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的「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於11月13日至1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展出。本次展覽以「行走、凝視、記錄」為主軸,集結自2017年起參與茶馬古道攝影活動的兩岸大學生作品,呈現這條橫貫大陸西南、歷史悠久的古老商道在現代所面臨的環境與文化變遷。

茶馬古道自唐代形成,以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三大主幹道聞名,其中滇藏線沿途穿越白族、納西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聚落,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與生活風貌。多年來協會徵集兩岸曾踏訪古道青年的攝影作品,以年輕世代的眼光記錄自然景觀、村落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的碰撞。今年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即是他們在行旅途中以鏡頭捕捉的珍貴片段。
展覽將於11月15日下午2點30分舉行開幕茶會,屆時多位參與「行腳茶馬古道」的青年將分享拍攝歷程與文化觀察。策展人、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指出:「每一個快門,都是無法再現的瞬間。」他表示,過去九年大家看見交通建設提升、科技發展與觀光蓬勃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很多畫面已無法再現,因此這些影像更具歷史意義」。

自2023年香格里拉高鐵通車以來,觀光人潮急速湧入,使原本寧靜悠遠的獨克宗古城變成熱鬧的不夜城。過去在四方街常見的藏族居民跳鍋莊,如今大多被來自八方的遊客取代。文化變遷的速度之快,令當地生活樣貌呈現截然不同的面向。本屆攝影展除呈現視覺作品,也期望成為觀眾思考文化保存、地方特色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重要場域。

今年展覽亦特別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茸肖巴(肖巴)參與展出。他為尼西鄉湯堆村的第八代黑陶技藝傳人,致力於傳統工藝創新推廣。尼西位於舊時茶馬古道必經之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黑陶工藝,是滇西北與藏區文化的重要象徵。尼西黑陶樸拙典雅、耐火性佳,烹煮食物能保留特有的泥土香氣,其工藝美學與生活文化同樣見證茶馬古道沿線的歷史脈絡。

蔡佳麟表示,協會之所以每年持續徵集兩岸大學生作品,是期望透過年輕一代的觀點,觀察科技與交通改善、商業活動發展對區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他強調:「影像不只是記錄,也是理解土地的方式。」
「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透過影像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見證茶馬古道的古老記憶與現代脈動,歡迎社會大眾踴躍前往參觀。
活動資訊
一、展覽日期:2025 年 11 月 13 日至 19 日
二、開幕茶會:11 月 15 日(六)14:30
三、展覽地點: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 231 號 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
四、主辦單位: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