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名醫會客室/月經不規則怎麼辦?

28歲的林小姐近半年來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則,有時間隔45天,有時僅20天,經血量也時多時少,經期也變得忽長忽短。她原本月經週期穩定,每28天來一次,經期約5天,經量適中。最近她也注意到臉上痘痘變多,體重增加了3公斤,且基礎體溫無明顯雙相變化。因擔心影響將來生育能力,她決定到婦產科門診進一步評估。

月經不規則的可能原因

月經週期的正常範圍為21到35天,出血時間介於2至7天,總經血量約20到80毫升。超出此範圍的情形,皆被歸類為異常子宮出血。月經不規則是一個症狀,而非疾病,其背後可能牽涉許多生理或病理的因素。

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提出的PALM-COEIN分類系統,月經不規則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結構性病因(PALM):

●P(Polyp)子宮內膜瘜肉:常見於育齡女性,可能導致點狀出血或經期延長。

●A(Adenomyosis)子宮腺肌症:內膜組織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經痛與經量增加。

 ●L(Leiomyoma)子宮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容易導致月經過多與不規則。

●M(Malignancy and hyperplasia)惡性腫瘤與子宮內膜增生:中年與更年期婦女特別需要注意。

非結構性病因(COEIN):

●C(Coagulopathy)凝血異常:如第八因子缺乏症、血小板功能障礙等。

●O(Ovulatory dysfunction)排卵功能障礙:最常見於青春期、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PCOS)、高泌乳素血症等。

●E(Endometrial)子宮內膜原發性異常:如感染或內膜反應異常。

●I(Iatrogenic)醫源性:如避孕藥、賀爾蒙治療、抗凝血劑等藥物影響。

●N(Not yet classified)未分類原因:如某些基因性異常或新興疾病。

林小姐的臨床表現,包括月經週期不定、痘痘、體重增加與無明顯排卵現象,典型地符合排卵功能障礙型月經不規則,最常見的病因之一便是PCOS。

常見伴隨症狀與診斷評估

在排卵障礙型月經不規則中,可能出現以下伴隨症狀:

●月經稀少或經期延遲。

●痤瘡與多毛(雄性素過多現象)。

●體重上升與胰島素阻抗。

●無排卵性不孕。

●基礎體溫呈現單相模式。

診斷工具包括:

1. 詳細病史與理學檢查:了解初經年齡、週期規律性、經血量、服藥史、體重變化等。

2. 荷爾蒙抽血檢查:

● FSH、LH、E2:判斷卵巢功能是否異常。

● TSH、Prolactin:排除甲狀腺與高泌乳素血症。

● Total & free testosterone:評估是否為高雄性素狀態。

3. 骨盆超音波:

● 評估子宮與卵巢結構,觀察是否有多囊卵巢影像(≥12個卵泡或卵巢體積增大)。

4. 子宮內膜取樣(若有異常出血):

●排除子宮內膜增生或惡性轉變,尤其是長期無排卵者。

治療方式:個人化與目標導向

治療月經不規則的重點,在於找出病因並依據病人的生育計畫給予對應治療。原則如下:

無生育需求者:

●荷爾蒙治療:口服避孕藥能有效調整週期,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也能改善痘痘與多毛。

●黃體素周期治療:適合不能使用雌激素者,例如單用口服黃體素10-14天/月。

有生育計畫者:

● 生活型態調整:體重減輕5-10%即可顯著改善排卵,特別是PCOS病人為第一線治療方法。

●  排卵誘導藥物:

●首選為Letrozole(芳香酶抑制劑),效果較Clomiphene佳且多胎機率較低。

●若口服藥無效,可進一步使用針劑式的hMG或FSH。

●若無反應者可考慮:腹腔鏡卵巢鑿孔術(Ovarian Drilling)或輔助生殖技術(如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

月經不規則是否會導致不孕?

會的。根據2023年《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的一項系統性回顧顯示,排卵障礙佔女性不孕症的25-30%。PCOS導致長期無排卵與黃體素不足,不僅影響受孕,也會增加子宮內膜增生甚至癌變的風險。

此外,若因高泌乳素血症或甲狀腺異常引起月經失調,也會影響正常的性荷爾蒙分泌與排卵機轉,需盡早治療。

如何預防月經不規則?

儘管部分原因無法完全預防,但以下做法可降低月經失調的機率:

●保持健康體重,BMI控制在18-24之間。

●規律運動與飲食,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避免長期熬夜與過度壓力,維持內分泌穩定。

●避免濫用荷爾蒙或減重藥物。

●定期婦科檢查,早期發現內膜異常或卵巢問題。

結語

月經不規則雖然常見,但可能是身體警訊。從青春期到更年期,每個階段的女性都可能面臨不同的月經問題。若伴隨痘痘、多毛、體重上升或不孕問題,更應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

及早找出原因,搭配適當的治療與生活方式調整,不僅能改善週期,也有助維護長期的生殖與內分泌健康。健康的月經,反映的是健康的女性身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