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2月9日於台東開展
【記者周蘭君報導】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07年呼應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議題,推出『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2月9日(五)將於臺東史前館第一特展室開展,現場展出近200件包含黑膠唱片、CD與卡帶等稀有蒐藏品,其中包括日治時期、戰後出版之珍貴黑膠唱片與卡帶,更有近50首同樣曲目不同版本的歌曲播放。展期自2月9日起至2019年3月8日止,邀請民眾透過聆聽具有「共享記憶」與共通人性之歌,感知歷史時空的情感經驗。
此特展呼應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議題,希望讓民眾透過歌謠傾聽、感知與同理原住民的歷史經驗、時代難題、歷史傷痛,甚至是不分族群共享的歷史記憶。希望透過具有「共享記憶」與共通人性之歌,突破我群與他者的二分;從「知」(知道)到「感」(感知),透過情感經驗帶來關懷,讓公民的歷史認識,更有機會投入到對話關係中。
金曲歌手桑布伊(盧皆興)現場演唱陳實作品海洋
原住民現代歌謠不僅流傳於原住民社群內,甚至是不分族群的共享記憶與慰藉。其實,我們有不少耳熟能詳的歌曲,來自原住民;例如被填上國語歌詞、改編為愛國歌曲的〈臺灣好〉,以及阿美族歌手盧靜子以及漢人歌手美黛唱紅的〈馬蘭姑娘〉。許多人熟悉的〈合要好合要爽〉(醉彌勒),於1970年收錄於黃俊雄布袋戲《史艷文》專輯中;而這首歌更早出現於臺東,為原住民傳唱的日語歌〈愛愛上乾杯〉。1982年紅遍全台的〈可憐的落魄人〉,和〈楚留香〉並列最暢銷歌曲,和沈文程的〈心事誰人知〉皆反映了1970年代臺灣經濟危機,以及工業建設加速農村人口湧向工廠與都市打拼的時代之歌。另外,許多歌曲傳達共通人性,如思念、愛情與流浪等,具有跨越語言與族群隔閡的感染力;如陸森寶的〈美麗的稻穗〉。
阿美族黑膠歌手盧靜子女士盛裝出席,感謝史前館策劃歌謠特展喚起她年輕時的記憶,並即席演唱阿美情歌。
特展呼應原住民歷史正義議題部分,包含了威權時代的受難者高一生的創作歌曲與最後遺書;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量的原住民移工,從原鄉到林班、從林班到都市所產生的勞動者之歌;民歌運動時期胡德夫從唱西洋歌到自己的歌;1980年代原住民社會運動,海山煤礦災變後,32歲的胡德夫寫歌質問「為什麼?找不到留在家鄉的門」,悼念阿美族人在地底深處,為臺灣能源付出生命的一首紀實歌曲。
此特展展出近200件唱片(黑膠、CD、卡帶),其中黑膠唱片約80張,包括日治時期、戰後出版之珍貴黑膠唱片與卡帶,近50首、包含不同版本的歌曲播放。黑膠唱片來源主要為臺灣音樂收藏家暨此特展共同策展人徐睿楷(Eric Scheihagen),以及黑膠唱片收藏家徐登芳先生所提供。另外包含珍貴的影像資料,例如兩蔣檔案解密之反共復國宣傳短片〈臺灣好〉,以及原住民族社會運動史料與紀錄片等。策展團隊對於歷史與音樂資料的授權工作著力甚深,以期觀眾更能感知歷史時空的情感經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nmp.gov.tw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臉書http://www.facebook.com/NMPre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