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東陽老家,看到一個奇怪的店招「沃面」。大惑不解,問一路陪我的堂兄弟說是爊麵。好好「爊麵」兩個字,弄成用「沃面」這個怪樣,讓人心酸。
《隨園食單》中沒有爊這個字。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有「草裹泥封,煻灰中爊之。」也就是把食物埋在灰煻中煨熟。另一解釋就是文火久煮,謂爊 。爊,烏刀切,注音為「ㄠ」。爊麵就是久煮的麵食。
早年東陽貧困,捨不得把吃剩下的剩菜剩湯倒掉,就在下一頓煮麵條吃,全部倒進鍋裡。各種風味雜在一起,既好吃又消化,營養豐富。 現在用新鮮的青菜、蛋絲、肚片、河蝦、木耳、蘑菇等 切成細絲滾煮。爊麵已經成為東陽各大飯店當中的一道招牌主食,常與六穀餅、六穀羹一道登上宴席。時人常以爊麵必有多樣作料,還有人刻意挑出來數數,少於八種,便不及格。其實哪有這種規矩?
家中還是經常將剩菜煮麵,既是為了好吃,也是節省。老輩吃飯總會叮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老妻擅做紅燒、滷煮,總是有許多材料可以煮麵。特別的是總在其中加上大塊煎蛋。先將油鍋燒熱,雞蛋打散倒入,結成大塊,兩面煎至焦黃。再將剩菜剩湯倒入滾煮。因蛋煎至焦黃結成皮,故一經滾煮便脹大起泡。湯汁的味道就透進煎蛋裡去了。這個獨門秘方是我在任文大課務主任時,工友老陳所傳。老陳名生茂,是閩西人士,極年少在田中耕作,被游擊隊擄獲,充為兵員參加對日抗戰。抗戰勝利,隨著部隊剿匪,逃兵又被抓回三次,以至終生流落台員。四十餘年前華岡的獨特環境,校內同仁與職為工友的老榮民如同家人,同仁亦以陳伯伯稱呼。陳伯伯協助每次學校辦理考試入闈,總在夜深為大家用味全肉醬煮麵,其中必有焦黃的大塊煎蛋。每次煮麵加入焦黃蛋塊,還都會想起這位可愛又可憐的老兵。
在煮蛋塊同時,另鍋煮水下麵,待麵大致煮軟便撈入湯汁滾煮,至麵條軟爛,加入胡椒或是陳醋即成。麵條以扁麵為宜,東陽有一種極薄的乾麵,也很不錯,不過現在東陽多以圓麵來煮。老妻北方人,喜吃刀削麵之類筋道的麵食,本不習慣像似煨麵般軟爛麵條。但是多年下來,也可以欣賞爊麵的獨特風味了。爊麵其實就是節省的習慣弄出來的雜和麵。固然有紅燒牛、豬、雞等剩菜很可以利用。其實曾用過年時吃剩的如意菜煮麵,各類細切的素菜煮的羅漢齋下麵,清香適口,更是一絕。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