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如何因應假新聞 傳播學者這樣說

 【記者黃琮賀報導】在現今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資訊海量及無遠弗屆的傳佈下,假新聞讓大眾防不勝防,社群媒體的興起轉化了傳統媒體的運作形式,為求更快速的新聞發布及高點擊率的收視眼球,很可能就此犧牲了新聞內容的品質與真實性,假新聞議題在國內外都有熱切的討論,如何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下兼顧新聞內容的品質是現今傳播學界與媒體業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劉昌德教授在網路治理分享講座中提出自己的學術研究看法。

 劉昌德教授認為現今社群媒體講求快速發布及高點及率的條件下,轉化了古典的新聞專業義理,新聞內容及主題朝向獵奇及娛樂化的趨像越來越明顯,產製的內容形成以流量及廣告利益為優先的內容農場,多數的新聞來源也跳脫過往專業記者的採訪流程,而是直接以三器新聞(行車紀錄器、路口監視器及網路瀏覽器)做為消息來源。

 面對這樣的問題,劉昌德教授提到直接透過政府或法律進行控制手段會有箝制言論自由的疑慮產生,也會造成大眾的反彈,但是大眾如何因應社群媒體時代的海量資訊並做好媒體識讀,劉昌德老師認為,既然無法避免社群媒體的海量資訊,那麼或許可以透過這樣的特性,以具公信力的評鑑機制選出內容優質的新聞資訊與媒體平台蓋過劣質的資訊內容,而未來的評鑑機制或許也能透過AI人工智慧去做資訊內容的查證與篩選而去進行分析評比,以處理海量的資訊內容。

 社群媒體時代來臨,古典的新聞義理也必須跟隨潮流適時做出改變,大眾如何做好媒體識讀、新聞工作者如何實踐專業新聞義理又同時兼顧社群媒體追求高點擊的收視效益,除了以具公信力的評鑑機制外,也考驗著大家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