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賴祥蔚/故鄉的廢墟與老家的祖宗牌位

 

 故鄉的舊書院,座落於郊區草原小徑的路旁,像是一座荒廢多年的小廟。兩扇大門早已敞開傾頹,如同兩個因為累垮而倚牆的守門老漢,癱倒在地,一動不動,任憑以往把守的門戶洞開。

 跨越門檻,走進天井,四壁徒然,空空如也。午後此刻,悄無聲息,人靜、蟬去、鳥也無蹤。放眼望去,天井的正前方,彷彿小廟神壇之處,只剩一張老朽的黑色空桌。幾方日光從屋瓦的殘破缺口中穿透而下,照見浮塵,區分陰陽,讓此情此景更添懷舊氣息,宛如定格了的電影畫面。

 「這裡比較像是一座廟,不像是書院。」好奇發問。親人回答:「這裡本來就是家族宗祠,後來改成私塾書院使用,方便家族子弟求學讀書,現在鄉裡蓋了小學,書院就荒廢了。」

 荒廢太久了,完全沒有留下一丁半點昔日學童曾經在此讀經習字的痕跡。荒廢的又何只是爸爸當年求學及任教的書院,還有半里之外的故居。那是爸爸出生、成長、娶妻的老家,是爺爺畢生打造的房舍。爺爺長得如何呢?在清末民初這種千古未有之大變局的偏僻鄉下,爺爺走過了什麼樣的人生?當初搭起新房時又是如何喜悅?

 如今,儘老家仍然維持了完好的外觀,走近才知道,荒草早已吞沒了路徑,走入老家,看到的是在完整的屋形外表之下,三分之二的屋頂以及一大片後牆早已消失。

 土确厝是用黏土堆壓成型,曬乾之後才成為土确,堆砌而成牆面。每逢風雨,難免剝損流失,因此要勤於補修。如今人去樓空,土确漸漸回歸本來面貌,眼看著再幾年就要完全癱融成一片小土丘,加上周邊荒草野樹的不停進侵,屆時只怕再也看不出這裡曾經是一個家的所在。

 憑弔完故居,再走一里多丘陵小路,拐進右方一條樹蔭遮蔽、幾乎不容易被發現的林間小徑,前方傳來霹靂啪啦亂響的鞭炮聲。老家終於到了。這個老家雖然不是父親曾經待過的房子,卻是爺爺在故鄉僅存子嗣、二叔的住所,也是祖先神主牌位所依存的地方。

 老家是山中的老舊房子,門口有一小片廣場,跑著小雞小鴨。走進大門,看到空曠的大廳,正前方貼著一張紙,本來應該是紅色,但是如今早已褪色泛白、邊緣也已氧化破碎,上面用毛筆字寫著:列祖列宗之神主牌位。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i-Media愛傳媒榮譽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