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39 則相關結果

健身男突發腹痛 竟是極少見惡性肉瘤

肚子痛、食慾不振的症狀,很多人可能認為只是因為最近飲食過於油膩或鹹,導致腸胃不適,於是前往肝膽腸胃科開些幫助消化的藥物就能解決。然而,這名30多歲的男子卻是因為腹痛,被診斷出相當罕見的骨外骨肉瘤。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佘冠旻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的腫瘤已經大到壓迫大腸,導致他出現急性腸阻塞的情況。」 這名30歲的年輕男子,平日有健身習慣,並無特殊病史。然而,前陣子他開始出現不明原因腹痛、吃不下的症狀,隨著腹痛加劇且持續數日,決定尋求醫療幫助。經過腹部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後可見左腹腔不規則的鈣化物,已壓迫大腸導致腸道阻塞,同時也使左側輸尿管受到壓迫,產生水腎。為了排除症狀,醫師決定安排手術切除處置。 切除下的組織經檢驗後,確認為惡性軟組織肉瘤中,極為少見的骨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這類腫瘤相較典型的骨肉瘤(Osteosarcoma)更加少見,且多生長在與骨頭無關的部位,如肌肉或脂肪等軟組織。骨外骨肉瘤的確診與治療往往具有挑戰,因為多數患者直到腫瘤增大壓迫周圍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如腹痛或食慾減退等。 相比之下,典型的骨肉瘤主要生長在骨頭內,尤其好發於長骨的末端,例如膝蓋、肩膀或髖部。兩者在病理特性上有差異,因此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骨外骨肉瘤的生長位置相對不固定,當症狀出現時進行診斷,腫瘤多半已侵犯到鄰近器官,增加治療的困難性。 「手術切除」是治療骨外骨肉瘤的主要方式,但為了降低復發風險並清除微小病灶,佘冠旻醫師與腫瘤內科郭集慶主任、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跨專科密切合作,為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結合高能放射線與化學療法,雙管齊下抑制腫瘤細胞增生。三位醫師均強調,像腹痛或食慾不振等症狀,雖然常見但不該輕忽,應多留意身體訊號,積極求診,避免延誤治療。 原文出處

8旬嬤罹四期宮頸癌 搭公車往返戰勝癌魔

隨著年紀增長,疾病的風險與複雜性增加,但許多長輩因忌諱而不願前往醫院。但這名81歲婦人不僅積極求診,在確認罹癌後,每日皆搭公車長征往返光田綜合醫院治療,最終成功抗癌。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表示,該婦人因排便困難及疼痛於他院就醫,均無改善。最終經本院檢查後,確診為子宮頸癌第四期。經過兩個多月的放射線與化學治療,腫瘤指數從原先的10.5 ng/ml驟降至0.9 ng/ml(正常值 2.5 ng/ml),經抹片檢查也無癌細胞,且未出現明顯副作用,壓迫的直腸也恢復正常功能,顯見治療方針療效顯著。 排便卡卡,有時問題可能不在直腸 該名婦人最初的病徵並不典型,主要都與排便困難相關,因而誤認為是普通的便秘及腸道不適。在多次積極求診下,也絲毫不見好轉。但隨症狀惡化,同時開始到注意陰道異常出血及分泌物增多,經本院婦產科醫師切片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證實為第四期子宮頸惡性腫瘤,且壓迫直腸合併淋巴轉移,正是他排便不順的主因。 子宮頸癌末期,放射線治療成效卓越 王銘志主任分析,子宮頸癌周圍緊連直腸和膀胱,當腫瘤進展至一定程度,特別是在晚期時,將會壓迫到一旁器官,導致患者出現如排便困難、頻尿、血尿等症狀。該名婦人就是因為子宮頸腫瘤擴大,壓迫到直腸,導致排便困難問題。由於癌細胞已侵犯其他器官,晚期子宮頸癌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為主。隨著放射線和化學療法的進行,腫瘤逐漸縮小,兩週內婦人的排便情況大幅改善,兩個月後治療也達到了理想的成效。 停經後仍須抹片檢查,慎防早期癌變 子宮頸癌多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這種病毒在感染後往往潛伏多年,甚至數十年才顯現症狀。王銘志主任提到,這位婦人多年未曾進行抹片檢查,當詢問先前接受抹片檢查的時間時,婦人回憶不出具體年份,已久遠至不可考。雖然得益於現代醫療技術,晚期罹癌治療仍可獲得良好成效。然而,預防始終勝於治療,且政府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年輕女性應每年進行抹片檢查。利用六分鐘的時間,早期發現癌前病變,阻止疾病進展,保護健康。

