者還可能引起肺炎等併發症。 馬瑞杉指出,目前也流行著病毒性腸胃炎,主要是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輪狀病毒好發於6歲以下的嬰幼兒,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都可能。2種病毒主要是經糞口傳染,主要症狀為水瀉、嘔吐,並可能伴隨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 馬瑞杉強調,春節期間面對多種病毒的夾擊,最好在出入公共場所時戴口罩,並且勤洗手,如果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就醫,盡量在家休息。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