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受教育不只在學校 在家自學自律安排

在臺灣,絕大多數孩子學習階段中的教育幾乎主要來自於學校,制式的課程規劃,培養孩子們朝共同的目標邁進---讀書、升學。同儕間彼此學習讓學童接觸更多情境人際,然而,在正規教育具有的進度壓力中卻也缺乏了多元學習面,究竟在家自學是什麼?要有怎樣的資源才能在家自學?iStudy為你整理介紹:


所謂的在家自學又稱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home education)是以自己或家庭主導的學習,不用去學校,家庭與孩子能依照自己的需求,安排決定學習內容,不僅自由彈性度大也具自主掌控性,教育學者嘉納(E. Gardner)認為最好的教育方式為「博物館式」與「學徒制」的綜合,博物館式的大量參訪能提供學習者寬廣的視野,與對知識架構的整體認識;學徒制能讓學生跟著師父,在紀律中,深入學習技藝或知識,達到學門要求的水準。在家教育的優勢便是讓學生可以自由出入這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


被視為在家自學運動發起者的美國教育家John Holt,在其60年代的兩本著名著作中提到「兒童的學習是獨立,而非集體」,目前國內在家自學人數逐年攀升已近兩千多人,日本、加拿大等多國也有此制度,但仍有國家禁止家長在家教育,而自學最普及的美國每年則有超過200多萬人。選擇在家教孩子學習的原因大多為:對學校教育體制不信任、擔心環境不安全,在國外比較明顯還有個主因,父母希望將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灌輸給孩子,這也造成了在家自學容易出現極端表現的討論。



最近一則新聞揭露美國一個大家庭把孩子全培養成神童,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蒙娜麗莎和吉普‧哈丁夫婦共生養10個孩子,所有孩子全都從小在家接受母親指導,最年長的6個孩子都在12歲前進入大學就讀,最小的4個孩子也聰明過人,哈汀家的自學教育最主要就是趁孩子小的時候發掘並培養興趣,當孩子大一點時他們就將學習看作習以為常的事了。


自主學習促進會提到:無論何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還是學習者願意誠實面對自我、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態度,這種態度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需要周遭環境提供適當的支持與支援,才逐漸養成。在家自學能照小孩的興趣發展,為孩子量身打造專屬的進度課表,培養學習自主性與動機,發展的觸角也較多元,但反對在家自學教育模式者提出,孩子還小不知道什麼對自己好,父母又非專業教育人士,難保會學習吸收偏食、見識不夠廣闊等;而學校教育能讓孩子適應團體生活、學習與人相處,整體社會結構銜接性較好,然而過於重視主科國英數,其餘科目多半遭到壓縮,甚至被借課考試,在主流教育領域中表現不好的孩子很容易喪失信心,惡性循環下對學習便也缺乏興致,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成為神童的潛力。


學習不只一種模式,也非歸屬於單方的責任,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瞭解想法並安排出最適當的方式,不論體制內外,讓教育能跳脫僵化,在完善協調之下拓展出更寬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