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21 則相關結果

長期頭痛伴隨腸躁症 新型藥物有解方

保守估計,全台灣至少有二百萬人飽受長期頭痛之苦,而頭痛原因複雜,檢查不易,病友只能靠止痛藥與之和平共存;40歲的林小姐從青春期開始就有偶發性頭痛症狀,近幾個月天天頭痛,思考不順暢,甚至伴隨腸躁症,嚴重影響工作表現。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診治,使用新型藥物並配合肉毒桿菌注射雙管齊下,經住院三天治療後,頭痛顯著改善,患者情緒穩定,腸胃問題緩解,連思考也變得更順暢,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和交感神經亢奮有關,許多患者對頭痛認識不足,往往長期忍痛,因為頭痛一直吃止痛藥,伴隨憂鬱、失眠,導致腸胃不好,引發腸躁症,甚至胃潰瘍吐血。長期吃止痛藥,對頭痛恐會造成不良影響,影響腎臟功能,建議用正確藥物減少頭痛發作頻率,不須吃到止痛藥。 偏頭痛為全球盛行的疾病,在台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偏頭痛困擾,許多患者處於經濟主力年齡,若未妥善治療,不僅影響工作成效,甚至影響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 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治療近十年來全球發展迅速,幾乎每兩三年都有新藥問世,帶給患者更多選擇。除了已知的肉毒桿菌素注射及針劑抗CGRP生物製劑外,今年更推出口服專一CGRP通道拮抗劑,惟部分藥物仍需自費使用,不過仍讓許多過去治療失敗的患者重獲「頭腦輕盈」的感受。 龔瑋翎醫師指出,偏頭痛跟過敏一樣,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偏頭痛共處,有睡眠問題或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或是長期使用咖啡因,容易造成頭痛頻率增加。透過藥物和打針治療緩解後,需要搭配生活習慣調整,例如運動,降低生活壓力等。 神經科陳睿正主任強調,每位患者的病況不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需經神經科醫師審慎評估,單一治療或偏頭痛雞尾酒複合療法都需因人而異。本院設立偏頭痛特別門診,透過與神經專科醫師的雙向溝通,患者及家人能在治療後,對工作、生活有積極影響。 原文出處

玩大了!蘆筍汁整罐塞進肛門 五天後打開拉環才順利取出

現代人總想在平凡生活中追求刺激,但凡事總有「度」,過度了那就可能自找苦吃!一名約50歲的男性,主訴肚子痛,三天無法正常排便,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經過x光檢查,病患在肛門塞了一瓶長約13公分,直徑約5公分的罐裝飲料。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邵彥誠徒手取出沒有成功,最後以全麻手術,歷經兩個多小時,打開罐裝飲料拉環,終於成功把罐裝飲料取出,病患隔天就出院。 事實上,醫師對如何取出這個「異物」一度傷透腦筋;邵彥誠主任表示,全身麻醉後,病患的括約肌才會放鬆,以微創經肛門器械處理,一開始嘗試以器械取出,不過,因為罐子邊緣是光滑,手術器械沒有著力點,一度取不出來。微創手術內視鏡可以很清楚看到易開罐罐子沒有打開,而且拉環朝肛門方向,當時在手術檯上協助的副院長沈名吟靈機一動,建議把易拉罐的拉環打開,異物出現洞口後,器械就有施力點,有了施力點,成功將易拉罐取出。 這個驚人的異內取出後,醫護人員好奇究竟是什麼飲料讓該男子如此有「性趣」,結果一看竟是XX蘆筍汁。 邵彥誠主任強調,這位病患很幸運,隔了五天來到急診,幸好生命跡象穩定,抽血數值也都正常,沒有造成腸子壞死或腸子阻塞。手術成功從肛門取出異物,身上沒有傷口。如果取出失敗,勢必要從腹部開腸剖肚把罐子取出,受到的傷害會比較大,術後恢復時間也比較長。 邵彥誠主任指出,肛門異物無法取出屬於急症,民眾基於好奇,從事刺激行為,但可能會引發嚴重後遺症,異物可能會造成腸子壞死或是破裂,引發腹內嚴重感染,術後可能還需裝人工肛門。自己從業十年,遇過奇奇怪怪異物塞肛門事件,例如酒瓶、假陽具、電池、肌樂等,呼籲千萬不要從事危險行為。 原文出處