兩個以上關節持續腫痛六週 可能是風濕性關節炎

一位42歲家庭主婦,最近因手指關節腫痛無力,煮飯炒菜後,盛裝飯菜時經常摔破碗碟,心疼又心懼而求醫。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免疫風濕科孟家駒醫師表示,該婦女是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而不自知,透過先進的超音波檢查,發現不但多個手指關節有關節炎,連兩手的腕關節都發炎了,目前經免疫藥物治療,已大幅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的痛苦。 這位婦女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兩手中指和食指有腫痛無力的感覺而已,不以為意,偶爾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吃,雖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不吃又痛,痛了又吃,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直到最近因頻頻摔破碗碟,心生害怕,才到澄清醫院免疫風濕科求診。 孟家駒醫師表示,經由身體檢查、按壓該婦女的手部各關節,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疼痛的情形,再經由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發炎指數偏高,為了進一步瞭解她關節炎影響的範圍,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雙手的五個掌指關節、兩個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特徵,證實她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 孟家駒醫師強調,手部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目前醫學上統計,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是3:1,且以30歲到60歲的女性居多,致病的原因除基因外,可能與抽菸、牙周病、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該婦女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經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後,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疼痛無力現象,已獲得很好的改善,可以安心做飯炒菜,不再摔破碗碟了。 孟家駒醫師呼籲,民眾如有兩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六週以上,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千萬不可輕忽,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當症狀緩解後,需避免大角度活動、避免手指負重過大,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再進行日常工作。

兒童甲亢影響發育 家長應注意這些狀況

12歲謝姓小弟因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經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林文玉醫師診治,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於是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但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家長遂欲尋求其他方式,趁暑假到該院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門診評估。經使用獨創的組合式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謝小弟不僅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術後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來公分,讓家長十分感謝。 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 巫奕儒主任指出,臨床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亦會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並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 巫奕儒主任表示,一般傳統治療首選方式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通常吃藥2~3星期可見症狀改善,1~3個月後可使甲狀腺機能控制到正常,之後持續低劑量藥物治療,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則需5~6年,甚至更久。但抗甲狀腺藥有不少副作用,如輕微反應出現皮疹、關節炎和關節痛,較嚴重的是白血球顆粒球減少症、肝炎或血管炎等症狀,還有不少人對此藥物過敏等,則須建議改用其他療法。 第二種治療方式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且治療後有可能變成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不僅手術併發症高、出血多,術後也留下疤痕印記,給兒童或青少年留下不小的心靈陰影。 巫奕儒主任說,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設計出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都獲得良好的結果。所以有不適合藥物或是不希望做放射碘和藥物治療的患者,都可選擇此種微創治療,且手術內容也能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原則上,兒童青少年須選擇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則要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原文出處

