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台灣電影路入門 第35屆金穗獎揭曉

國片日漸活躍,為國內影人注入一劑強心針,也讓國片市場更為熱鬧多元。自民國67年創辦,鼓勵台灣電影創作人才的金穗獎已邁入第三十五屆,並於上月在台北華山Legacy舉辦了有史以來最盛大的頒獎典禮。

典禮上文化部政務次次長張雲程首先致詞勉勵入圍者,「希望你們未來也能像其他已經成名的電影工作者們一樣發光發熱,未來的路也許辛苦,但文化部永遠跟創作者們站在一起。」除上百位國內外長短片創作者外,還有許多知名影人及演員等到場參與,多位重量級影人也以VCR現身鼓勵創作者們。

金穗獎除了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紀錄片獎、最佳動畫片獎、最佳實驗片獎、最佳學生作品獎等各影片類型的獎項外,亦設立了個人單項表現獎,以鼓勵導演、編劇、攝影、美術、燈光、錄音等工作人員。本屆最佳學生影片《雨落誰家》,導演廖克發別感謝台灣與金穗獎,因為他接近三十歲才來到台灣,在台灣人熱情與老師幫助下,給他鼓勵才能完成這部電影;而優等學生作品獎《救命》導演吳季恩直感謝金穗獎:「終於讓爸媽不再阻止我拍片了」。

文化部長龍應台邀請第金穗獎入圍者至部內茶敘時表示,金穗獎向來是電影人步上專業道路的第一張門票,是台灣培育電影人才的重要搖籃,在文化創意的累積傳承、茁壯煥發意義上,有些地方甚至還高於金馬獎,許多電影人都以曾經榮獲金穗獎的肯定為榮。

「通過了金穗獎的第一道門檻,以後可以走向金馬獎、奧斯卡金像獎,還有倫敦、巴黎、威尼斯很多電影獎項等著你」,龍應台說,年輕入圍者正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開始思考是否有足夠的自信繼續堅持電影創作的夢想,「而這其實也關係著國家電影未來長遠的發展」。

文化部希望透過公開的肯定,讓每部片子拍攝過程中,在背後默默支持的家長與朋友,知道這種付出是值得的。至於走過卅五屆的金穗獎,在功能定位角色上,如何強化成為國家電影人才培育的重要搖籃,後續會再和電影界專業人士深入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