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二十四:關公成為武財神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

話說三國時代,關公以忠義、勇猛和無私聞名於天下。他一生重情重義,對兄弟肝膽相照,對百姓仁慈友善。然而,關公的英勇與威名,並非僅限於沙場之上,還體現在他對財富的態度和守信精神中,這也成為他後來被奉為武財神的重要原因。

中國民間供奉財神有很久的歷史淵源,各路財神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域逐步形成,不同的地方、行業供奉的財神均不一定。中國主要供奉的財神主要有五位,東南西北中各一位,分別為中斌財神王亥(中),文財神比干(東)、范蠡(南),武財神關公(西)及趙公明(北)。供奉「武財神」關公者,在港澳、台灣及南洋地區較為普及,尤其不少業務涉及軍警、貿易、仲介等者,都敬拜武財神關公。關公被商界奉為財神,主要因其忠義誠信精神,是營商的主要信條。

關公為甚麼從「武聖」演變為「財神」?一般說來,與晉商崛起有很大關係。 在明朝時期朝廷實行「開中制」,利用國家所控制的食鹽等專賣權,招募商人運糧到邊疆,以換取「鹽引」,解決北方邊鎮糧餉供給問題。「開中制」推行後,山西商人組織馬幫收糧販鹽,成為勢力最大的區域性商人群體。因為關公是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晉商信奉關公,而晉商最終遍布全國,直到今天,財神關公由晉商發揚光大。

在民間傳說裡,關公非常的會理財跟記帳,不管是財務、帳目的記載還有控管軍隊的人數都非常的「有手段」,所以關公也被視為財神,據說關公當時身在曹營之時,曹操贈送了很多金銀財寶給關公想要拉攏他。沒想到關公為了證明自己不屑曹操的財物與自己的清白,竟然寫了一本簿子,清楚地記錄這些財物的來源、用途與支出,絲毫沒有馬虎,讓曹操啞口無言。據說這就是商人記「流水帳」的由來,也是會計學的始祖,除了記帳理財的能力,關公的忠義雙全,也是商人所看重的,重信重義是商人的主要信條,所以也被商人視為守護神、財神。

後世商人對關公尤為崇敬,認為他的忠誠與守信是商業交易中最寶貴的品質,於是便奉他為財神。在商業領域,他象徵正直、誠信與財運亨通。

此外,作為武神的關公因手握青龍偃月刀,既能驅邪除惡,又能保護財富,因此被尊為「武財神」。無論是戰場還是市集,關公的威嚴與正氣都能讓人心生敬畏,庇佑商業繁榮。

還有一些有趣的傳說,也來與大家分享。相傳關公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後,一次在戰亂中路過一座繁華的集市。當時百姓正為兵荒馬亂而惶恐不安,市場交易幾近停滯。關公見此情景,便主動提議為百姓護市。他以手持青龍偃月刀、坐下赤兔馬的威嚴形象,守護著市場的秩序。百姓見到關公鎮守集市,賊寇不敢來犯,漸漸恢復了交易,市場再度繁榮起來。

在這期間,有一位富商帶著大量金銀財寶,請求關公庇護,並許諾日後會報答恩情。然而,數日後,富商取回財物後卻未守諾言,偷偷離開。關公得知後並未責怪,反而說:「富商雖失信,但百姓平安無虞,這才是最重要的。」這一舉動讓百姓對他更加敬佩,認為他不僅勇武,且對金錢毫不貪婪,是誠信與公正的象徵。

另一個傳說則與關公斬顏良有關。當時,曹操感念關公的忠勇,便賜予他大量金銀財寶,卻被關公一一拒絕。他說:「我為報劉備兄長恩義,非為財物而戰。」關公的無私精神傳遍四方,人們開始將他視為掌管財富卻不貪財的守護神。

關公是忠義勇敢的象徵,被尊為「財神」。也傳說關公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正月初五為接財神,各商店春節休市,這一天開市。

在古時,會一大早就炮仗響過不停,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就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爺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關公成為武財神,是基於他的忠義精神、守信品格與勇武形象的結合,也是人們對公平與繁榮的共同祈盼所致。他不僅守護著財富,還守護著道德與誠信,這讓他成為百姓心中無可取代的財神之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