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產銷失衡的太慘,農委會就模仿人家的口號喊出三隻箭政策,在幾樣農產品要協助加工10%、外銷10%、國內拓銷10%,這樣的政策。
如果稍微理解目前台灣農產品的狀況,就可以知道這是在喊口號,因為根本做不到,反正口號喊完也沒人追,就像去年陳吉仲副主委主持的香蕉外銷中東10櫃的記者會一樣,如果不是因為外銷中東很好查,不然還沒人有辦法確定這10櫃有沒有外銷,結果被記者踢爆之後,又出來說是整年出10櫃,結果最後一樣只有三櫃的數量,反正先吹再說。
台灣鳳梨的產量現在一年大概是50萬噸左右,10%的話就是5萬噸,外銷5萬噸是有可能達到,但國內拓銷5萬噸、加工5萬噸那就非常難做到了,而且台灣主要種植的品種是金鑽鳳梨,金鑽是一個鮮食品種,不是一個加工品種,在加工的優勢上不高,加工要到10萬噸,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事情,明明一年只有一兩千噸的加工品需求,卻一樣可以喊出加工10%,這就是一種先吹再說的政策。
結果今年鳳梨產季都快結束了,根據農委會的資料加工2134公噸,連總產量的0.5%的數量都不到,距離10%好遙遠喔。
農委會說他們按照地區分批催花,分散供貨時間,讓今年五月價格遠比去年高,甚至批發價高出去年同期99%。
今年五月批發價遠比去年同期高是事實,但原因是不是農委會講的?我個人覺得當然不是。
大家還記得三月的時候因為鳳梨價格太低,農委會跑到嘉義祭出鳳梨加工收購補貼嗎?政論節目不是還一直說鳳梨一斤1元3元5元盤商壓榨農民嗎?
如果分批催花做的好,分散供貨時間,那怎麼會有價格這麼低的情況呢?
我們看一下去年北農3/1~3/31號鳳梨的批發價,平均在32~36元左右,去年到四月底價格就開始走下坡,到五月中之後價格就相當不好,所以又開始出現產銷失衡的戲碼,農委會之後才會說出三支箭的政策。
那今年呢?很多農民被去年的低價嚇怕了,就開始搶早,控制早一點收,在預期心態的影響之下,今年三月反而供過於求,價格相當難看,以往要到五月底才會出現的低價,今年三月就發生了。
所以可以看到今年北農的鳳梨交易價,比去年同期低了10幾元,農委會只拿今年五月出來說嘴,但怎麼不敢呈現今年三月的慘況呢?
因為三月上市的太多,反而使後面的供應量不足鳳梨價格從四月上旬就開始反彈,到四月底產地鳳梨價已經一斤在21元左右,整個五月就維持著高價,因為供應不足,這其中還有雨的影響。
五月價格很好比去年同期高,這當然是事實,我今年五月外銷鳳梨的報價,大概是去年同期的1.7倍,但貨量不多也是事實。
如果農委會一直這樣找不到問題的核心點,能吹就拿來吹,不能吹就當作沒發生,誰指出錯誤就說是不實指控,又怎麼能真正改善呢?
作者為知名評論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