妙齡女視力模糊 竟是肺癌眼部轉移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choroidal metastasis)。接受肺癌治療後,A小姐的視力改善與黃斑積水消除。 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 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另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建議手術的介入。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原文出處

超音波引導神經阻斷 解決惱人手術後疼痛

75歲H奶奶因膝關節不舒服,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就診,並預備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H奶奶於手術前麻醉評估門診表示,因過去曾有接受骨科手術後疼痛劇烈的經驗,導致對於此次手術十分害怕,經與醫師充分討論後,決定接受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ultrasound-guided nerve block)。H奶奶術後回病房活動自如,且解決了原先疼痛的問題,後續復健也順利進行。 新竹台大分院麻醉部吳峻宇主任說明,「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是一種精準的止痛方式,可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手術後止痛和加速恢復的選擇。傳統的神經阻斷術通常依賴解剖標誌進行定位,而超音波導引技術則通過即時影像精準定位神經,並直接引導麻醉劑注入。這不僅提高麻醉的準確性,還可避免針頭誤刺中重要血管或神經,減少術中出血和神經損傷的可能性,大幅減少了併發症的風險。 吳峻宇主任進一步說明,對於病人來說,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的最大優勢在於其良好的術後止痛效果與安全性。精確的麻醉劑注射可以提供更長效且均勻的疼痛緩解,使病人在術後的疼痛感降至最低。這不僅提升了病人的舒適度,還能減少對口服或靜脈止痛藥物的依賴,降低藥物相關的副作用。術後疼痛管理得當,病人可以更早下床活動,這對於預防術後併發症,如深靜脈血栓和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於老年病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早期活動對整體恢復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吳峻宇主任解釋,以骨科手術而言,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對於接受以下兩大類手術之病人最為有益: 1、膝關節手術:如膝關節置換術或膝關節鏡韌帶修復,通常伴隨著劇烈的術後疼痛,影響病人的康復和日常活動。使用超音波導引技術進行股神經阻斷,可以有效地減輕術後疼痛,使病人能夠更早進行康復訓練。這不僅有助於提高手術效果,還能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相關費用。此外,精確的麻醉劑注射能夠避免對膝關節周圍組織的過度麻醉,減少副作用。 2、肩關節手術:如肩袖修補術和肩關節置換術,術後疼痛也是病人普遍面臨的問題。超音波導引技術可以用於進行肩膀的神經阻斷,如臂叢神經阻斷,提供持續的疼痛緩解。這樣的疼痛管理方式使病人能夠在術後早期進行肩關節活動,減少關節僵硬和功能障礙的風險。這對於病人的長期康復和生活質量有著積極的影響。 吳峻宇主任表示,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也在其他各類手術中展現出廣泛的適用性,例如:胸腹部手術,如乳房切除術或疝氣修補術,這項技術均能提供優異的疼痛輔助效果。此外,對於一些小型門診手術,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也可以作為局部麻醉的替代方案,提供高效且安全的止痛效果。藉由這項止痛技術的施行,許多手術後的疼痛將可得到顯著的改善。在手術前的麻醉諮詢過程中,可預先與醫師討論及溝通,制定出個人化最佳的止痛方案。 原文出處

