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堅持「教導」與「學習」的結果,孩子天生的直覺與創意可能會被壓抑或扼殺,站在創意自由發揮的立場,「教導」反而是一件危險的事。透過「三九健康網」,幾位幼教學家也指出,「知識」可以教,但「創作」是一種天生才能的發揮,是一種無中生有,既教不得也學不來。幼兒大約從一歲開始就會塗鴉了,此時他需要的不是「教導」,而是可供自由發揮才能與想像的寬廣空間,親自去體驗。
同時專家也提醒,雖然不適合教導孩子藝術,但針對美感的培育與色彩認知,反而是需要教導與不斷練習的。要培養藝術美感與對色彩認知,最好的方式是多親近大自然,以天然山水的自然原色,作為認識色彩的第一步。一般對於父母與老師,都認為必須以亮色系或是色彩鮮豔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孩童的注意,然而,常常沉浸在如此的混色染缸中,卻可能造成孩子對色調的無感與錯感。專家指出,不少幼兒的畫,線條描繪力很強,但色彩卻多而雜,顯示其對色彩的感應度確實有待開發與練習。色彩智能的提升,並不一定會隨著年齡而增進,而是需要不斷地練習與培養。
在孩子要拿起畫筆的當下,就已經站在創作的最高點。他們有能力擺脫視覺慣性的束縛,以單純的視野與無限的創作能力,就能表現出事物的本質與核心。直覺式的觀察所畫出的「心像」,是他們的本能,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是許多甚至藝術大師所畢生追求的。台藝大美術教授也指出,享譽盛名的畫家如畢加索、米羅等人,都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藝術突破,及建立個人獨特的風格,轉向原始藝術或兒童繪畫尋求靈感,以開拓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天生的想像力沒能受到灌溉與滋養,終究會逐漸乾枯。專家表示,家長與老師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自發性的價值觀,鼓勵獨立的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過度干擾或是各種視覺污染下,喪失信心與美感敏銳度。對於孩子來說,畫得像並不是代表畫得好,而且這也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繪畫在於滿足幼兒塗鴉的慾望與本能,使其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並且勇於表達自我。藉由不同題材的創作與色彩運用,開發生命的美感經驗。
擁有正確的美學觀念,才能保護孩子天生具備的珍貴創造力。然而,在以升學為導向成長的父母與教師,常常過份注重表現的結果與成績,並過於強調技巧性,只求畫得像,卻忽略了孩童最珍貴的原創性。除了提供環境與材料之外,專家提醒,父母與師長也必須適時的「引導」。由於視覺尚未被開發,孩童在畫畫時可能會顯得漫不經心,但其實已具備內在的吸收心智。透過繪畫,可以養成孩童的觀察與聯想能力。創造力是無法直接教導的,要從內在點燃,成人也應該珍惜孩童的原創才能,打破「畫得像,才是畫得好」的迷思,還給孩子自由塗鴉的創作自由。
成人的干涉與過度的成果導向,其實是扼殺孩子創意的元兇。家長應該讓孩子盡情地塗鴉,這是生命初期自然具備的一種天賦本能,父母與老師應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本能,從塗鴉期開啟孩子的創造之門,一旦年紀漸增,逐漸受社會種種所制約後,這個豐沛的創造力,將逐漸喪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幼兒的自由意志在塗鴉中獲得抒發,成為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是自主學習的開端,自信與個人獨特性逐漸形成的過程。
但是專注於塗鴉創作,且伴隨創作快感的孩子,卻老是被父母所干擾。常常看到紙張上錯亂無章的線條,就以為孩子不會畫,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藝班。專家表示,其實從兩歲起的「錯亂塗鴉」時期,到四歲的「命名塗鴉」時期這段期間,孩子所畫出來的東西,只有他們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開始插手指導,這個自我探索的旅程便會宣告中止。
美術教授也表示,在諸多孩童畫作中,許多大家眼中所謂「畫得好」的作品,但其實卻充滿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導的軌跡,這表示大人的無知已經錯殺孩子的創造力。當孩子說「我不會畫」的同時,大人即進行「示範教學」,孩子便從此養成依賴的習慣,不懂得獨立思考,自信心也可能在師長與家長的指責中流失。事實上,過早介入與干預,都是提早剝奪孩子體驗天馬行空想像的自由。雖然孩子長大之後,自然會逐漸「畫得像」,但卻也可能失去其可貴的原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