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獨家】曾被醫生建議轉行的樂團首席

 圖/王銘裕提供

 
 【記者黃琮賀獨家報導】台北市立國樂團的首席王銘裕老師在高中時期就加入了當年極富盛名的中廣國樂團,且是當時樂團中最為年輕的樂手。從小他並沒有接觸過任何音樂相關的課程訓練,反倒是在繪畫領域展現過人的藝術天份,升上國中後,因為搬家,王銘裕沒有如願進入到原先規劃好的美術實驗班就讀,生命的轉折開啟了他另一扇藝術領域的窗,現在,他是台北市立國樂團的樂團首席,也是一位胡琴的演奏家。

 「是緣份吧,開始練胡琴後我才知道這個樂器可以發出這麼美的聲音。」

 王銘裕說自己會走上國樂樂手一職是緣份使然,國中時進入了國樂社,原先想要學習竹笛,但是家中沒有樂器能供他練習,為了不給家人太大的負擔,他接受學校指定安排,成為樂團的胡琴手。

 對於胡琴的著迷讓他身陷在音樂的世界,而家中對於他朝向音樂領域的學習也給予高度的支持。

 「我父母對於我想學習美術或是音樂相關的課程都給予支持,我印象很深刻,以前我都會在家裡練琴,其他親戚會來家中作客,他們看到我在練胡琴都很不以為然,可能是傳統社會對於這項樂器有刻板印象吧,會覺得這是叫化子在演奏的樂器,那時他們和父母這樣聊到,我心裡其實很害怕,怕父母會不讓我繼續學。」

 親戚的話語並沒有動搖王銘裕的父母,它成為長輩們雲淡風輕的日常閒話,但是卻讓王銘裕更想透過自我努力,證明胡琴的美麗。

 「父母都很相信我們這些孩子的選擇,而我也不敢讓家中有額外的負擔,有一次學校的暑期輔導日期與樂團的訓練有所衝突,當時家中已經先幫我付暑期輔導的費用了,我不忍心浪費,可是內心又非常渴望去參加樂團的訓練,我到現在還記得,那算是我第一次為了自己想學的東西和父親要求,希望他能讓我去樂團的暑期訓練,而父親對我說,只要是我真的喜歡的事,就好好練,他會支持我,那時候我真的很感動。在家中,我大哥也很支持我彈奏胡琴,他和朋友借來一把琴讓我在家中也能練習。」

 國中、高中的求學期間,王銘裕醉心於在胡琴的練習,這也讓他開始正視自己往後的人生規劃,王銘裕說,在考大學以前他從來沒想過要成為職業樂手,他只是單純喜歡彈奏這項樂器,也樂於不斷練習,讓自己透過演奏表現情感、表現美,而他的努力讓當初帶團的翁自得老師看到王裕銘所下的苦工與音樂天賦,他引領王銘裕進入高職就讀,也成為學校音樂專長重點栽培的學生,為往後的音樂夢想鋪路。

 「在當時要進入大學音樂系就讀有兩條路,一條是跟著普通生一起考大學,一條是藉由音樂獎項爭取甄試保送,原本我有保送資格,但是高三那年我想先服完兵役的念頭讓我錯過了考試期程,我又不想繼續留級,所以跟著普通考生一樣接受大學考試,不過在高職唸書的時候,我是汽修科,平常也幾乎都在練胡琴,普通學科的考試讓我嚐到苦頭。那時是四月左右吧,大學聯考是七月,我到書局買了高中三年的課本,用那三個月的時間讀書,有時候讀到三更半夜,有時候是忘了吃飯。」

 幾個月的苦讀讓王銘裕很幸運的考到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在大學及碩士的求學階段,自己除了不斷專研自我的演奏技巧外,他也受到李鎮東老師的啟蒙,朝向音樂學理的學識領域繼續深造,深刻了解到樂理世界的浩瀚,在技術與學理上相輔相成,讓他對於音樂有更深刻的見解與自我體會。

 過量的練習導致受傷,不但無法執琴,連碗也捧不起來

 服完兵役後王銘裕進入到夢想中的台北市立國樂團,胡琴這項樂器是他表現美的途徑,但是每天大量的演奏及練習卻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沈重的負擔,夢想正要起飛時,帶他飛揚的手出了狀況。

 「當兵時沒有以前有那麼多時間練琴,所以一剛開始進入樂團後心裡太過急躁想要回復到以前的手感,跟著樂團白天演奏,我晚上回家又一直練習,後來手就受傷了,連碗都拿不起來,當時我去看醫生,醫生看到這個症狀很訝異我的手怎麼會是這個狀態,我跟他說我是一名樂手,這是彈奏時弄傷的,他安靜了幾秒後說,『你考慮過轉行嗎?』」

 受傷的打擊讓王銘裕心碎,不過這並未完全澆熄他對於胡琴的熱愛,妻子、家人與樂團的陪伴安撫了他那顆躁動的心,讓他學著慢下腳步,調理自己的身體,漫長的復健旅程終究雨過天晴,王銘裕憑藉著毅力、勇氣與眾人支持走過受傷的低潮時期,他能再度仰賴自己的信仰,就是手中那把胡琴,拉奏出美的旋律。

圖/王銘裕提供

太過追求模仿會埋沒胡琴獨特的美感

 王銘裕老師分享到,有一陣子國內很流行西樂中奏的形式,而胡琴與小提琴很類似,常常有樂手利用胡琴來演奏小提琴的曲目。

 「不同於小提琴,胡琴只有兩根弦,所以在演奏的困難度上會提升非常多,許多胡琴樂手會演奏小提琴的曲目來表現高超的演奏技巧,我不反對這樣的形式,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不過對於胡琴的演奏我有其他的看法。」

 王銘裕認為,胡琴不但在構造上與小提琴有很大的差別,在演奏技法上也有專屬的技巧,他說,胡琴和小提琴一樣都可以透過改變琴弦的長度來發出不同聲音,然而胡琴在演奏上更可以因為樂手壓弦的用力程度而改變聲音的張力,這是胡琴特有的演奏技巧,它表現出這項樂器的獨特音韻情緒。

 「胡琴不必透過模仿西樂來證明它的美,我曾到歐洲演奏,一位在歐洲旅居的提琴家朋友帶他的音樂老師來聽,音樂會後朋友老師的評論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自己原先不知道有這麼美的弓弦樂器存在,胡琴和西方許多樂器相通,但是在這場演奏中,他見識到胡琴的靈魂。」

 在教學過程當中,王銘裕也鼓勵著自己的學生,多接觸其他的藝術領域來刺激自我對於演奏形式的想像,他認為不同的藝術領域其實存在著相通的目的,那就是透過不同手法證明美的存在,同時也帶給聽眾感動的體驗。

 圖/王銘裕提供

 「我很喜歡一位老師對於樂理中休止符的看法,他說休止符應該要稱作默符,這個樂理符號不單單只是停止音樂而已,在演奏中,音樂的停止有時是要展現樂章本身的意境,而這也如同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這些跨領域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了該領域獨特的技法,但相同的是,讓人感受到美。」

 圖/王銘裕提供

 回顧這條漫漫的音樂之旅,王銘裕感謝命運中的順遂與曲折,得失之間都讓他有所感激與動人的收穫,回首他過往夢想著成為音樂家的天真想法,王銘裕笑了出來,因為家人的支持與自律的精神,讓天真的夢逐漸穩固清晰,讓手中那把胡琴成為他與聽眾相互心靈溝通的媒介,為他傳遞美的體驗、傳遞藝術領域最真切感動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