從30歲上班族到80歲果農 頸椎退化正年輕化

82歲陳姓果農,以種植哈密瓜維生,近期發現肩頸持續酸麻痛,甚至無法入睡 影響到工作和生活品質,透過保守藥物治療無法改善,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部長黃祥銘,經過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病患為頸椎退化骨刺壓迫到神經,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執行頸椎減壓微創手術。術後病患表示,疼痛明顯改善,術前無法入眠,躺著睡覺就很不舒服,術後當天已經可以躺著睡,「是近期睡的最好的一天。」陳姓果農特別親送自家種植的哈密瓜,表達對黃祥銘部長的感謝。 外科部長黃祥銘表示,病患接受頸椎減壓微創手術,放置人工椎間盤和脊椎椎體間的支架,解決脊椎長期退化性以及骨刺長期壓迫到神經的問題,微創手術約1.5個小時,病患術後住院兩天即出院,改善疼痛改善睡眠,目前持續門診追蹤即可。 黃祥銘部長表示,果農勞動力高,長年工作,對骨頭和脊椎的受力大,脊椎退化機率高,尤其高齡者,會面對脊椎退化的困擾,輕者疼痛不適,嚴重的話,手麻腳麻無力,經過醫師評估,就必須進行減壓手術。黃祥銘部長也指出,臨床經驗發現,頸椎發生痠麻痛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跟現代人過度使用3C產品有關,長期低頭姿勢造成頸椎角度改變,容易產生骨刺甚至壓迫到神經。 外科部長黃祥銘提醒,久坐的人,需要正確坐姿姿勢,腰背挺直靠齊椅背,頭部重心不要超過身體或肚子,脖子重心比較自然,長時間才不會造成退化問題,久坐時間也要控制,以不超過一個小時為限,適度起身活動放鬆筋骨。 原文出處

頸椎間盤壓迫神經 內視鏡手術解決肩臂長期酸麻痛

32歲的黃小姐,近幾個月出現逐漸嚴重的右肩至右手臂酸軟及麻痛。起初黃小姐於復健科診所接受規則頸部牽引、電療及類固醇注射等治療,也去過中醫門診接受針灸和推拿,但症狀仍持續惡化,甚至出現右手無力的情形,便至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神經外科門診求診。進一步安排頸椎核磁共振後發現,黃小姐的第六、第七節頸椎椎間盤有破裂突出,並壓迫右側神經根,研判為導致近來症狀的元兇。由於保守治療效果不彰,且症狀日劇嚴重,黃小姐經醫師說明後決定接受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後痠麻的症狀緩解,且手術當天下午便能下床活動,隔天順利出院回家。 新竹台大分院神經外科徐秋豪醫師表示,脊椎內視鏡手術是一種新型微創手術。醫師將內視鏡影像系統透過不到一公分的傷口進到體內直達病灶處,能夠直接清楚地辨識骨骼、韌帶、椎間盤及神經、血管等精細的構造;伴隨著手術器械及技術的進步,目前脊椎內視鏡手術已經能夠應用在多種脊椎疾病,包括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脊椎滑脫、感染、腫瘤等。和傳統手術或是顯微手術相比,除了傷口小及出血量低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大幅降低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及骨骼的破壞。相比之下,病人術後疼痛顯著下降,恢復速度也更快,故絕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在術後當天下床活動,隔天出院返家。 徐秋豪醫師說明,目前頸椎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手術治療為經前位椎間盤全切除合併融合手術,需將病變的椎間盤完全切除後放入支架行骨融合。此術式的確能緩解神經壓迫,但融合後的椎體將喪失原本的活動度,長久下來可能會加速鄰近節段的退化。近來雖有新式的人工椎間盤可取代傳統支架以維持活動度,但仍須完全移除原本的椎間盤,而且費用較為昂貴。針對像黃小姐一樣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的病人,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能達到足夠的神經減壓,且不需要放置植入物,得以保留正常頸椎結構,並維持頸椎的穩定性和活動度。然而,如果椎間盤突出已經造成脊髓嚴重壓迫時,或是合併椎體滑脫、後縱韌帶骨化等情況時,則不適合以頸椎內視鏡手術進行治療。 徐秋豪醫師提醒,隨著手術技術及醫療器材的進步,頸椎退化能選擇的手術治療愈來愈多元化,且於高度個人化與精準醫療的年代,病人的年紀、骨質、臨床表現、核磁共振影像上呈現的椎間盤高度、含水量、神經受壓迫位置等都是判斷術式選擇的依據,無論是哪一種手術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都已經有明顯提升。建議民眾有相關病症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充分討論並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進而緩解不適,重拾生活品質。

