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大學從沒這麼快樂過!創新課程激發學生動力


 【記者 劉丹/報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教育部推動「基礎語文及多元文化能力培育計畫」,跳脫傳統大一必修國文課的教學模式,由教師團隊共同編撰教材及創新教案,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與書寫,並透過文學作家經驗,交換學生的生命故事,引導學生尋找個人亮點,及正向表述自我的能力。參與計畫課程的靜宜大學徐藝庭同學表示,與許多跨領域的學習夥伴互相交流、討論,乃至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非常珍貴的學習經驗,「大學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它讓我每天都充滿了渴望學習的動力!」


 教育部自104年度起推動「基礎語文及多元文化能力培育計畫」,其中「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子計畫」,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精神,跳脫傳統大一必修國文課的教學模式,由教師團隊共同編撰教材及創新教案,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與書寫,養成閱讀理解與統整省思的能力。明道大學兵界勇老師表示:「這樣的學習,是在其他課堂中不會見到的風景」,學生在這樣的課程中找回了學習的熱情,也讓教室的疆界擴大,不再只是侷限在課本,而是可以真實面對自我的生命故事,為自己的生命歷程立下座標,思索意義,並與他人產生連結、共鳴。


 
由左至右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申惠豐老師、靜宜大學寰宇管理學程徐藝庭同學、台北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蔡芳均同學。


 在參與計畫的敘事力課程後,將專業知能運用在高齡長者衛教的臺北醫學大學蔡芳均同學表示,課程的訓練提升了思考邏輯和表達能力,長輩對於他們在口腔專業上的敘事表現都有相當高度肯定,長者自我健康行為也因而提升,「這給我們很大的鼓舞,讓我們擁有更多能量去面對後續的挑戰!」


  教育部陳良基次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未來人才,面對未來世界,人才需具備好奇心、綜整能力、表達及說故事的能力、想像創造力等關鍵能力,期望未來更能夠形成典範模組,將創新的教育思維與成功的實踐經驗,擴散、移轉到整個高教現場,帶動未來人才培育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