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萬山部落板岩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馬樂

 【撰文:朱凱弘 |攝影:朱凱弘】“車子經過蜿蜒的山路,一路上還有因為颱風而待收拾的善後工作要做,工人們正在逐步修復破損的道路。我們停在茂林國小已不再使用的教室前,一下車,只見一位皮膚黝黑、身材高大的男子出來迎接我們,他,就是馬樂。”

 

 馬樂,漢名黃亦青,「石破天驚文創工作室」的負責人,笑起來像極藝人楊一展,在創立工作室前,他是位幼兒體適能的老師,現在則是文創藝術工作者,透過板岩藝術設計創作,將萬山部落的文化傳承下去。 

重生老祖宗智慧

 在那裡,我們看到馬樂將教室邊牆全用板岩堆砌,一片一片整齊的排列在眼前;往學校操場方向走去,即看見階梯和道路護欄也是用板岩製作。走下去之後,還有一個生態池,而最吸引我們目光的是聳立在操場上的一棟石板屋,「這些創作總共花了三個半月完成。」馬樂得意的說。 

 石板屋為原住民的傳統建築,萬山部落也是板岩文化的後代,而馬樂將其中最重要的素材──板岩,做為創作主要的元素,再仿效傳統的疊砌工法,製作許多實用又美觀的作品。 石板屋的內部陳設與結構,都是依照傳統自然的工法建造,沒有使用水泥,而且沒有打地基,因為如果遇到地震,地板下是硬的地基,就無法吸震,「萬山部落已經遷村五十多年,我之前回到舊部落的遺址,裡面的石板牆壁都還在那兒屹立不搖。」馬樂接著又把屋頂的木板打開,一道光從方孔中透了進來,微微細看上方開頭原為一道光束,到屋子裡慢慢擴散開來,照亮整個屋子內部,「過去沒有電的時代,我們老祖宗就已經知道要借光。」讓我們不禁為古老先人智慧嘖嘖稱奇。

 

傳承文化終不悔

 馬樂六歲離開部落到都市求學,經過漫長的卅六年,才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部落,「當初根本不想離開這裡,畢竟是熟悉的故鄉,回來的時候,心境上就像唐朝賀知章寫的《回鄉偶書》一樣,有點滄桑了。」所以他回到家鄉後,就開始致力發展部落文化和創意結合的文創產物。 

 草創初期,馬樂常常因創作忙到三更半夜,雖然家人有時候會反對他做這些事,但他卻認為部落文化已經深植在內心,拔都拔不走,且自己也不可能教一輩子的體適能,「從很久以前,我就看到了這個願景,在這過程中我不斷地『騎驢找馬』,這下終於讓我找到『馬』了。」他說。 

 馬樂曾用板岩製作過大型水族箱,裡面是用植物過濾法自然地濾淨水質,有人問過馬樂這個要賣多少錢?他隨口開了一百萬的天價。「水族箱的製作很耗工也有危險,而且自己的文化怎麼能賤賣?」後來乾脆再也不製作這類型的水族箱了。他還做了一個以萬山舊社為藍圖的部落模型,這是結合部落耆老的印象、文史資料和部落居民的努力打造而成,可說是文化傳承的一大步。

 

寫詩歌砥礪自己

 馬樂是位文創藝術工作者,也是個極有文學素養的詩人,常常寫出許多詩歌與對聯。他用《回鄉偶書》中的句子,改寫幾個字來凸顯現今未來部落和其他原鄉所面臨到的問題,「少小離家終不回,鄉音全改鬢毛催。兒時玩伴不相識,悲問吾從何處來。」他感嘆,「部落文化流失得真的非常快,我只是努力暫緩流失的速度。」 

 對於未來,他是不樂觀的。即便如此,馬樂似乎是在打一場不可能勝利的仗,但我依然被他的熱情、真誠和捍衛自己部落文化的心所感動,「八八風災雖然是老天給我們的一個災難,但祂不忘在災難後面留一個領悟給你。」他說。 

 當天採訪完畢,馬樂親手製作了刻著姓名與雜誌名稱,帶有祝福之意的板岩墜子給我們,讓我覺得彼此之間已不單純是訪問者與受訪者的關係,更將友誼揉了進去,他從此也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朋友之一。 

 

關於萬山部落

茂林鄉的萬山部落為魯凱族的原住民,但通稱為下三社,分別為瑪雅社(茂林部落)、萬斗籠社(萬山部落)、墩仔社(多納部落),這三個部落不僅無法與屏東縣霧台鄉的魯凱人語言溝通,彼此之間也出現分歧,可說是很奇特的現象。 舊萬山部落因為路徑小和山勢險峻,聯外的吊橋外觀老舊、年久失修,當時國民政府也希望方便治理,所以在民國四十九年遷村。這次的八八風災,使得萬山部落旁邊的山崖岩石崩落,道路也損壞,目前正在修復當中,雖然沒有帶給部落直接的傷害,但也帶來不小的衝擊。馬樂說那些都可以用現代工程修復,部落還是會留在這原來的土地,不會因此而再次遷村。

馬樂

希望能將自己部落的傳統板岩文化結合創意,製作許多令人讚嘆的作品,並且也不忘部落是自己的「根」,現為石破天驚文創工作室負責人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2010)     

  https://chewpeople.com.tw/vol03-ma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