狂咳嗽伴隨呼吸困難 當心急性氣喘發作

從事科技業的李小姐,從小就有氣喘病史,今年2月確診後,又出現嚴重咳嗽的情形,每次咳嗽還伴有呼吸困難、喘鳴和胸悶的症狀,於是到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胸腔內科門診看診。藉由胸部X光、抽血和肺功能檢查,診斷為氣喘急性發作。經由一段時間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呼吸道的症狀漸趨穩定,也讓李小姐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目前在專科的照護下持續追蹤中。 新竹台大分院胸腔內科胡耕寧醫師表示,胸腔內科是一個專注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醫學領域,這些疾病包括慢性咳嗽、支氣管擴張症、肺炎、肺結核、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及間質性肺病等。許多人可能會在生活中遇到呼吸系統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經常感到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建議民眾不要焦慮,可至胸腔內科門診進行評估,並接受最妥適的治療,就像案例李小姐,因為及早發現和治療,才沒讓病程進展更加嚴重。另外,預防勝於治療,若有家族病史、長期吸煙習慣或長久暴露在污染、有毒物質的環境中,也建議可至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掌握己身的健康狀況。 胡耕寧醫師說明,針對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評估,通常醫師會詢問病人的病史和症狀,並進行身體理學檢查及如肺功能測試、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胸部超音波、支氣管鏡等必要的檢查。評估後會根據病情和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向,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呼吸復健運動、正壓呼吸器等。此外,胸腔內科醫生還會協同個案管理師、呼吸治療師,提供關於管理和預防這些疾病的建議和宣導。 胡耕寧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確保及早發現疾病,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原文出處

體重急遽下降 4旬男就醫確診白血病

一名40多歲的邱先生,因體重於四個月內下降了16公斤,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家庭醫學部(以下簡稱家醫部)就醫,醫師發現邱先生血液中白血球總數高達27萬,且合併肝脾腫大,立即會診血液腫瘤科醫師,經骨髓檢查證實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並有典型之費城染色體易位,意指白血球會出現不正常的增生現象,基因也失去正常的調控機轉,在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邱先生病情逐漸獲得控制,白血球數值也恢復正常。 新竹臺大分院家醫部葉乃綸醫師表示,「體重減輕」是家醫部門診病人中常見的主訴之一,同時這類病人通常沒有其他器官相關的症狀,所以平時量測並注意體重變化相當重要,排除刻意的減重行為,6個月內體重持續減輕5%以上,就應考慮就醫評估,尤其對老年病人而言,非意願性體重減輕將會增加死亡風險。 葉乃綸醫師說明,體重減輕的原因眾多且複雜,多數病人最擔心的原因莫過於癌症,而依據過去經驗及文獻統計指出,癌症原因約佔兩成左右,非癌症原因之疾病約為六成,此外約有一成與精神壓力情緒等疾病相關,而且即使經過詳細檢查後仍有一至二成的病人屬於不明原因;因此,在診療過程中,持續的追蹤及監測體重變化相當重要。 葉乃綸醫師指出,最常見的非癌症病因大多是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而這類代謝性疾病在醫師仔細問診後,發現通常會有伴隨相關症狀;其他原因包括腸胃道疾病、慢性感染症、器官衰竭、神經系統疾病等;若病人有長期用藥,藥物引起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亦需納入評估;而對於精神壓力相關疾病,通常須優先排除身體器官之病因,一般而言,家醫科醫師在診療過程也會評估病人之心理社會因素。體重減輕的原因相當廣泛且涉及全身各個系統,需透過醫師詳細的問診及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葉乃綸醫師提醒,量測體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也是常常容易疏忽的事,有部分病人表示自己體重減輕,是透過親友見其身形消瘦,提醒之後才來就醫,故建議民眾應定期留意自身體重,若發現有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可至各大醫院之家庭醫學科評估檢查,找出可能病因,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原文出處

