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陸金融業掀降薪潮 78%銀行高管減薪、基金經理「績效綁薪」

中國銀行高管降薪,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已逐步展開。圖/取自深氫財經微博
中國銀行高管降薪,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已逐步展開。圖/取自深氫財經微博

大陸金融業正進入薪酬改革正朝領導層下手。根據《財經》雜誌近日報導,2024年A股上市銀行中,近八成銀行高管薪酬出現下滑,最高降幅更達82.4%;同時,中國證監會也在本月推動公募基金薪酬制度改革,明確要求基金經理薪酬與基金業績深度綁定,以矯正「虧損產品高薪酬」的不合理現象。

《財經》雜誌援引數據指出,2024年度在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共有33家銀行高層(含董事會、監事會與高級管理層)薪酬總額同比下降,占比高達78.5%。其中部分銀行降幅驚人,最高降幅高達82.4%。受薪酬結構調整影響,部分銀行出現了「高管降薪、員工漲薪」的新趨勢,體現出資源向基層傾斜的導向。

報導指出,這一變化反映出銀行業面臨的多重挑戰。隨著息差持續收窄、同業競爭激烈、金融科技重塑傳統業務模式,多家銀行在財報中強調需「降本增效」、「推動經營質效提升」,因此高管降薪也被視為自我調整與改革的信號。

中國銀行高管降薪並非始於近年,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已逐步展開。2015年,中國官方針對中央企業負責人啟動薪酬制度改革,被稱為「限薪令」。該改革規定,央企高管薪酬與績效嚴格掛鉤,並設置薪酬上限。

據《財新網》報導,限薪令實施後,高管平均薪酬由原本的人民幣110萬元降至約60萬元。雖近年部分薪資回升,但整體仍受到政策限制,目前多數國有大行高管薪酬仍控制在1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420萬元)以下。相比之下,中小銀行管理層薪酬則相對寬鬆,仍維持較高水平。

與銀行降薪並行的是基金行業薪酬改革。2025年5月7日,大陸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強化基金經理薪酬與業績表現的關聯度,推動「風險共擔、激勵相容」機制。

新規要求包括:基金經理需「跟投」自身管理的產品,並設置鎖定期;產品業績指標考核權重不得低於80%;若產品近三年年均業績低於業績基準10個百分點以上,績效薪酬應大幅削減;若業績顯著優於基準,則可適當調升薪酬。

據《證券時報》報導,2022至2023年間,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虧損近2兆元,卻仍收取逾2700億元管理費,部分明星基金經理即使管理的產品大幅虧損,仍能年領千萬薪酬,引發市場對「利益不對等」的廣泛質疑。新規意在糾偏此類現象,促進市場公平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