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沒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中美貿易大戰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美國想要通過一次解決一個國家的貿易失衡問題是不可能的,川普不斷靠著加徵關稅解決問題,在世界經濟產業鏈不可分割的全球背景下,美中彼此貿易間的爭端無可避免地會波及相關產業鏈上的所有國家。

在爭端看不前景的情況下,亞洲各國齊聚東京發聲,展現第三力量的看法與凝聚力。 各國一致認為世界各國都不想選邊站,應該協助中美制定建設性合作新模式,亞洲各國在新的全球秩序方面同樣負有責任,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課題帶來的挑戰。

中國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債權國,建立具有建設性的新合作模式符合雙方利益,不過前提是雙方必須願意接受「新現實」。

在今年稍早的香格里拉會議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更指出:中美兩國如何處理彼此的緊張關係和摩擦將決定整個國際環境的未來走向。 事實上,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和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在內的區域夥伴國,它們最大的貿易夥伴國都是中國。它們希望能繼續並且同時與中美雙方維持友好關係。

中美兩國若能攜手將可協助解決全球目前面臨的課題,如朝鮮半島局勢、核不擴散和氣候變化等問題。 而中美貿易戰加劇,全球恐失去一體化的市場和生產鏈,以及知識分享等,這些成就能夠幫助各國推動國內發展。

李顯龍的發言表明了廣大中小國家需要聯合起來,在關乎自身的課題上採取共同立場。 這些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經濟產業鏈,如果中美貿易戰全面開戰導致世界產業供應鏈中斷,它們會採取行動。

中美兩國的關係,其實很像國內分裂的政治關係,台上的政客為了選票與權力製造仇恨,一不小心就會點燃不同陣營之間的怒火,怒火的延燒會讓人產生偏見,人與人之間失去情誼和溫暖。

國與國之間挑起民族主義的敵對情緒,彼此之間的往來就會少了善意,更多顯露的是愚昧和傲慢。 要讓外面的世界歡迎你、尊重你,最簡單的就是自信而真誠,善良,和平且有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