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旅英服裝設計師田明彬 將靈感縫製成華美的袍

 【撰文:劉盈孜|攝影:Hannah Su|圖片提供:Ming-Studio】青春的拉扯、情慾的暗藏流動、阿茲海默症記憶的錯置、南京大屠殺的撕裂,這些主題可以成為任何人的創作靈感,但是只有田明彬能將靈感縫製成好看且實穿的服裝。二○一七春夏主題「野子」(Wild Child)訴說青春和情慾的奔放,淺藍底色印上紅、黑、黃的圖樣,白底印上黑、粉,青春貌似放蕩不羈,稍待成長後,卻成為有秩序的混亂。整個系列有著明快俐落的剪裁,美得渾然天成,模特兒脖子上的皮製束帶、腰間的金屬釦環卻冷哼一聲,拉著人思索青春的澀味。

 

用服裝說話

 田明彬說,野子系列的主題其實延續了二○一六秋冬「涉世體驗」(An Inexperienced Experiment),都是在講青春,後者在自我對話,前者更確定自己是誰,「不想給答案,想要講青春的成長。」青春詭譎多變,他喜歡從不同角度一說再說。田明彬希望「從根本概念上賦予服裝更深層的意義。」英國的教授重視思考過程,為什麼要選擇針織或者縫上這顆鈕釦,每個步驟都要有理由。透過打版、選料、剪裁等技術,製作出好看的衣服不成問題,而如何透過技術縫製出抽象的意義,則是服裝設計師永恆的課題。

 許多服裝設計師選擇到英國進修、發展,除了多年來貫徹「人」與「永續」概念的潘貝寧(自創品牌DePloy)、擅長復古華麗龐克風格的劉美惠(Victim Fashion Street)、服裝以雕塑線條著稱的古又文(Johan Ku),二○一○年之後,陳韶彥(Shao Yen)、黃薇(Jamie Wei Huang)、詹朴(APUJAN)、郭筑蕙(CC Kuo)也都在英國成立獨立品牌,他們經常應用編織技法、數位印花、異材質拼接、休閒風剪裁等,除了好看之外,更令人驚豔的是他們的想法,青春、未來、環境、電影、旅行,他們的概念在時裝伸展台流動。

 

摸索,學著獨立

 田明彬在英國念書時,曾經在《潮人物》雜誌發表系列專欄文章,其中分享他期末有如地獄般的生活,其實學生沒有一定要上的課,「一切都是自己導航自己的方向,」英國的教授不會指導他們什麼,「在倫敦找不到合適的釦子?去德國找!不知道論文怎麼寫?自己去圖書館找書來看!沒有人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走。」對於亞洲學生而言,這種摸索過程顯得特別漫長且痛苦。

 他回憶,比起師長,反而是因為跟同學交流而激盪出一些靈感,他們那一屆的學生,風格完全不一樣。有些設計師到英國求學階段,透過這類的交流才摸索出所謂的風格,不過田明彬在到英國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什麼適合自己。」在英國只是幫助他知道如何更精準地傳達概念,而概念,就是品牌精神。

 

概念不退流行

 眾聲喧嘩的英國時尚圈,特立獨行有之,張牙舞爪有之,田明彬小心在個人風格和商業市場中取得平衡。二○一三年從倫敦服裝週出道,在英國創立獨立品牌Ming-Studio,服裝中性、運動,不強調肩線,重視舒適度,卻也「不是那種上班穿、吃飯穿,任何場合都同一套的衣服。」不管是設計、打版、行銷、財務,全部自己來,辛苦但是值得,因為自己的概念終於得以完整呈現。

 成立了個人品牌,除了銷售壓力,設計也不再只是好看就好(但也很重要),還得考慮符合不符合品牌風格,卻又要小心翼翼地突破自我。以前不用印花,這兩季卻把印花用到極致,他每一季都會嘗試不同題材,加入一些平常不會用到的顏色,而且回頭看往年的設計,「因為是概念的傳達,不會退流行。」

 二○一五秋冬粉嫩的「The Drifter」系列重新詮釋了流浪這回事,不知道以後會流浪到哪裡,英國有著語言的隔閡但田明彬很喜歡,暫時回到台灣,反而有點不太習慣,走在東區街頭,他已經開始想著新一季要採用什麼材質。現在他不需要向教授解釋過程,也還不用寫新聞稿給媒體,不過總會縫成有意義的美麗,懂得人就會懂。

 

關於田明彬

2012年於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取得女裝碩士後,靠著畢業系列贏得了Fashion Scout 2013年春夏Ones To Watch獎項,後創立個人服裝品牌Ming-Studio,乾淨俐落的輪廓結合中性街頭運動風格的細節,注重不同材質的細膩使用以及縫紉工藝的追求。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2017)            

 https://chewpeople.com.tw/旅英服裝設計師田明彬-將靈感縫製成華美的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