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Jack Dai/不會被AI取代的你(共情的工作價值)

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及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的生物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在台灣翻譯出版的書有三本:《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

我很喜歡他用科學的方法來探究哲學命題的科學思維,而我更喜歡他的是:即使在科學界已是泰斗級人物,絲毫沒有科學盲的傲慢,這具體表現在他這段話:「科學並不能回答有關我們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才算美好的生活,或者如何構建一個道德的社會。」

共情等於同情心

法蘭斯.德瓦爾近年來研究的主題是「社會情感」、「共情」與「道德」。其中共情,就是我們常說的「同情心」。德瓦爾從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得出結論:

「共情這種看似不利繁衍的特徵,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這種天性的基因會被遺傳下來,正是因為共情有利於社會運作,是人類文明的基石。

除了能幫助我們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並能維持人類對於公平感的需求,當然,還有約定俗成的道德演進。」

從經濟角度看,也可以這麼解讀共情效益:「在德瓦爾證明了共情是人對於人際關係的天然需求的前提下,在淺層共情供給過剩、深度共情供給不足之際,深度共情的邊際效益極高。」

商業上,這體現在「換位思考」與「消費者洞察」的思維上;而在人的好感度這點,則被稱為有沒有一顆溫暖的心。

講到被稱為「共情」的同情心這個概念,其實我真正想談的是「人類的工作」這件事。

技能的市場供需

這幾年最常討論的問題是:「未來什麼工作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你也一定常聽到類似的危言聳聽:「沒有創造競爭力,你就等著被機器取代吧!」你甚至也在新聞上看到「某某行業今年引入自動化,一共裁撤掉XX萬人」的新聞。

人工智慧是「絕對理性與絕對科學」的集合體,看似遙遠,卻確實是現在進行式,想像起來都令人毛骨悚然。

而在「未來什麼工作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諸多學者與名人提出專著探討,答案歸納起來大誌有幾種:

1. 創造性工作

如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設計師等。

2. 人與人接觸的工作

如服務業、醫療與護理行業等,人們“比較喜歡”跟「活的人」互動的服務。

3. 企劃型的工作

如CEO、商業企劃、行銷企劃、商品企劃(含虛擬與實體)等,需要與多人合作的工作。

4. 其他可能性

這幾個類別有個共通點:在理性與科學之外所擁有的「高度共情能力」。

也就是以「理解他人感受為基礎,解決他人問題或滿足他人情感需求的感受能力。」而這個能力的概稱,就是共情,也就是同理心。

然而這個Geoff Colvin已經講過的觀點,依然不是我真正想談的。我想談的是「同理心的市場供需」,這談論的前提是「機器人是理性與邏輯的極致」這點。

同理心的市場供需

藝術創作需要高度的探索能力,探索自己的內心與想像他人的內心,因為能換為想像,所以才能創作出讓人移情的角色及故事。

而在進入網路年代之前,閱讀與寫作一直是一種稀有財。從最早只有富人才能學會閱讀與寫作,到後來閱讀普及後、只有部分人能定期提筆寫作,直到現在的網路世代,人人隨時可讀、隨手可寫、可創作。

需要同理心的創作隨時在進行著,然而這時我們得問一個問題⋯⋯

「人類有因此變的更有同理心嗎?」

戰爭、政治、犯罪等新聞給我們一種印象:「人類哪有變的更有同理心?人類依然殘酷。」

事實不然,從各種環保意識與社會團體的普及這點,我們從客觀數據得知:人類其實變得比過去更有同理心了。

這時第二個問題又來了:「既然人類變得更有同理心,那為什麼同理心會是未來人類無法被取代的關鍵呢?」

我的答案是:「未來真正無法被取代的是,有深度或有廣度的同理心。」

也就是「有深度或有廣度的共情」。

深度共情與廣度共情的邏輯

深度與廣度是比較級的詞彙,他的比較基礎是沒這麼深、沒這麼廣,比較淺、比較窄,還有淺與窄...等等相對的量級。

這時回到市場供需邏輯:當一個物品供給量過剩時,它的價值會因此下降。換言之,當共情普及時,共情之於人們的價值感也降低了。

這來自於人腦的基本機制:當一種渴望被滿足後,對於同樣的滿足、人腦會變得遲鈍或提高滿足點,所以人滿足會消退,甚至變得更不容易滿足:經濟學上稱為邊際效益遞減。

然而相反的,當一般性共情在普及後價值下降之際,「更高級的共情」就變得有價值。而所謂更高級的共情,就是上述所說「更深」或「更廣」、甚至「又深又廣」的共情能力。

體現在職業技能上,就是我們常聽見的「更細膩的服務品質」、「更打動人心的作品」、「更新奇的體驗」,諸如此類。

而這一切的邏輯,是常聽見的差異化;而差異化的來源,則是分析、洞察與創造;而洞察、分析與創造的根本,即是「對於人與由人組成的社會的理解」:謂之共情。

而未來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類別的根本,是有門檻的共情。

最後我想補充:「不會被取代的工作」有點寬泛,而我所談論的是「非社會福利制度類工作」、「高於平均薪資」、且在市場上「得提高價格才能取得人力的工作」。

而如何發揮與提升人類的本能,正是關鍵;而關鍵之一,就是具有廣度與深度的共情能力。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