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Jack Dai/靜態與動態的打情罵俏——穩定的悖論

    穩定有兩種:

一、 動態的穩定

二、靜態的穩定。

    他們一生都在打情罵俏。

    動態穩定像人生,有起有伏,但你知道在死去前、存在都是一種穩定。靜態穩定則像一灘死水或一顆石頭,平靜無波、聞風不動,你的穩定是顯而易見的即時狀態。

    然而,不論動態穩定或靜態穩定,在本質上都是動態的。

 

    動態穩定很好理解,像聲波一樣有起有伏,但起伏中有一條軸線,你始終在軸線上來回轉動。

    靜態穩定則比較弔詭,因為你狀態看起來是停滯的,事實上組成妳的基本粒子其實仍在不停的擾動,表面平靜無波,但沒有出口的能量仍然揣揣不安地晃動。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動態穩定是健康的:

     因為有波動,有input與output,即使結構會改變,但你在更大的擺度上擴大了世界的範圍,以找尋整體看起來更寬廣的靜態。

    以擴展人生的角度來說,動態是合理的:

    因為你可以在不失去初衷的前提下,盡可能加大槓桿,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來滿足自己看似單一目標的靜態的心。

    以修心的角度來說,靜態穩定是一種好選擇:

    因為你把心裡的核凝固起來,在面對外在事物時,不至於波動,探索靜態中自己的動態。

 

    看到這你大概也發現了,靜態與動態無法二分法,因為靜態本身是動態,動態的表象則是靜態,兩者習習相關,孟不離焦、焦不離孟。

 

經濟學的靜態與動態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大家海耶克曾這麼寫到:「當相關事實的知識在系統中是散佈在許多人身上時,價格就能用來協調不同人的個別行動。」跳脫經濟學來看,這是一種「動態中找尋整體靜態」的概念。

     而因為「市場訊息不對稱理論」而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喬治・阿克羅夫則闡述到:「當人們對於所要交換的商品有不對稱的資訊時,市場運作效率就會失靈。」

     跳脫經濟學的描述來看,這則是一種「靜態中解釋階段動態」的概念,是失靈的錯覺,而他真正指向的更像是短期難以承受波動的重。

 

     短期現象的解釋總是動態中的風起雲湧,然而長期下來卻往往會回到整體靜態的規律面。在歷史的洪流裡,多數事件都會被稀釋成一個無足輕重的小點,這是看不見得手的本質性歷史描述。

 

人生的靜態與動態

    所以,依據以上的陳述我們可以發現:

    追求穩定的人生得付出無止盡的微小動態調整的代價;追求波動的人生,其實是在繪畫一幅整體的靜態表現。

 

    如果把這個做為人生方向的思考指南來看,一種推論:

  1. 你越追求穩定,就得花越多力氣去對抗內在的擾動,與外界的接軌也相對少,同時也就越不抗風險。

(ex.渴求一份穩定工作卻又有志難伸的困境。)

  • 你越追求冒險,等於是把力氣花在遠離軸心的震盪中,與外界接軌多,相對抗風險,但更大的風險是回不到原路。

 

(ex.不斷創業或冒險卻永難得到平靜的矛盾。)

  • 折中的角度是有靜態有動態,這又可以簡化分為兩種角度:

 

1) 內在與外在:追求內在靜態,外在動態。

2) 短期與長期:追求短期波動,長期靜態;或追求短期靜態、長期動態。

ex. 有蟄伏有冒險的、有自我探索有失控冒險。

 

    從這三個角度來審視這個社會,你可以非常簡單的歸類你認識的所有人的人生。不論做出什麼選擇、付出什麼代價, 不論現在是靜態、未來是否是動態,都難脫離基本規律的掙扎。

 

搖滾的動與靜

    搖滾(Rock)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精神,很迷人,一般的解釋是「自由與反叛」,但反叛其實是後來的人偷偷加上去的,真正的搖滾精神是「自由不妥協」。

    絕大多數頂著搖滾名號的搖滾樂手,其實都挺不搖滾的,他們多數都妥協的一蹋糊塗,而真正能堅持自由不妥協的Rocker,歷史上也寥寥可數,功成名就後、有餘裕玩耍的Beatles和現在玩什麼都讓人好奇的Radiohead,算是兩個典型。

    更別提「看起來很搖滾」的青年們,他們離搖滾非常的遙遠。

 

    然而基於前面動與靜的假設再看搖滾精神,其本身又是個矛盾的悖論:因為回到這個世界本身,世界上沒有絕不妥協的東西,只要取捨後相對平衡的結果,所以很Rocker的人只是能在妥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想像的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Steve Jobs、Elon Musk、Jeff Bezos等人,比99%的搖滾客搖滾了許多:他們的動態更極端。

    也許喜愛Rocker、扮演Rocker的青年們不知道,他們就是典型的「動態中呈現靜態人生」的典型:

    「標籤一貼,人生呈現一個面向。」這是穩定的悖論。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