腰椎壓迫神經痛難行 手術不是唯一選擇

73歲張姓男患者,是名上市公司老闆,原本每天可以走10公里,可是近半年來發現腰部出現痠痛症狀,且痛感漸漸延伸到臀部及左右兩大腿後側,甚至有時連小腿都出現不舒服,造成行走不到500公尺就必須停下休息,還要揉捏、按摩或敲打臀部才能再走幾百公尺,讓原本喜歡旅遊的張男情緒低落、擔心往後無法再走路。 先到其他醫院診療並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第三、四節脊椎狹窄,造成神經受到壓迫導致不能正常行走,先吃了三個月止痛藥還是不見改善,雖然害怕手術並若手術失敗會一輩子坐輪椅,但考量當下每天都要吃藥還不能行走的形況,權衡未來正常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各處了解並探聽各式手術治療方式。 後來經親友介紹到童綜合醫院由微創中心徐少克醫師診療,徐少克醫師建議進行雙通道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完全不需要打鋼釘和裝支架,只有2個1公分小傷口,手術過程十分順利,當天就可下床,住院三天即返家休養。出院後兩週已經可以行走走半小時,一個月後就完全恢復昔日健康行走功能,三個月後就打了3場高爾夫球,還可以到處旅遊無虞。另外,近幾年超音波導引注射及增生療法慢慢普及,一般疼痛如果不是嚴重的神經壓迫,建議可以先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大約有2-4成病人可以無需再進行手術治療。 徐少克醫師表示,雙通道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是經由2個1公分的小傷口,將內視鏡與手術器械分別置入,精準並完整地將脊椎內增生的組織結構移除,讓神經不再受到壓迫。目前一般民眾都誤以為脊椎微創手術就是較小的手術傷口,但正確脊椎微創手術應該是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脊椎手術的併發症及後遺症、減少出血量和正常組織受傷,促使患者能儘早下床及重拾健康。傷口大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使用脊椎微創的技術達到手術治療的目的。 徐少克醫師指出,年紀大的患者接受手術都沒有太大問題,依目前手術經驗統計,80歲以上患者約有百分之三十、超過九十歲患者則有百分之五。 徐少克醫師呼籲,如果可以不用手術就可以解決病人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微創。因為脊椎微創手術慢慢普及,建議病患在手術前應該請醫師說明治療過程、方法、成功率,亦可多請教不同專業骨科醫師的意見。畢竟脊椎手術只有一次機會,第二次再手術不但風險大大提升,且手術成功率也會打對折,因此事前的諮詢與了解就相對非常重要。 原文出處

兩次心梗順利救回 幸運男透露保命要訣

40歲在工地工作的洪先生,6年前曾心肌梗塞救回生命,6年後在工地昏倒又是心肌梗塞,經過一連串的搶救生命大作戰,又救回生命,在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舉辦的「串起生命之鏈感恩會」中,溫馨中見真情,他想做「CPR宣傳大使」,請民眾要學習壓胸的心肺復甦術,因為在第一時間工地同事幫他及時壓胸,才有機會展開串起生命之鏈的搶救生命大作戰。 澄清醫院副院長蔡哲宏強調,對昏迷失去心跳的患者,如果第一現場做心肺復甦術,恢復心跳的機率可從20.6%提升到31%,存活率從2.8%提升至5.3%,對接下來的醫療急救有很大的幫助,呼籲全民要學習壓胸的心肺復甦術,也建議公共場所應廣設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出席「搶救生命大作戰,串起生命之鏈感恩會」,有台中市消防局特搜大隊大隊長潘德倉、消防局救護科專員蔡石芳、西屯消防分隊長賴文權、消防局勤務指揮中心督察員廖辰桓等人,當天119救護車蔡佳翰和郭逸佳救護員,在會中接受澄清醫院和患者洪先生的感謝。 消防局特搜大隊大隊長潘德倉表示,這件搶救洪先生生命是最典型的一棒接一棒串起生命之鏈的過程,從患者昏倒現場有人幫做壓胸心肺復甦術、指揮中心救護派遣、西屯消防分隊接手在車內做AED電擊達六次、送急診、心導管團隊、加護病房、普通病房,每個團隊都很認真到位,是不容易的搶救生命大作戰。 患者洪先生表示,六月七日當天上午在工地搬運材料時感覺很累想休息,立刻就倒下去。三天後醒來第一眼看到心臟內科黃士鏗醫師,才知道自己又心肌梗塞被救活回來,所有救他的人都是貴人,六年前因心肌梗塞也是黃醫師救他,在心血管裝了支架,他沒聽黃醫師建議戒菸,自認為還年輕,僅戒了一個月又抽起菸,這次肯定要徹底把菸戒掉。 澄清醫療體系總院長周思源表示,舉辦「串起生命之鏈感恩會」的最大意義,喚起大眾多學習心肺復甦術,可以在第一時間幫家人朋友甚至是不認識的路人,只要搶救生命之鏈不斷鏈,環環相扣,救一人等於救了一家人,因為突然停止心跳病人,慢了一點送醫,即使救回生命,有可能要人照顧他一輩子。 副院長蔡哲宏指出,對昏迷失去心跳的病人,在旁的家人或同事最好做到「叫、叫、壓、電」叫叫患者意識、叫119救護車、當場做壓胸心肺復甦術,用AED電擊,可以提升病患治療存活率。 洪先生在「串起生命之鏈感恩會」中表示,他的重生,最感謝第一時間幫他做CPR的同事顏志穎先生,學過高級心臟救命術,沒有第一棒的CPR,他不可能站在台上感恩救他的所有人,他要像做「CPR宣傳大使」一樣,呼籲全民一起來學心肺復甦術,他二十多歲時曾經擔任過民間救護車駕駛員學過CPR,但不能自己救自己,還是由貴人們救了他寶貴的生命。 原文出處

