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點,以前吃蔭豉是剝片的!」
吃蔭豉剝片,是兒時常聽父親說的「家訓」,是形容詞,形容日子的艱苦。
雙親是從日據時代走到民國,父親是鐵匠,日本人走後,中橫公路開通,在東勢通往谷關途中的小聚落「馬鞍寮」開鐵店,就在大甲溪岸邊。山中農家都種菓樹香蕉,鐮刀鋤釜鈍了,斷了,就交給我家錘打修護,方圓數公里內只此一家。
除了鐵鎚,風箱、馬達、電銲機等是主要工具,所以我家是村中最早「工業化」的人家。父親還常須搭豐原客運巴士到舊台中市區,補進鋼板鐵材,偶而還會帶我去「看鬧熱」。他總是說,在「日本時代」到台中都是用走的,哪有巴士可以坐。
在記憶中,父親每次到市內補貨,也總會買幾條鮮魚回家,那時山中鄉下人很難吃到新鮮海產,有得吃算是奢侈了。有魚的餐桌上,父親總是把魚頭和魚尾夾斷自己吃,把肉多的魚身留給我和兄弟姊妹們,但不忘叫我們吃菜配飯「省一點,以前吃蔭豉是剝片的!」
吃蔭豉剝片是什麼意思?父親說:在日本時代吃的都是蕃薯粥,沒幾粒米,連配粥的蔭豉,也只能半片配一口粥,蔭豉要剝片吃,更別想魚和肉,只有「大人」到來時,才會殺隻雞或鴨款待。「大人」,就是警察。
蔭豉,從苦難的年代陪伴著台灣人走到今天,是現代人餐菜料理很常見佐料,蔭豉蚵、蔭豉清蒸石斑魚,蔭豉豬排…哇,流口水了,誰還知道吃蔭豉剝片?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I-media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