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你知道什麼是網路尼古丁嗎?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社交媒體已是不爭的事實,只是有時人們可能會忽略一些不經意的陷阱,誘使自己花更多時間留戀在上網,不知不覺交出更多個人訊息。  歐美國家正在呼籲防範「網路尼古丁」。

 

    鑑於家長對上網兒童健康和安全的擔憂,歐美國家頒布了新法規和立法提案,希望管控社交平台科技公司與兒童的互動方式,在英國此法案將於今年生效。  未來Facebook之類的公司利用「點讚」等功能誘使用戶在網上停留更長時間,以便採集他們的數據並出售給廣告商,這樣的行為會被阻止。 美國已有參議員提出法案,將禁止「黑暗模式」(dark patterns,旨在誘騙用戶交出數據的數字介面)。此外,還有其他立法草案針對社交平台刊登以兒童為訴求的廣告,或是兒童可在線觀看的內容類型,設立新的限制。

 

    Facebook、Google等社交平台使用「勸導式技術」,利用人類心理的欲望或空虛為其謀取商業利益,遮一切都讓人憂心。  勸導性計算機技術學(Captology)使用各種心理學方法,如形形色色的獎勵和社會壓力,來影響在線行為。 許多在線行銷手法類似博彩業的使用工具,批評人士指出:消費者口袋裡裝著一台「老虎機」(智慧手機)。

 

    為了使用戶在線上停留更長的時間,其中一個例子:連勝(streaks),用特殊表情符號獎勵那些連續多天發送訊息的Snapchat用戶,吸引他們回來。  另一個例子是,兒童先是被吸引至「免費」的在線遊戲,結果卻為了打開具有特殊,昂貴功能的「戰利品箱」而花費更多的錢,就因為這些「戰利品箱」裡的功能可以讓他們贏得更多,玩得更久,為社交平台創造出利潤無休止的反饋循環。

 

    這些手法在互聯網上無處不在,幾乎每家平台技術公司、遊戲或app公司都在使用它們。  兒童花在網上的時間比以往都多,美國推動限制使用勸導性技術的兒童維權組織研究顯示,98%的八歲以下兒童有機會使用手機,美國青少年每天花在電子設備上的時間被指與抑鬱症和大腦發育異常有關。大西洋兩岸的研究都發現,66%的英國網民沈迷於自己的電子設備,在不能上網的時候會變得焦慮。  鑑於這類技術的成癮性,監管機構把他們視為「網路尼古丁」。

 

    另一家倡導組織「人文科技中心」的創始人表示:全面反思技術政策和設計是必要的。  目前這個組織正在推動限制社交平台科技公司利用勸導性技術項最脆弱的消費者群體,即兒童進行行銷,他們與蘋果、谷歌等公司合作開發侵入程度較低的介面,並設計讓用戶對於自己如何消費媒體擁有更多控制權的app。考量到未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這些隱憂,台灣其實像歐洲國家一樣,使用美國科技巨頭的平台,上述問題在周圍的環境都遇見過,監管機構還沒有提出一些具體作法加以防範。

 

    監管機構需要拿出對策之外,每個家庭成員平日留出適當口語交流真實互動時間,家人彼此互相鼓勵建立健康的上網時間,良好的利用網路媒體資源,卻又不至於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是社會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