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念初/凱道!十萬人又要來了嗎?

凱道,原為介壽路,1996年3月21日改為現名,旁邊的廣場稱為「凱達格蘭廣場」,號稱集會遊行的聖地。

即使空間解嚴之後,由於對面就是總統府,愈接近政治權力的地方,其實,還是充滿了神秘感。

這個地方曾經在2007年為配合國際反貪腐日被稱為反貪腐民主廣場,當然,它是2006年30萬紅衫軍的長期靜坐抗議地,2016年柯市長任內拆除了這個標示。

2013年洪仲秋事件白衫軍在此聚集,估計超過十萬人沈默靜坐,同樣是衫軍,2014年反服貿黑衫軍也在凱道怒吼,主辦單位號稱超過五十萬人在周遭響應抗議活動。

凱道啊凱道,多少人在此吹起了號角,燃起了政治之火。

凱道啊凱道,其實,不是主角的我們,凱道上的紛紛擾擾及活動管制,這個空間不僅政治上影響我們,我們在生活也受到若干限制。

我記得,是紅衫軍吧!

我當時在媒體工作,我負責夜班新聞調度工作,同仁守在現場,不時還要24小時通天棚報導,我一週數天都無法入眠,幾週下來,我確認得了失眠症,最後,多種壓力下進行兩年的憂鬱症治療,紅衫軍事件,它不僅是一件政治上抗議活動,他也讓許多人的生活步調錯亂,媒體人及警察,是直接相關的。

白衫軍時,我的外甥在現場靜坐。

我擔心他,我靜坐是陪著他,算是幫姊姊照顧他,凌晨,我帶他回到台北住所,他累了,睡著了,我才安心。

他告訴我,他讀建中時,就支持黃衫的新黨,他也曾經在抗議人群中。

柯文哲帶動了白色力量,他雖然沒有參加柯選舉活動,但我知道,他後來又支持柯。

在媒體工作期間,當宋楚瑜沒選上總統時,有同仁在編輯室哭了,這是橘色的力量。

凱道變色布幔裡,綠色、白色、藍色、黃色、黑色、橘色、紅色不斷地變化,早已經讓台北人覺得麻木與不耐煩,只要租約場地,這個空間就可以變色,還可以變成一道光,投射進總統府。

假日有時我從羅斯福路轉中山南路前往台北車站附近,凱道前又再度拉起封鎖線,這群人來自各國,穿著短褲,有相同的色系T恤,這群人因運動而聚,凱道又是起終點。

凱道如果是理念之聚,說得出來訴求主題也罷,如果連選舉都還沒到,只是某一個人的誓師大會,還是十萬人的規模,那等到正式選舉時刻,那還得了,十萬人湧入台北市凱道,是要訴求什麼?是要告訴台北市民發生什麼事?凱道是台北都市交通的一個轉換區,即使是假日,它都該讓台北市民習慣它原來的樣子。

如果,凱道就該是這樣萬人鑽動,這才象徵民主,請選擇我們認知上能理解的時間,選舉期間造勢,我們無法拒絕,但如果訴求及比例原則,超過一般人的想像,請容許我們表達不同意見書,我們是台北市民,我們想經過凱道時,安靜的不受干擾。

台灣社會少子化嚴重,台灣政治少菁英化也很嚴重,菁英投入政治者愈來愈少,政治庶民化的訴求從許多政治菁英不斷學會庶民語言得知,政治菁英愈來愈庶民的結果,庶民變成主流,但這是正確的道路嗎?

政治人物庶民化與出身及成長的歷練有關,有些人很難庶民,庶民得很不像,另外,新世代的領袖,還奢望庶民是基本特質嗎?

政治的事有管理的複雜與價值衝突的高低,同婚法案就是牽涉價值的論述,專案管理其實很菁英,如果政治人物都庶民化,勢必影響理性決策,批判菁英決策,只會讓菁英愈來愈少。

懷念蔣經國、孫運璿的此刻,記得庶民風範已遠,多拉拔菁英治國吧!

空間解嚴後,凱道仍存在太多的政治味道,我們看得愈多,愈不想看....

韓流,真要北漂了嗎?

 

作者為微笑影室陳室長

●經授權刊載,更多文章見作者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