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睡得好、記憶好!研究證實高齡者睡眠品質與大腦認知功能密切相關

長庚健康老化研究團隊,杜振豐副主任(左3)、李淑花主任(左4)、方基存教授(左5)、劉耕豪醫師(右6)。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長庚健康老化研究團隊,杜振豐副主任(左3)、李淑花主任(左4)、方基存教授(左5)、劉耕豪醫師(右6)。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72歲的陳女士近一年來飽受失眠困擾,入睡困難、夜醒頻繁,清晨三四點即醒來後再難入睡,導致白天疲憊不堪、精神不濟,近半年甚至出現記憶力減退與重複問話等情形。經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診斷,確認為「睡眠障礙合併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醫療團隊採用非藥物介入,建議陳女士調整生活作息,包括固定作息時間、白天多活動、多曬太陽及散步等。三個月後,她的睡眠與記憶狀況明顯改善,半年後追蹤簡易智力狀態檢查(MMSE)分數從25分進步至27分,顯示良好睡眠有助延緩認知退化。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及老年精神科主任李淑花表示,睡眠與記憶功能密切相關,尤其對高齡者而言,維持良好睡眠品質不僅提升生活品質,還可能延緩失智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進程。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於2018年突破14.5%,進入「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底將達20.7%,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在此背景下,如何延緩高齡者的功能退化與失智,成為社會迫切課題。

為此,王長庚公益信託自2019年啟動「健康老化研究計畫」,由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方基存教授主持,聯合長庚醫院、長庚大學及台塑醫學事業發展中心,針對失能、失智與睡眠障礙進行系統性研究,期望建立在地化的健康改善策略。

腦淋巴系統作用機制圖。圖/林口長庚醫院影像診療部杜振豐醫師提供

腦淋巴系統作用機制圖。圖/林口長庚醫院影像診療部杜振豐醫師提供

方基存教授指出,慢性失眠在高齡者族群中極為普遍,影響比例高達40%至70%,且與神經認知障礙、憂鬱症、自殺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密切相關。研究團隊納入72位66歲至88歲高齡者,透過磁振造影(MRI)、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與創新腦部影像技術——血管周圍空間擴散張量影像(DTI-ALPS),量化腦部淋巴系統的清除代謝功能。

研究發現,睡眠品質越差者,其腦部清除系統(即「腦淋巴系統」)功能指數越低,代表代謝廢物難以有效排除,記憶表現亦較差。反觀睡得好者,其大腦結構與功能的連結順暢,展現更佳的神經網絡協作能力。

影像診療部副主任杜振豐補充,大腦在深度睡眠期間啟動清除機制,將神經代謝產物如β類澱粉蛋白清除,若睡眠受阻,腦內廢物積累將加速神經退化進程,是失智的潛在誘因。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0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為高齡認知健康的預防策略提供嶄新方向,亦可作為未來公共衛生政策與醫療介入的重要參考。

台灣睡眠醫學會醫師劉耕豪指出,提升腦淋巴功能的首要之道,即是養成規律健康的睡眠習慣,包括維持固定作息時間、避免睡前攝取咖啡因、減少3C產品使用,以及營造良好睡眠環境等。

此外,研究也指出,適度補充Omega-3脂肪酸、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同樣有助促進腦部代謝與功能修復,從日常生活著手,有望為高齡者記憶力與認知力保健開啟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