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琮賀獨家報導】吳震亞的父親是台灣知名的影視製作人吳功,相較於大眾接觸影像的管道,從小吳震亞就常常有機會直接到片場去看戲,童年期間的耳濡目染讓他對於這個光鮮亮麗的領域感到新奇有趣,這使得吳震亞對於影視製作有了接觸,或許也因為這樣的關係,冥冥之中他和光影世界有了巧妙的連結。
「我有一個國小同學,他們家開廣告公司,我高中畢業後就到他們公司去上班,從廣告的製片助理開始做起,後來也接觸攝影,就這樣拍了五年。」
五年的攝影工作讓吳震亞的技術逐漸純熟,在廣告公司的蜇伏成為了他進入影視產業環節的跳板,童年對於影視製作的想像與實務過程中不斷打磨而來的技術,吳震亞讓光與影在自己的生命中交會,他要利用光影說故事,演繹屬於自己的篇章。
同時擁有導演及演員的身份,吳震亞分享著自己擔任演員時的有趣經歷,他說擔任演員時體會到這份職業辛苦的地方,常為了劇情需要而可能導致受傷,拍攝《角頭2》時自己被長時間倒吊起來,一開始吳震亞以為自己長時間練過武術,擁有豐富的基礎,可以勝任這樣的劇情需要,但是實際上陣後,這不但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下戲後右手臂都瘀血了。
圖/吳震亞提供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還有一次拍攝一場飛車追逐的戲碼,他和其他演員必須坐在車子內高速行駛,一開始開車的臨演駕車技術不那麼純熟,導演認為效果不足,為求更為逼真的畫面,導演親自駕車載著吳震亞進行拍攝。
「那場戲是真的嚇到我,導演車開得很快,我是一名演員,但是那場戲我不必很專注在演繹緊張的情境上,因為當下的車速真的讓我感到害怕,後來一個拐彎不順,我們撞上了公園的石柱,戲拍完了,自己嚇傻了,石柱也撞壞了。」
圖/吳震亞提供
曾參與眾多影視製作的吳震亞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過往擔任過電影《艋舺》、《激戰》的武術指導,近期他也有參與《角頭2》的演出,除了這些影視參與經驗,吳震亞更是一位導演,他執導過許多影視作品,這些養分讓吳震亞對於影視製作的每個環節更加了解,但是,這麼多的實務經驗卻讓他選擇放慢自己的腳步,重回校園再進修,吳震亞說職場上對於影視製作的環節太講求效率,很多步驟、細節被理所當然的跳過,如果要從事影視創作,他需要更多的學習。
「以前待的環境很多事情太過理所當然了,你也不太會去問為什麼,因為拍片很講求時間效率,我們不斷在趕時間,所以很多細節我覺得在學校才有機會去深入了解,我擁有很多實務經驗,但是在學校裡同樣是影視製作,我卻能獲得到在工作崗位上沒有吸收到的知識養分,對我來說,任何嘗試和選擇,都讓我不斷在學習。」
吳震亞謙虛的說,自己就是在這個領域當中不斷在學習,他說以前自己的角色就是跟著劇組拍完一部片子任務就結束了,但是《角頭2》這部作品,他實際參與了影視的行銷宣傳,針對電影劇情與大眾做問答,分享著自己擔任主要角色的心路歷程,吳震亞更參與了國際型的影展,如同乘著光影走到更為遼闊的影像世界。
「那時候跟著劇組走完電影一系列的宣傳才知道,影視產業的環節有好多部分過往我都缺席了,更讓我覺得振奮的是,原來台灣本土的故事素材,可以走上國際。」
不斷學習,讓吳震亞在自己的光影人生中逐步充實,他說除了在學校及自己的實務經驗中有所收獲外,在擔任侯孝賢導演的作品聶隱娘的助導時,觀摩到全然不同的拍攝方法。
「侯導是一位很講求意境的導演,他在現場不疾不徐,對於場景和任何細節都有著自己的步調,我的實務經驗在侯導的團隊中被全然打破了,過往那種講求效率的拍攝形式在侯導的團隊中反而不會限制著影像創作,我當時心裡不斷吶喊,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拍。」
參與聶隱娘的製作讓吳震亞看到影像創作的另一個層次,他說技術與藝術之間在這個團隊當中有了強烈的連結,一位創作者對於意境及步調的掌控讓影像作品在國際中有了崇高的地位,吳震亞的助導經驗讓他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圖/吳震亞提供
未來,吳震亞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他也嘗試著將過往低潮時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變成深刻的創作文本,他想要描繪出現實社會中值得深思的議題。
「以前為了拍片需要,有到過一些聲色場所見習,感受過那裡的氛圍,我覺得有很多故事等著被說出來,就我的觀察,這些場所,有時候就像毒品一樣,會慢慢侵蝕一個人,然後越陷越深就無法戒除它了。」
未來吳震亞想創作的這部作品是從現實社會中,我們顯少去面對的議題做故事發想,他開心說到這樣的敘事類型不但在臺灣影視環境中少見,創作過程中,也參雜著自己獨特的生命經驗與觀察,他希望正在籌備的這部作品有機會能與大眾見面,透過影像,讓大眾關注這樣的社會議題。
對於吳震亞而言,那些載浮載沉的演藝生涯中,任何的枝微末節都讓他有深刻的人生體悟,未來的創作他要將多年的實務經驗與人生歷練轉化成眩目的光影,讓它形成一幕幕動人的戲碼,一段段扣人心弦的影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