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寶綺|攝影:jujuphoto Studio】「何以設計?」應該是許多設計師畢生都在思索的問題,但去哪兒尋得答案?當我見到馬來西亞建築師洪武聰(BC Ang),素樸的他一路步勁虎虎地走來,他自謙中文仍不甚流利,那天台北午後潮濕襖熱的天氣與室內冷氣直吹的溫差,令他打了哆嗦。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氣候,出身於彼地的洪武聰對於氣候、環境變化的感受相當敏銳,這也反映在他的建築作品之中。即便建築有千變萬化的形式,但交織出一幢居所的背後,不單是形式,而是揉合了建造之人、設計之人、居住之人,甚至必須考量當地文化脈絡、歷史緣故與政治型態;同樣的設計置於京都或馬來西亞,就必須衍伸出不同的因應之道,在設計之前,也許先把形式放下,我們該問:「這是哪裡?又是誰住在這裡?」
圖/馬來西亞設計師洪武聰
很新,也很念舊
當我見到洪武聰的作品,吸引我的並不是時髦設計或花俏的外觀,喧嘩於建築華美的形式霎時沈寂,安靜卻完美地與東南亞地域一氣呵成。仔細瞧瞧藏身於蒼鬱樹林之間的住家、極具當地住民工藝質感的社區浴室及廁所⋯⋯在洪武聰的設計之下,建築不再是生冷的磚瓦,生活在這些空間的人們,與環境取得一分平衡,建材之中透露著情感和地域歷史,更仔細去瞧,你會發現在建築細節之間滲著工藝的肌理。
圖/位於馬來西亞彭亨州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平安村,為當地居民建造的公共浴室及廁所。圖片取自:www.whbca.com
圖/利用竹子及棕櫚葉,經過大家合力編織之後,打造成圍籬與屋頂。圖片取自:www.whbca.com
馬來西亞主要人口分布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以及其他人口,而馬來西亞亦是亞洲最大的外籍勞工進口國的其中之一,外籍勞工就占了其人口比例的五分之一,其人口大抵來自周邊國家的勞工,例如印尼、孟加拉、緬甸、越南以及尼泊爾等國家。雇用外籍移工的價格較低,馬來西亞許多基礎建設都是靠著外籍勞工建成。洪武聰說,在馬來西亞接到的建築委託中,有些預算並不高,也因此雇用外籍勞力是符合低預算的因應之策,相對於機械處理的質感,人工施作的質感會在不知不覺中,召喚出無法取代的溫度。
另一方面,作品所透露的「工藝感」,洪武聰相信這是因為他們在設計與施作的過程中,事必躬親於每個環節。現在的事務所夥伴僅有兩人 ─ 也就是他與他太太 ─ 他們都曾任職於規模較大公司,雖然案件多,卻無法為每個案件投入更多的關注,如今他將事務所規模維持最低限度,卻能夠為每分建築設計給予更縝密的規畫與思考,即便是由機械完成的工法,只要注入更多人的思維,也展現更具溫度的工藝紋絡。
圖/在榴槤園裡面的家。圖片取自:www.whbca.com
圖/洪武聰為一處位於在榴槤園中的建築,特別在屋簷上設計了一個溝槽,讓果實成熟時,不會直接掉落地面。他幽默地說,被榴槤打到該有多痛啊。圖片取自:www.whbca.com
設計師到底在做什麼?
將洪武聰歸類為建築師,顯得狹隘了,對於家鄉有些人會笑稱他是「畫圖佬」也幽默以對。他說要如何回應不同的問題或想像,為其提供解決之道,才是設計的初心,我問他為什麼想成為建築師呢?他回憶起父親從事製作與設計玩具的工作,他從小就在父親的工作坊打轉,只要想像得出來,就能透過工具與技法實踐,從小把玩不同的玩具,建築則是他長大之後可以實踐玩心的最大值。
但是建造一座空間所面對的不只是材料應用,洪武聰用非常簡單的方式,一語道盡他的執著:「我的工作就是把亂亂的問題解開」。面對各式各樣的人,乘載人的建築也不應該有標籤,回應建築的技法更是。
"洪武聰引用了邱吉爾(W. S. Churchill)曾說的一段話:「人塑造了環境,但環境也形塑著人。」"
這次他受邀為光寶創新獎的評審,我不禁好奇,他如何看待大量應用科技的環境?洪武聰認為,即便在科技廣為運用的今日,卻不得不謹慎使用這把雙面刃,科技也許會成為明日黃花,「以人為本」才應是最核心的課題,否則一切的形式、科技都只會是畫蛇添足,甚至是本末倒置,反倒讓建築成了世界上最大破壞力的巨獸。若我們放下科技,設計早已存在了幾千年,法國拉斯科洞穴的壁畫、尼安德塔人將動物骨頭磨製成工具,這些不都是設計?他們一點都不複雜,都只是簡單而實際的解決辦法,建築顧名思義是個空間,但也醞釀著歷史與文化,人如何在空間中與其共生,才是設計師花費心思的課題。
訪談接近尾聲,我想起小時去蘭嶼,第一次住在當地傳統的地下屋,看起來老舊的空間,卻因為地下屋特殊建築結構,住起來非常涼爽,一點都感覺不到我身處在熱帶島嶼,比起現在一晚要價上千元的飯店,地下屋反而有著無法言喻的舒適,洪武聰笑說:「是啊,這就是最棒的設計!」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2018)
https://chewpeople.com.tw/bc_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