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離婚率逐年攀高,僅次於美國、中國,幾乎每10分鐘就一對離婚。
婚姻,需要喘息!需要假期!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50多歲、60多歲以上的人,基本上是堅持信守「愛的真諦」悠悠唱出「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忌妒,不自誇張狂」但是真實生活在睜一隻眼和閉一隻眼的社會規範下忍耐再忍耐,嘴刀四射甚至大打出手還是強忍為了小孩,不輕言離婚,忍到小孩大了還能維持朋友來往的就分開「卒婚」,有的就直接離婚。但是八十後的青壯年婚姻難題只多不少,雙薪家庭加上「媽寶」更多,要如何面對如何處理?能否在離婚以外有另一個選項,在婚姻中按下「暫停」鍵「休婚」?
《休婚》是一種選擇?韓國作者朴是炫提出一種婚姻暫停的選擇。
《休婚》在韓國書市的書名是《休婚日記》是本暢銷書,作者朴是炫「2013年冬天結婚,2014年夏天生孩子,2017年秋天休婚。」朴是炫和先生協調出一個「休婚」的狀態,然後呢?會離婚?還是復婚,她記錄在婚姻裡的依附和束縛乃至委屈到掙脫出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摸索一種「即使分開住,還是要維持夫妻的關係,機能上、情感上的關係」實驗性的新型態婚姻互動模式。
韓國的離婚率約高達50%,我查到的資料是去年約30.6萬對結婚,14.5萬對離婚,每二對就有一對離婚。
《休婚》的主編早在一個多月前就把書送給我,「哇!」我很訝異的接下極為罕見的貼上許多3M貼紙標記重點的書,當下很能感受在婚姻裡的王郁渝對於作者處境的既視感,朴是炫講出了很多30多歲青壯代女性在婚姻裡的省思。我對於王郁渝很認真很有感,選書出書又迫不及待的做足功課要討論在韓國和在台灣青壯年30多歲到40歲的婚姻處境,我把書前後翻看了3遍。
這是一個不要「犧牲」,也不是「犧牲」,為你自己而活,「犧牲」太高太大,又積累疲累怨恨,終會傷害自己和彼此,製造悲劇。為你自己而活看似「自私」卻又因為你照顧好你自己的快樂,你的平靜、你的生命,然後你會發現當你快樂起來,你也幫助別人快樂起來,接著會再深刻的瞭解他快樂也讓你再感受更多的快樂。處理你自身生命「自私」的需求快樂,才是讓你和他快樂再快樂的故事。
采實出版社主編王郁渝是七十年次的青壯年,有個四歲小孩,在自己的姻家庭和同輩親友中目睹整個在時間的軸線上一路奔跑,還有少子化的爸媽照顧考試就業長大,先生的生活能力在備受呵護下,期望「像媽」一樣的太太在婚姻和家庭中讓他持續過日子。但是太太也是被爸媽呵護長大的呀!沒有走進婚姻,不會看到屋簷下相處的期望落空,太太不可能也不會「像媽」一樣的疲於奔命,而沒有情緒壓力。
台灣年輕一代唸書到研究所畢業,25、6歲進入職場工作到30歲面臨是否要結婚的關卡,有的拖延到35歲以後結婚,又面臨生理壓力要不要趕快生孩子,而生孩子這件事不是想生就能生的順利,那麼處在30出頭先生和太太各自是職場奠基要往上爬升打拼的壓力,但是一天24小時,職場的另一個戰場是下班後的婚姻以及生養教養小孩的家庭,沒有喘息的切換場景和角色互動,落入繁瑣亦是煩躁的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職場是例行公事而回到家庭又是另外一套運行的例行公事,週末假日又陷入整理家務和奔回去看爺奶公婆的疲憊循環,好累好累噢!
王郁渝談及婚姻家庭的錯綜複雜關係互動是疲累的最大壓力,現代夫妻裡的先生「媽寶」依賴很令人厭棄。王郁渝以她是媽媽的女兒,她幫自己媽媽過母親節要提前找時間處理,她也是個四歲小孩的母親,但是她卻沒有母親節,母親節是他先生帶她和他們的四歲兒子去婆婆家幫阿嬤過母親節,她感嘆那屬於她自己的母親節呢?
韓國作者朴是炫在婚姻狀況不佳下,和先生協商出「休婚」,她以自身經驗提議「我相信婚姻有個休假時間,不論是新婚、中年、初老,或是有危機的夫妻,都是需要且有益。」因為「休婚讓人思考和理解衝突」。
在訪談結束後我面對采實出版社出版《休婚》的主編王郁渝這樣發問「如果重新選擇,你會結婚生孩子嗎?」
王郁渝遲疑,沒有作答。生命是流動的,持續流動中。我則是告訴她「如果重新選擇,你會結婚生孩子嗎?」我會,我結婚28年,持續學習努力。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