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研院院士劉兆漢等學者專家組成的教育部人才培育指導會,在所提出的人才培育報告書中發出警訊,民國一一七年後,大學生源將降至今年的一半,只有十六萬七千人,未來大學生的生產力若不能提升一.五倍,則台灣整體國力將下降;加上高齡化、一一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達廿%,估計十五年後大學畢業生的生產力必須是現在的兩倍以上,台灣才能持續發展。
據內政部統計,八十三、八十四年的新生兒出生人數均在三十二萬人以上,這兩年的出生人數決定今年的大學生源;而決定一一七年大學生源的出生年度則是九十八、九十九年,這兩年出生數分別是十九萬人、十六萬人,與十五年前相較減少近半,少子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將在一一七年後更加嚴重。
報告書也直指,台灣的大學校院由民國八十二年的五十一所,劇增到今年的一百四十八所,大學部新生總招生名額為廿七萬四千名,已超過高中職每年畢業生總人數廿七萬人,不只人人可以上大學,學校還招不滿,高等教育變成普及教育,但以一○一學年度總在學人數一百廿五萬人來看,培育多三倍的大學人力,卻未能反應社會與產業的需求。
立委陳亭妃質詢時表示,馬政府從九十九年到一○二年預計投入六百億元,其中,教育部、經濟部、國科會、農委會及勞委會等培育人才預算,九十八到一百年總金額即高達兩百九十多億元,產業界卻喊找不到人才,年輕人也只有廿二K低起薪,可見馬政府推動人才培育成效不彰。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根據人口數對應大學數的世界標準,每十五萬人可有一間大學,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可有一百五十所大學,台灣大學不算太多,但教育部也考慮學生人數、學術條件及所在位置等,正輔導十九所大學研商整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