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本不分貴賤,但是台灣的許多家長都陷入一種迷思,就是小孩必須念大學,否則將來應徵工作時,學歷會輸給別人,這就是台灣高等教育的濫觴,最悲哀的起因與結果。為什麼人人都要念大學?英國工黨出身的前首相布萊爾,學歷只有高中畢業,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茲只有大學肄業。歐洲的工業大國德國,比我們更重視技職教育。他們講究的是因材施教、適性發展。如果我們國家在技職教育方面有完善的教、考、用配套措施,讓這些學生也擁有專業證照,接受技職教育的學生根本不怕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不能做得更好,就要做得不同!最近網路流傳一則笑話「猶太人與台灣人什麼不同」?
第一個猶太人來到小鎮上開了個加油站,生意很興旺。
第二個猶太人來了,發現加油站生意很不錯,想到加油站的客戶需要吃飯,所以投資開了個餐館。
第三個猶太人來了,想到來小鎮的人越來越多了,需要住宿,於是開了個飯店。
第四個猶太人又發現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於是開了超市。
第五個,第六個……來的人越來越多,吃飯住宿旅遊經商的人又需要加油,於是加油站、餐館、飯店、超市的生意相繼更旺了,逐步小鎮就成了一個經濟繁榮的小鎮,很多猶太人都富裕了。
但是,這個情況如果遇到台灣人,結果就完成改變了!
第一個台灣人來到小鎮上開了個加油站,生意很興旺。
第二個台灣人來了,發現第一個人投資的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羨慕,趕緊開了第二個加油站。
第三個台灣人又來了,看見前面2個同胞的加油站生意很好妒嫉得眼紅,火速開了第三個加油站。
第四,第五個同胞過來都是一樣,開加油站還打折促銷……最後惡性競爭,然後紛紛倒閉,小鎮又回到原點……
這則笑話告訴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創新而不是複製。最近筆者無意中看到嘉義市東吳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的招生簡章,既創新又有創意,台灣的技職教育哪裡比不上先進國家?為何人人都非得要讀大學甚至研究所?這真是一種需要被導正的價值觀。這就很像強迫一個數學不好的小孩還要去唸數學系一樣,難道就真的沒有其他專長可以發揮了嗎?比我們先進的德國,可是非常重視技職教育的,他們講求的是因材施教,還有「職業不分貴賤」的理念。技職教育其實可以辦得非常有趣且生活化,讓不喜歡上學的孩子到那裡都願意認真學習。例如東吳高職的餐飲管理科近年來十分熱門,參加入學考試的學生都必須通過術科考試,術科是考切菜,學生必須將胡蘿蔔切絲、切丁、挖小圓球。當然,做工越細,分數越高,所以在家要勤加練習。如果政府可以為技職教育的學生,訂出一套完善的教、考、用措施,並給這些技術人員建立認證制度,技職學校的畢業生絕對找得到好工作!在美國連理髮師、按摩師都必持有專業證照才能執業,所以他們尊重各行各業的專業,而且從小就被教導職業是不分貴賤的。
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小孩有「帶著走」的能力。家長應學習看淡分數,讓孩子為自己而學。我有一位好鄰居是小學校長,前陣子他們家裡漏水,他打電話給一家房屋修繕公司,請人前來處理。在修復過程中,我觀察他們三人團隊做事俐落、態度積極,彼此合作無間。工作時充滿愉悅的氣氛,談笑之間就檢修完成。他們登高不恐懼,爬地不怕髒,不畏辛苦的做事,我稱他們是「土木達人」 。
其中一名水泥工,知道我的鄰居是校長後,非常興奮的說,以前讀書時成績很差,非常怕老師,更別說校長了。現在竟然可以跟校長聊天,還幫校長修房子,真是高興。他告訴我們求學時期的經驗:非常不快樂,讀書沒興趣,成績很差常被處罰,天天到學校都在鬼混。沒自信,還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出社會後工作很難找,只好做勞力活。接觸到房屋整修後,發覺很有興趣,培養出本事後,漸漸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收入不錯,還可以獲得成就感與自信,覺得自己終於變成有用的人。
孩子未來的成就靠的是「長期累積」,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現在的教育更重視適性揚才,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要能實際做到需要勇氣。老師面臨挑戰需要改變,現在的父母要跳脫以單一的考試分數評估孩子,用多元的方式和指標去發現孩子的長處,讓孩子全人成長和發展,營造孩子樂於學習且能有成就感的氛圍。當孩子可以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就可以看到分數,真正為自己而學。因此,父母教導孩子一定要用前瞻的眼光,短時間的學業成敗不是指標。意思就是,人生的路是很長遠的,路遙知馬力。成績只是在校期間短暫的表現,不能過度看重,或作為唯一評估的依據。那三名土木工人在學校成績都不理想,但在找到人生方向後,經過長期努力,也能為自己定義「成功」。
筆者還要呼籲政府,技術學院應該是提供給技職教育學生進修之管道。然而,目前台灣的技術學院招生來源複雜。筆者建議政府,先開放三分之一的名額,給那些有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的技職教育學生,參加甄試入學,並逐年提升比率,將技術學院作為技職教育學生的高等教育學府。
作者為台北市議員、陽明大學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