跑跳後膝蓋腫如麵龜 竟是半月板嚴重破裂

38歲的劉先生熱愛運動,不論是游泳、馬拉松、攀岩、籃球和羽球樣樣都擅長,近幾年來雖然常常發生扭傷和拉傷,但是仗著年輕,休息1~2周就又生龍活虎。直到半年前,在打籃球的時候,右邊膝蓋外側開始隱隱作痛,只不過跟以前不一樣的是,這次疼痛的感覺始終沒有好轉,經過一場籃球賽後,隔天膝蓋整個腫脹起來寸步難行,老婆只好帶他到台中仁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徐振恆醫師的門診做檢查。經徐醫師詳細的理學檢查和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後,發現劉先生的外側半月板破裂嚴重,必須要安排手術治療。手術後經過2個月的復健,劉先生終於又回到運動場上奔馳,享受運動樂趣。 徐振恆醫師指出,近幾年運動風氣越來越盛行,隨之而來的運動傷害也越來越多,半月板破裂也成為門診常見的疾病之一。針對破裂的半月板做關節鏡輔助半月板切除手術曾蔚為風行,主要是因為在手術後短時間內就會對疼痛的改善就有近8成的滿意度。可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都已經證明,半月板的缺損和日後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會呈現高度正相關。因此,半月板的修補和保護已經是這幾年國際上的治療共識,各項創新的關節鏡微創手術也是討論熱度相當高的議題之一。 徐振恆醫師進一步說明,如果半月板是相對簡單的破裂型態,目前已有良好的半月板修補工具可以處理,不管是影像或是關節鏡的追蹤都可以看到良好的癒合。然而,對於複雜型的半月板破裂或甚至是半月板都已經不見了,就需要比較困難的手術方法來處理,包含半月軟骨的集中化處理、以自體肌腱移植來代替破裂的半月板或是商品化的半月板移植等。 徐振恆醫師表示,劉先生本次接受的是「微創膝關節鏡輔助半月板修補手術」,在關節鏡的輔助下,以高強度的線材進行修補,將破裂的兩端進行縫合。手術的傷口只有2個1公分的小傷口,手術時間短幾乎沒有失血量。劉先生在手術後即可穿戴肢架護具保護下床活動,隔天就開始進行復健訓練。 台灣今年的奧運表現亮眼,相信會帶動更加興盛的運動風氣,然而這也會伴隨而來很多的運動傷害。徐振恆醫師建議,民眾若發生運動傷害時應及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原文出處

