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常有黑熊出沒,過去常聽見黑熊叫聲,聲音與狗的叫聲相似,在黎族語言裡「狗」發音為「壩」,故當地黎人稱此嶺為「壩汪嶺」,意思是「狗叫的山嶺」,後來慢慢習慣就寫成「壩王嶺」。1997年「壩王嶺」改為「霸王嶺」,下轄12個管理站29個管護點(含管理網站)。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資訊中心副主任韓文濤表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被人們稱之為「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區內分布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416種,一級保護動物10種,包括海南長臂猿、海南坡鹿、園鼻巨蜥、大靈貓、小靈貓、穿山甲、雲豹、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鷓鴣、黃嘴白鷺等。
世界上瀕危程度最高的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僅分布於霸王嶺,被列為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根據2024年12月的最新監測資料,海南長臂猿共有7個家庭群,數量達到42隻,較2019年的4個家庭群、30隻有顯著增長,是海南島真正的「原住民」,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種。
海南長臂猿每兩到三年才繁殖一代,種群增長速度較慢,且遺傳多樣性較低,增加了滅絕風險,因長臂猿多於樹間跳動,科研人員無法近身接觸,只能通過視頻監測和研究,深入了解海南長臂猿的行為、生態需求和繁殖習性,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提供依據,從遺留糞便與皮毛來取得DNA,作為研究個體的依據。
霸王嶺分局資訊中心副主任韓文濤說明保護區現況。圖/記者張蔭泉攝
長臂猿生性聰明,與人類互動方式非常特別,在科研人員接近時,於樹上大小便,當作打招呼,或與科研人員玩捉迷藏,於樹梢間監視科研人員。因此,截至目前仍只能從事環境監控,並無介入性行為。儘管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有所回升,但由於其極度瀕危的狀態,仍需持續加強保護力度,確保其長期生存。
情道為保護區內生態步道入口。圖/記者張蔭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