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日韓貿易衝突的背後秘密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大阪峰會剛結束,日本就宣佈限制企業向韓國出口三種半導體核心原料,韓國使用這三種原料製造電子設備。日本生產的這三種原材料幾乎處於壟斷地位,而限制出口的原因則是基於安全保障。

日本首相安倍和韓國總統文在寅並沒有在G20峰會期間進行會晤,其實就有點怪。日本藉由制裁表達對韓國的不滿,剛過去的五月日韓因二戰期間日本強徵勞工問題陷入僵局。日方認為問題已在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解決,但是韓國法院判決要求變賣日本企業資產以賠償被強征的勞工

在补槿惠總統任內,日韓雙方達成了慰安婦賠償的協議,日方不斷強調這是不可逆的解決方案。文在寅上台之後,日韓之間在勞工賠償、慰安婦等問題上始終存在分歧,癥結在於這兩個問題涉及韓國的民族情感問題。日韓的雙邊關係建立在美國的陰影之下,基於「外部威脅」(北朝鮮)和現實利益需求(韓國要實施經濟現代化需藉助日本的力量)而建立的雙邊關係。 在各自的外交戰略中,彼此都沒有將對方視為核心或優先的外交對象。

日韓可以說是「半主權」國家,二戰後日本是戰敗國,除了大量的美國駐軍之外,日本憲法是當時美國將領麥克阿瑟頒布的,修改憲法與日本的「國家正常化」緊密聯繫在一起,七月議會改選,安倍期待修改憲法。韓國則是在美國扶持之下建國,直到今日美國依然擁有戰時指揮權,文在寅正積極推動戰時指揮權的移交。

對美外交是兩國外交的第一優先,美日、美韓關係的緊密程度和重要性遠超過日韓關係,冷戰形成的大國博弈和朝鮮半島分裂狀態是日韓安全合作的共同背景,彼此不得不互相依賴。安全和經濟訴求是維持日韓關係穩定的重要因素。

自從2018年川金會之後,朝鮮半島局勢有了鬆動的跡象,文在寅在其中的穿針引線,有了第二次與第三次的會晤,突顯出日本在半島問題和東北亞外交中的「邊緣角色」。日本限制對韓國出口的理由是,日本出口到韓國的氟化氫有可能流入朝鮮,氟化氫可用以生產有毒氣體和化學武器,日本試圖將問題引向安全。韓國剛擠入「富國俱樂部」成為發達國家,日韓之間的競爭性不斷上升,日韓產業的同質性競爭也在升高。韓國電子產業可說後來居上,三星已經成為世界電子行業的領軍企業。

日本對韓國進行產業遏制,日韓經濟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在安全方面,半島形式的緩和打破了美日韓三邊關係的結構。美日韓三邊關係朝著各自的方向發展,美國對日韓的約束在下降,川金會和半島形式的轉變改變了日韓原先在安全合作上的基礎。

對於日本來說半島的轉變帶來兩大挑戰,朝韓關係回暖,南北雙方的民族情感上升,尤其是文在寅致力於推動半島新體系,朝鮮不再是韓國的威脅,而是合作的對象,日朝韓三角關係就發生了質變。日韓在半島問題上存在著競爭,甚至是衝突。突如其來的日韓貿易衝突,背後反映出美、日、朝、韓一系列關係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