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Uber(優步)IPO背後的隱憂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優步何時能夠由虧轉盈?顯然是個大哉問!不論是透過傳統出租車或是未來無人自動駕駛經營模式,都有難以克服的潛在問題。然而在整體經濟放緩,科技業吹起涼意之際,Uber似乎顧不了這麼多,得趕著他們還受到吹捧歡迎的時機準備上市。

 

    Uber計劃在五月份正式上市,並計劃發行價值約100億美元的股票,估值預計在900 ~1200億美元的範圍,這將是繼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籌資250億美元以來最大規模的IPO。 1200億美金幾乎等於美國通用汽車、福特汽車以及克萊斯勒三家汽車巨頭市值的總和。

 

    然而這個富可敵國、秒殺傳統汽車巨頭的公司,卻依然是個虧損的公司,2016~2018年的營業虧損分別為30億、41億和30億美金,雖然虧損背後的數字非常耀眼,例如:業務遍佈全球700多個城市,約一億的用戶以及約400萬司機。

 

    但是主營業務近三年來並沒有多少改善,能否實現收窄虧損,也依然是個問號?  如何能夠不繼續虧損,相信對優步的管理層而言是一道難題,雖然投資者可能接受3~5年不盈利,但是優步起碼現在需要展示出一條非常清晰的、可以給予人信心的盈利之路,顯然前路狀況不明晰。優步高科技移動出行公司都是開始於出租車市場,基於移動互聯網,利用數據和算法,把出租車這個傳統行業進行智慧化改造,為乘客和司機都提供了高效和便捷。 

 

    但是伴隨業務的開展,投資者發現移動出行公司不同於谷歌、亞馬遜和阿里巴巴,他們的商業模式不具備網路效應,更多還是供給端的擴張帶來的規模效應,如果以規模效應作為公司的護城河,會出現兩個問題:一、平台黏性不強,出行公司無法同乘客和司機保持很強的黏性。  二、邊際收益遞減,移動出行公司不可能單方面提升每公里的出行費用,且現在開拓新市場所需成本相比之前高,而增長相比之前更低。

 

    最近一年,移動出行公司活躍用戶以及訂單的增速有所放緩,邊際收益的遞減已經出現了!  他們正面臨著主要業務的增長瓶頸,各家都在嘗試新業務:外賣配送、金融服務、共享單車、共享滑板車等。但是這些新業務對於營收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  例如:優步的外賣業務增長最快,但是對於營收的貢獻不到10%。

 

    2016年優步預測2018年無人駕駛可以幫助優步盈利,他們要建立無人車隊。  通過自動駕駛技術實現成本縮減,這是紙本演繹的完美商業邏輯,出行公司每一筆收入進來(每一單收入13美元,卻要支付15美元),其中付給司機占支付費用的60%,無人駕駛降低甚至取代司機的費用,這樣就可以帶來顯著盈利,但這項技術還處在研發階段,可能比我們預期實現的時間更長,而且一旦無人駕駛出租車上路,是否可以顯著降低運營費用是有疑問的。  研發過中的巨額投入,短期內是會影響盈利的。

 

    曾經投資者押寶貝佐斯,馬雲,雖然他們的行為和做法曾經非常爭議,但最後收穫了成功。  但現在投資者是否可以期待優步穩健地走向未來?優步目前在台灣遇到了更大的困境,政府將立法規範他們不得以租賃業者的名義提供服務,而且收費將以一小時為基本單位收費,以平息小黃出租業者的不平。 

 

   如果我是投資者,可能我會對優步保持謹慎樂觀甚至悲觀,但路是人走出來的,誰又知道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