台灣之光 中山醫大全新抗癲癇藥獲多國專利

癲癇是中樞神經異常放電的疾病,病患人數眾多,尚無很好的治療藥物。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研發全新抗癲癇藥物,獲得多國醫藥發明專利,可望為癲癇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 何應瑞教授指出,癲癇的盛行率大約在0.3%~1%之間,全球癲癇患者大於6,000萬人,台灣的癲癇患者大約20萬人。每位癲癇患者每年的醫藥負擔大於3萬台幣。癲癇發作是由於腦神經異常放電所致,依據放電的位置不同,所出現的症狀也不同。某些局部放電,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部分肢體抽動或知覺到異常的視覺、情緒或體感覺。 許多文獻推論梵谷可能有視覺知覺的癲癇發作,他的畫作畫出了他所看到的絢爛繽紛的世界;另外,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將他自己的癲癇經驗寫入他創作的小說(例如:白痴、腹膜者、附魔者、卡拉馬助夫兄弟等)中的人物特色,使得這些人物具有鮮明的色彩,此外他也經歷過癲癇發作時情緒上的極樂感受,在醫學稱這種症狀為「杜氏癲癇症」(Dostoevsky epilepsy)。然而在大發作的時候會出現全身痙攣及喪失意識,如果這時候患者正在從事機械操作或駕駛交通工具,就非常的危險。 導致癲癇的病理原因非常多樣化,包含:先天基因缺陷、神經退化或受損、細菌或病毒感染,導致發燒或腦膜炎,都可能導致出現癲癇發作。目前市面上的癲癇藥物,無法對所有的癲癇疾病都達到療效,而且許多藥物會出現噁心嘔吐、疲倦、複視全身無力、甚至干擾認知功能等副作用。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法經由目前市面上的抗癲癇藥物達到有效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發現一項全新的藥理機轉,可以經由清除腦組織內過多的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麩胺酸,恢復神經抑制調節活性,不只降低癲癇發作頻率與強度,調節運動協調能力、提升認知功能,更可以修復受損的神經。這項醫藥發明,已經獲得許多國家(中華民國、中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的醫藥發明專利,目前正在推動人體新藥試驗,預期可以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效果。全球癲癇藥品的經濟規模大於1,500億台幣,何教授的這項醫藥發明預期可以大幅貢獻國內新藥產業的量能。

少女咳嗽一周未癒 竟查出甲狀腺癌

16歲少女小琪因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併有痰,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小兒科江明儒醫師門診,經藥物治療一週後,仍未完全改善,因小琪仍感覺頸部有硬塊,遂轉診至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林文玉醫師診治,在超音波與細針抽吸診斷後,意外發現是惡性的甲狀腺結節,於是再被轉診至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經各項評估且與家長討論後,建議進行微創無痕行雙側甲狀腺併淋巴腺根除性切除手術,整個手術進行約3個小時,術後3天出院,不僅病灶完全根除,聲音保留不沙啞,頸部和身上也沒有留下其他疤痕,接下來只需安心等碘131的後續治療。 巫奕儒主任表示,甲狀腺癌發生率逐年升高,整體發生率位於國內惡性腫瘤第7位,但國內對兒童及青少年甲狀腺癌的關注較少,發生率約為1~2/10萬人,男女比例為1:4.4,仍以女性居多。 公認的甲狀腺癌危險因子為放射性物質暴露史和基因突變,大部分臨床表現為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及飲水嗆咳等。超音波和細針抽吸是術前診斷和鑑別良惡性結節的重要手段,此個案先以上呼吸道症狀感染出現,後經小兒科江明儒醫師警覺性懷疑,轉由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林文玉醫師的精確診斷,再由外科巫奕儒醫師團隊處理後,成功順利安全出院。 巫奕儒主任指出,手術治療為甲狀腺癌的首選方式。因兒童及青少年甲狀腺癌多為雙側且多病灶,建議進行雙側甲狀腺併淋巴腺根除性切除手術,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執行中央區淋巴結清除術有利於徹底清除病灶,和防止甲狀腺癌復發,且因對碘131治療效果不錯,經完整治療後,整體的10年存活率可達97%。除非體積小且單一無轉移淋巴結的病灶,並排除遠端轉移才可以選擇只做單側甲狀腺切除術。 巫奕儒主任進一步表示,在現代科技幫助下,可以選擇微創無疤痕或達文西機器手臂行切除手術,並不會像過去在頸部留下長長疤痕,對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造成心理陰影。雖然兒童青少年惡性甲狀腺結節比例多,且頸部淋巴結轉移率高,經適當治療存活期仍比成人佳。如果拖延治療,本來只局限於甲狀腺內的癌細胞轉移到中央區淋巴結或側頸區,轉移越多手術的範圍就越廣,而且局部的侵犯也會加重,直接影響治療、復發和預後,切勿掉以輕心。 原文出處