肩旋轉肌袖破裂致功能障礙 反式肩關節成新希望

65歲的林女士本身慣用右手,因經營餐廳常需搬抬重物,且患有糖尿病多年,目前正接受藥物控制中。最近幾個月右肩有疼痛問題,並至診所就診。於診所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經過數星期休養及復健後,他發現右肩疼痛問題仍未改善,活動度受限,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造成穿脫貼身衣物極不方便。 此外,肩膀的不舒服在夜晚特別明顯,睡覺時無法面朝右邊側睡,甚至有疼痛致睡眠中斷的情形。於是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骨科門診就診,經醫師仔細的評估及安排後續核磁共振檢查後,診斷為肩旋轉肌袖破裂。經與病人詳細討論後,決定接受微創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術後經過數個月的復健治療,他的右肩活動度幾乎回到正常角度,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可自理,更重要的是,林女士睡眠品質大幅改善。 新竹臺大分院骨科部謝文統醫師說明,旋轉肌是肩膀肌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4條肌肉,包括: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在平衡、姿勢和運動控制中扮演關鍵角色。旋轉肌袖破裂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主要影響為主動(自行抬高)的動作,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較不會受到影響,並通常會有三角肌、頸部疼痛及夜間影響睡眠品質之情形。由於現代生活方式和習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面臨旋轉肌問題,如僵硬、疼痛和功能障礙,謝文統醫師呼籲絕不能輕忽此問題。 謝文統醫師解釋,對於輕微的旋轉肌撕裂傷或微小破裂,專業的復健及物理治療師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可透過詳細的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計劃,他們能夠指導病人進行有效的運動和伸展,減輕旋轉肌的緊張感,同時提升其力量和穩定性。但謝文統醫師提醒,復健過程的關鍵在於漸進性和耐心,病人要通過一系列的運動和伸展來強化旋轉肌,同時學習正確的姿勢和身體機械運作方式,並需要病人的主動參與,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 對於復健效果不佳,或者是達到中度亦或是重度的斷裂,則需要通過手術來修復或重建。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已經成為一個重要方向,這種技術透過小切口和微小攝像頭,醫生可以進行精確的手術,修復受損的組織,能夠最小程度地侵入病人的身體,減少手術後的疼痛和康復時間。 同時,由於微創手術傷口較小,對於組織破壞亦較小,且關節鏡手術伴隨著大量沖水,大幅的降低了感染的機會,尤其是對於糖尿病患者更是福音。 謝文統醫師進一步指出,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反式人工肩關節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創新。對於嚴重破裂,或者是因年紀大、旋轉肌品質不佳的病人,這種關節置換手術可以有效地治療肩部的嚴重損傷或功能障礙。反式人工關節手術通過將損壞的關節組織替換為人工植入物,重建了旋轉肌的正常功能,這種手術可以極大地減少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謝文統醫師提醒,平時需保持肩膀的活動性,適度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旋轉肌的復健、關節鏡修補手術和反式人工關節的醫學奇蹟為病人帶來了新的希望,這些創新治療方式不僅有效改善了病人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展現了醫學科技在解決身體健康問題上的卓越成就。肩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擁有良好健康的肩關節,才能有好的生活品質。 原文出處

打噴嚏就漏尿 非侵入性高強度磁波治療終結困擾

71歲李小姐,近兩年來頻尿、咳嗽或是打噴嚏不時漏尿,甚至都有異味,每天都需要使用護墊卻導致反覆泌尿道感染,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李瑋涓醫師,由於患者有心臟疾病不適合手術,經過醫病溝通,病患選擇高強度磁波椅治療,一個療程三周六次,治療後漏尿明顯改善,目前治療結束已超過一年,效果仍維持得不錯。 泌尿科李瑋涓醫師表示,因腹壓增加而導致的漏尿稱為應力性尿失禁,與骨盆底肌群的鬆弛相關,常見於產後或更年期婦女,其他可能的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子宮切除術後等等。通常建議病人可以做凱格爾運動來增加骨盆底肌肉的收縮力,但由於需要持之以恆的運動幾個月後效果才會比較明顯,因此病人通常會中途放棄。 李瑋涓醫師表示,高強度磁波椅利用電磁場讓骨盆底肌肉收縮,像是被動的凱格爾運動,平均半小時肌肉收縮12000次,不會痛、非侵入性、不用脫衣服、並無太大副作用,每次大約30分鐘,每周兩次,療程約需6至10次,可明顯改善漏尿程度,提升生活品質。 不過,李瑋涓醫師也提醒,高強度磁波椅治療禁忌症包含孕婦、金屬植入物如心律調節器、治療部位有未癒合傷口等等病人,且治療期間應避開生理期並穿著寬鬆衣物。 李瑋涓醫師建議,養成良好的喝水及排尿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或飲料,平時可做凱格爾運動保養,若有尿失禁狀況應盡早就醫治療,避免影響生活品質。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