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以弱勝強 一群烏鴉戰勝雕鴞 上百隻俯衝猛禽被迫落水

被送往救助中心的雕鴞,身體呈現虛弱的樣子。圖/取自《新京報》
被送往救助中心的雕鴞,身體呈現虛弱的樣子。圖/取自《新京報》

一群烏鴉戰勝雕鴞(大型貓頭鷹),將一隻威猛的大鳥逼入水中,還身負重傷,這不是童話,而是真正的戰績。

據《新京報》報導,4月1日,北京十三陵德陵橋的暮色中,一隻翼展近1.5公成的雕鴞康復後騰空而起,消失在蒼茫山影間。這隻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曾是落魄的輸家。時間倒回至3月8日清晨,上百隻烏鴉像戰鬥機編隊一樣輪番俯衝,把那大鳥逼得只能扎進水裡。這隻被圍攻的雕鴞最終在人類的掃把和手套的幫助下脫險。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鄭智珊指出,「鴉科鳥類會通過『暴民行為』(Mobbing Behavior)驅逐威脅。」雕鴞作為夜行猛禽,白天反應遲鈍,烏鴉則利用群體智慧發動攻擊。研究顯示,單隻烏鴉遭遇猛禽存活率不足20%,但群體驅逐成功率高達92%。這場看似「以弱欺強」的對抗,實則是小體型鳥類捍衛後代的進化策略。  

一隻翼展近1.5公成的雕鴞康復後騰空飛起。圖/取自《新京報》

一隻翼展近1.5公成的雕鴞康復後騰空飛起。圖/取自《新京報》

被送往救助中心的雕鴞,經歷了堪比重症監護的康復歷程。猛禽救助遠非簡單療傷。數據顯示,北京每年約26%受傷猛禽因撞擊玻璃幕牆送醫,另有14%誤食滅鼠毒餌。這隻雕鴞的幸運在於,從民眾科學施救到專業機構介入,每個環節都精準踩中「黃金法則」——用掃把替代徒手、墊子隔絕失溫、1小時內完成轉運。  

烏鴉之所以敢攻擊體型遠大於自己的雕鴞是因為成功機率極高。例如,北美烏鴉常集體驅趕大雕鴞(Great Horned Owl),甚至通過反覆俯衝迫使其飛行中失去平衡。烏鴉的攻擊行為是進化中形成的適應性策略,結合了群體協作、時機把握和認知優勢,以彌補體型劣勢。這種行為本質上是風險可控的主動防禦,而非盲目挑釁,展現了動物在複雜生態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