被毒蛇咬到怎麼辦? 急診醫師教自救法

今年7月,苗栗通霄吳小姐,在家中準備晾衣服時,突然被躲在洗衣機下的眼鏡蛇(又稱飯匙倩)咬傷,造成傷口嚴重腫脹紅紫,她在家人的協助下立即就醫,最後轉至大甲光田綜合醫院注射了共6瓶血清,才得以控制眼鏡蛇的神經毒傷害。大甲光田急診醫學部彭楷瑜醫師表示,近幾年急診陸續出現民眾在家中被蛇咬傷的案例,提醒民眾若能看到蛇的外觀,先「記下特徵」,再「速就醫」,才能緩解蛇毒帶來的傷害。 吳小姐日前在院內分享,她是在家中室內的洗衣機下,突然腳掌被咬傷,因為在被咬的當下,完全沒有看到蛇,只聽到「滋滋」兩聲。此時她讓家人請消防隊至家中捕蛇,自己則是保持冷靜先就醫,半小時後消防隊捕到蛇後,才確認是眼鏡蛇,便轉至有血清的大甲光田就診,她根據自己被毒蛇咬傷的經驗,分享給民眾︰血清不是「常備」的,衛福部有血清庫存查詢系統,民眾可以先上網搜尋,確認血清在哪間醫院,再至該院施打,會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來緩解蛇毒。 而大甲光田亦透過此系統,除了為吳小姐注射院內的四劑血清外,並啟用緊急調度,從他院調集另兩劑血清,得以進行急救,吳小姐也分享,雖然她已無大礙,但眼鏡蛇的神經性蛇毒仍在,出院後一周,傷口還是經常腫痛,目前也還在持續就醫中,因此希望藉自己的經驗分享,能讓民眾了解被蛇咬傷後如何快速處置,減緩後續的傷害,最後也感謝彭楷瑜醫師的調度,讓她能順利注射到血清。 光田急診醫學部彭楷瑜醫師表示,每年夏季,大甲光田急診室幾乎都會出現毒蛇咬傷的案例,最近中部除了通霄民眾被躲在洗衣機下的毒蛇咬傷外,無獨有偶,南投在五月份也傳出類似的案例,讓不少民眾擔心頻詢問。彭楷瑜醫師表示,根據臨床觀察,這幾年因為天氣炎熱,民眾被誤闖家中避暑毒蛇咬傷的案例,的確略有增加,不過他也提醒民眾不必太緊張,因為若在家中被蛇咬傷,只要立即前往有血清的醫院注射血清,大多都沒有生命危險。 彭楷瑜醫師也解釋,蛇毒毒性有三大類,像出血性的蛇毒(龜殼花、青竹絲、百步蛇)遭咬傷後,傷口會局部腫脹、全身出血、凝血異常等;而神經性毒蛇(雨傘節、眼鏡蛇)會有發燒、麻木感、傷口迅速、意識不清發紅腫痛等;而出血及神經型混合的蛇毒(鎖鏈蛇),則會出現傷口瘀腫、瘀血、水泡,呼吸喘等致命症狀。因此提醒民眾萬一看不到蛇的外觀,可以先敘述出現的症狀,以供臨床判斷。 而彭楷瑜醫師特別提醒民眾,遇蛇咬時要記得「四不」︰不要割開傷口、不要以嘴吸出毒血、不要冰敷、不要綁止血帶。因為毒蛇在咬人後,其毒液會隨著進入人體組織中,並不會只停留在真皮層中,因此無法藉由切開引流、嘴巴吸取或冰敷來緩解,反而在割開傷口或冰敷的過程中,容易使傷口反覆感染,增加感染壞死的可能。 最後,他也特別提醒民眾不要刻意追捕毒蛇,因為當蛇在咬人後逃竄,急診也可以根據臨床的症狀來做初步判斷,所以不要再花力氣追捕毒蛇,可參考吳小姐的做法,先報警請消防隊處理捕蛇問題,因為若在走動的過程中加速血液循環,反而對病情不利,還是請民眾保持冷靜,記下特徵速就醫最實際。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