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健豐》憶一段板橋的湳仔溪發展史

圖/湳仔溪舊河道示意圖

 

 

 

 

 湳仔溪曾經是大漢溪的主要支流,也是現今「板橋」地名的緣起。它曾擔負起航運的重要任務;而在其沖積出的浮洲地區,也曾有一段光榮的歷史,值得重視。

 

 

 

 

 

 被誤導的湳仔溝名稱

 

 

 流經板橋南雅及浮洲地區的湳仔溪可說是板橋的母親河,因河道縮減,加上廢水不時傳來臭味,人們便開始稱其為湳仔溝,大家已經忘了湳仔溪的名字,忘了它100多年前曾來往運載著貨物,富饒板橋經濟繁榮的生命記憶。以下後學不才,運用一些史料讓讀者認識板橋的湳仔溪發展史。

 

 

 

 

 

 清朝至日據時期

 

 

 湳仔是現今板橋「南雅」的閩南語發音。是沼澤、濕地的意思,因過去湳仔溪下游河岸多沼澤而命名。它是古代大嵙崁溪(今大漢溪,1966年地圖仍沿用此名稱)逐次大轉彎後,所淤積出的濕地。根據《1895年台北附近地形圖》,今板橋湳興里一帶,有一標示「湳仔庄」的聚落,對照現今該聚落北邊福興宮土地公廟旁的碑文刻著乾隆44年,可知該庄已有240年歷史。而根據當時台灣河川命名的傳統,溪以庄命名。由此可推斷湳仔溪的名稱可能已在此時出現。

 

 

 昔日湳仔溪河水寬闊,可行戎克船。大漢溪上游的大溪、三峽等地的茶葉、樟腦都是先載運到板橋,做初步的集散、挑選,再運至新莊、大稻埕。上述的福興宮土地公廟旁即是當時的河運碼頭所在,因先民習稱內陸有航運之利的河港為「港」,所以有「湳仔港」之稱。在道光年間(1820-1850)枋橋街內已有幾間商店,貨物從街上運到湳仔溪,都要跨過公館溝(源自土城的大安圳支線),於是在溝上用二片木板架起一座二板橋,人們便稱此橋為枋橋,成為板橋的古地名。後來林本源家族於1847年在板橋設租館、隨後1853年三落大厝完成,林家從大溪舉家遷居板橋,更促進了板橋的繁榮,湳仔港最繁華的時候有100 艘戎克船來往。

 

 

 1895年6月初,侵台的日軍占領台北後。為補充往三峽、大溪的日軍陸路部隊所需糧食,挑選最健壯者35人組織了一運糧船隊,並由櫻井茂夫步兵特務曹長(相當於士官長)率領,擔任護運任務。7月11日薄暮時分,該船隊從台北出發,從大嵙崁溪溯流而上,到了晚上至湳仔港停泊休憩,並補足了大米150餘包和梅干30餘桶,分載於18艘戎克船。隔天一早出發。下午到達三峽。但在13日一早出發時在今天台北大學所在的隆恩埔遇襲,全軍覆沒。事後,日方建碑紀念。當台灣平地的抗日運動逐漸平息後,湳仔港成為達官貴人出入板橋的門戶,也成為男女私奔的地點。但在縱貫鐵路改線經過板橋後,盛況不再。再加上日據中期桃園大圳的開闢,使大漢溪中下游的水漸少,湳仔溪沿岸逐漸淤積,無法運搬貨物。使得茶箱商人停止了在板橋將茶葉裝箱的事業。當時靠此為生路的數百女工面臨失業,幸而有當地富名望者在湳仔開了面巾織造工廠收容,以圖地方的發達。

 

 

 「湳仔港」河運雖於日據中期沒落後,但仍維持從清代開始的渡船碼頭功能,當時從板橋坐渡船到對岸的浮州後,走到現今的藝術學院側門附近,然後步行不遠,可再坐渡船過大漢溪到樹林。浮洲的位置,如上圖被大漢溪和靠板橋的湳仔溝兩條河川緊緊環抱,形狀完整的沙洲,像似一個長條的小蕃薯。浮洲是地理名詞,此地有以人文聚落命名的「番仔園庄」。據1905年12月《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舊糖廍(古代製糖的場所)在番仔園莊,就有三個地方之多,可見從清代開始,浮洲地區就開始種甘蔗,開廍製糖。後來舊糖廍廢止後,浮洲成為改良的糖廠─枋橋製糖公司的原料採取區。

 

 

 

 

 

 台灣光復後

 

 

 台灣光復後,台鐵為因應此地人口激增,1953年12月1日,恢復設立由板橋站代管的浮洲招呼站。政府還在附近成立了華僑中學與中山實驗國校。國立藝術學校,即今日的台灣藝術大學,也於1955年於浮洲創校。陸續培育了導演李安、侯孝賢等及其他藝術工作者。1957年,為了安置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軍眷,蔣宋美齡主持的婦聯會,用進出口貿易與電影票所附加的捐款,在浮洲蓋了婦聯一村、婦聯二村,知名眷村文學作家-愛亞、朱天心一家及前新竹市副市長林正杰等人均曾居住過此處。但在1963年9月,超級強烈颱風葛樂禮襲台,加上剛完工的石門水庫洩洪,這裡成為當時台北縣災情最慘重的地方。

 

 

 1970年代,板橋的工業開始快速發展,包括湳仔也興建了新式的紡織廠。吸引來自全台各地的移民到板橋工作。於是,浮洲也成為許多城鄉移民的居住地,越來越多的新房子建了起來。另一方面,浮洲眷村居民遷出後,婦聯二村被改為「榮民工程處─機械工程隊之修配總廠」。自十大建設起至今,陸續為台灣各地完成許多重大建設。此外,前榮民工程處處長、棒球協會理事長嚴孝章在花蓮所成立的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等四級棒球隊,後來也在榮工處旁落地生根。陸續培養了王建民、陳金峰等棒球好手。可惜在2011年營建署拍板核定「合宜住宅」(平價青年住宅) 用地落腳新北市板橋浮洲地區,造成當地許多和榮工處相關的歷史建物被拆除的命運。

 

 

 

 

 

 未來的展望

 

 

 湳仔溪自石門水庫完成後,水量減小、淤積日益嚴重。又因紡織工廠排放的廢水,在1970年以後便開始出現五顏六色的汙水。原本河的寬度也在人們的占據下,減少了一半。到了1990年代,修築環河快速道路,又將湳仔溪填掉了一半,使得原先磅礡的河川,頓時失去原有面貌;且大量民生污水源自公館溝,因此造成湳仔溪的水髒臭不堪。這樣富有歷史淵源的湳興里,近年成為南雅夜市遊客髒與亂的集散地。所幸,當局未來將把湳仔溪打造成水質清澈的親水空間,帶動兩岸的城市景觀發展,再現湳仔風華。筆者認為,在為下一代進行此地光榮歷史的鄉土教學時,也應將位在浮洲的榮工文化記上一筆,讓未來的年輕人不要忘記上一代曾為台灣這塊土地所付出的一切。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本文由《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http://www.observer-taipei.com

 

 

 ●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