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孩子怕上學,多是情緒障礙


過完新年假期,國小、幼稚園等都陸陸續續開學了。但有些家長發現,在家明明表現很好的孩子卻拒絕上學,甚至一提「上學」就心生恐懼。有的孩子一到學校就想逃走,不敢進教室;有的孩子在上課時會說自己身體不適等。若家長強迫其上學,還會大哭大鬧。精神科博士劉豫鑫接受生命時報專訪,在醫院衛教課上時表示,這其實是出自於兒童的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導致上學焦慮

兒童少年精神科博士劉豫鑫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的兒童可能患上了學校恐懼症,多見於學齡兒童,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情緒障礙是僅次於行為障礙的第二大兒童精神障礙,以焦慮、恐懼為主要臨床表現。
單純恐懼症引發異常情緒

其他常見的情緒障礙症狀類型也是導致孩子害怕上學的原因,首先為單純恐懼症,孩童會對貓、狗、黑暗、高處、血、雷雨等出現煩躁、緊張、恐怖和不安等異常情緒,並產生心慌、氣促、大汗等生理反應,而主動迴避這些東西,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作息。
社交恐懼症、離別性焦慮障礙與強迫症

社交恐懼症的孩童往往不敢當眾發言、吃東西,比同齡的孩子更加膽小害羞,也因此影響與人正常的交往互動;離別性焦慮障礙,多表現為與親人分離時產生焦慮反應,多見於學齡前兒童;最後為最常聽到的強迫症,此類型孩童往往不由自主地、反覆懷疑寫過的題目是否正確、反覆回想經歷過的事件和說過的話。甚至,有些患有強迫症的孩童,還會重複做一模一樣、一系列有先後順序的儀式動作。
不良環境與壓力為情緒障礙主因

其實,不良的生活環境和負面的情緒壓力是造成兒童情緒障礙的主要原因。例如,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要求過多、期望過高、過分追求完美,以及緊張的親子關係、過分溺愛等,都會使孩子失去獨立的成長空間,進而誘發情緒障礙。
可選擇藥物、社會與心理治療

解決兒童情緒障礙,可以針對以下三種對策進行選擇,首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藥物干預,合理使用抗焦慮藥、抗抑鬱藥等對症治療;如果不放心,也可以進行社會心理干預,藉由學校對兒童進行的心理輔導課程,以及適當改革考試制度,強化孩子的自信並排除焦慮。父母也必須積極調整心態,增加對孩子的信任與理解,別過份給予太高期望與壓力,創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引導孩子學會表達情緒,培養積極的心態等;另外,也可以選擇心理治療。例如患有單純恐懼症的孩童可以採取「系統脫敏法」治療,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童則可參加社交技能訓練小組,接受團體治療。

寶寶很忙 有效引導學習超級快

新生兒教養有撇步,專家指出小寶寶的頭腦比成人還要忙碌,嬰兒時期所發展的腦細胞連結,比往後任何時期還要多,每看到一個新東西和新聲音、觸感、味道等,都會在腦中形成新的連結,像這樣的連結越多,寶寶就能更快速有效的行動和表達。

寶寶成長的關鍵能力在於「模仿」,當孩子開始模仿大人的動作,例如學媽媽遮臉、表示了解媽媽的手勢或重複媽媽的動作,且能預測自己的行為能夠引起大人注意,這表示寶寶對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有了新的瞭解。寶寶透過模仿,學習他還不會自然去做的行為,並學到新的知識技巧和解決事情的行為能力。

當寶寶開始有行為能力和肢體動作後,會自行發掘許多遊戲,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父母親可以放手讓寶寶去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寶寶開始用嘴巴去感覺任何東西、洗澡時反覆把小鴨玩具壓入水中、不斷嘗試把玩具丟了又撿,或者開始敲敲打打,這些看似頑皮的舉動,事實上都是孩子透過自己的小遊戲在反覆地練習、不停在探索呢!

在寶寶學習的時候,父母親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適當的去引導孩子,例如將玩具放在毛巾上示範拉拉毛巾即可取得玩具,再用口語和表情鼓勵孩子讓他跟著做;或者讓小朋友練習認識家人,問他:「媽媽在哪裡」、「姐姐在哪」等問題,接著發出聲音或以肢體動作引導,就能讓孩子學得快、笑得開心囉。


圖說:父母須探視孩子不愛上學的真正原因,只要透過適當的治療和鼓勵,即可有效減輕「恐學」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