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毛利 報導
專訪: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隊員– 蘇淑英老師
美籍志工:Alexander、Alan、Aria
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隊員蘇淑英老師(右),與高雄市瑞祥國小校長林玲吟合影(左)。(圖/ iStudy毛利拍攝)
海外華裔青年英語服務營於7月4日上午於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教育訓練始業式,並於7月11日(今)正式前往偏鄉學校進行兩週英語教學。為提升國內教學資源缺乏地區國中小弱勢學生英語能力,僑務委員會自95年開辦本計畫,今年已邁入第11年,每年都吸引許多海外華裔志工於暑假期間返臺,至偏鄉地區國中小進行英語營隊服務工作。
主辦單位僑委會自第一年起,便與教育部國教署合作,僑委會負責號召志工,國教署則篩選合適的學校,提供活動補助款。今年第11年,僑委會不但請國教署補助了50所校、客家委員會補助10校,今年起原住民族委員會亦補助4所原住民學校,再加上登真文化教育協會的加入,使得今年參與的學校共有65校,參與的志工人數達450名,至少3200多名弱勢學生受益,參與學校及人數均是歷年之最,可謂盛況空前。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這些具高度志願服務熱忱的海外華裔青年志工來自於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州、紐西蘭等國家,均具備專業的英語溝通能力。教育部國教署與僑務委員會自7月4日至7月8日於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安排為期一週的英語教學訓練,並委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籌組「課程與規劃推動小組」聘請講師,指導海外華裔青年志工有關臺灣偏遠地區之英語教學現況、臺灣英語教學經驗談、營隊經驗分享、英語課程實務設計、教學活動設計、創意延伸活動教學及班級經營與管理等課程。
今天iStudy採訪到本屆營隊的培訓講師、目前為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隊員 – 蘇淑英老師(下面簡稱蘇),由她分享偏鄉英語教育的經驗談,以及海外華裔青年英語營教學經歷。
iStudy:可否請您分享一下,台灣地區偏鄉學校的英語學習情況?
蘇:我們先從學生人數說起,臺灣偏鄉學校的學生數量很少,甚至會遇到一班只有兩三位學生的情況。當老師只面對兩三名學生時,學生也會產生「每天只遇到同一位老師」的倦怠感。以國小舉例來說,六個年級加起來可能只有十幾名同學,卻要混齡上英語課程時,就會有部分學生程度銜接不上的狀況。
另外,市區的學生放學後,通常還有才藝課程或社團活動,但偏鄉學子下課回家後,便沒有任何學習進度,因此他們幾乎缺乏學習動機與企圖心。
iStudy:校內的學習資源足夠嗎?
蘇:就一般民眾的印象,偏鄉學校應該欠缺完善、先進的硬體教學設備。但我們團隊卻發現,市區學校雖然不缺硬體設備,但共享的人數非常大;而我們走訪金門、連江等偏鄉學校,硬體設備的共享人數少,反而讓每一班級都有電腦與單槍投影機。所以,就硬體教學設備來說,偏鄉真的比市區學校好多了!
iStudy:有了硬體設備,那學習環境與氛圍呢?
蘇:偏鄉學子的家庭環境,多半是隔代教養、外籍配偶與單親家庭,家境環境普遍來說並不富裕,因此志工設計的英語教材,最好能符合他們的生活型態。舉例來說,有一次我教他們認識「漢堡」的英文拼音,但學生馬上回應:「妳教我們漢堡幹嘛,我們又吃不到!」
iStudy:所謂偏鄉教育,「偏鄉」的定義是什麼?多遙遠才能稱為「偏鄉」?
蘇:根據教育部的定義,countryside可以解釋為地理位置較偏遠、交通不便抵達的地方。學習資源較難獲取、公共交通極為不便、路程較遠的郊區學校,都是我們團隊服務的範圍,並不只侷限於山林的國中小,或原住民的學校。
iStudy:如何設計合適於偏鄉學校的英文課程?
蘇:剛剛我們提到,偏鄉學校英語學習雖然會依照程度分低、中、高三級,但多半是混齡上課,所以我們培育志工時,會請他們重視「差異性」。舉例還來說,小組活動時,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擔任組長、管理的角色;跟不太上進度、生性太內向的學生,就擔任傳達、複誦與執行命令的角色。
此外,我們也會要求志工,務必做學習前後的程度測驗,追蹤學生的學習變化,定期調整學生的班級、組別。 有些老師教孩子們英文字母,就是按部就班逐字背誦;但倘若要提升學習興趣,最好能以操作型的活動搭配實體物件、圖片,引導學生認識,也能清楚掌握學生是否已聽懂。
iStudy:針對這週「海外華裔青年英語服務營」,有提供這些海外高中、大學生哪些課程訓練?
蘇:今年的營隊志工共有450名,教學小隊6至8個人為一組,各組分派到一間學校擔任英語志工。營隊的講師群包含3名外籍師資、2名臺灣籍師資。講師們會引導志工,以歌唱、舞蹈等方式設計教材,並要求志工完成自己發想的課程架構,並在結業當日教學演練。
此外,教學觀念一直是我強調的。我們會提醒志工,讓學生聽、說、思考的機會多,老師則要說的少。此外,偏鄉孩子出國機會微乎其微,這些海外志工,最好盡可能提供國外文化題材,給予學生文化刺激,讓他們產生學習企圖、夢想,甚至能把所學運用在生活中。就曾經有學生跟我們反應,他希望把英語練好,以後飛到國外找這些志工們。
另外,iStudy也針對幾項問題,分別採訪來自美國的志工 – Alexander、Alan 和Aria,由他們三人分享一週海外華裔青年英語營的培訓經歷。
iStudy:你們是從哪個國家來的呢?
Alexander:我來自美國加州。看我的樣子就知道我不是華裔,我的父母親都是歐洲血統。
Alan:我是美國出生、成長的台灣華裔,但每年都會跟父母親回台灣。
Aria:我父親是外交官,我在美國出生,但國小和國中在台灣求學過。
iStudy:你們是如何得知海外華裔青年英語營的消息?
Alexander:我在Clovis West HighSchool學習中文四年了,高中的中文老師告訴我今年英語營的消息。學中文這麼久,我第一次獲得這難得的機會,來到華語國家。
Alan:我的媽媽和學校校長同時告訴我這個消息。我經常跟父母回台灣,但生活範圍僅侷限在台北市。接下來兩週能進入山裡的學校教英語,令我非常期待!
Aria:我的堂哥、堂姊多年前也參加過這項活動,所以他們積極推薦我來參與。住在美國時,我也曾與媽媽在教會舉辦的夏令營中擔任輔導員。
iStudy:這週海外華裔青年英語營的培訓,有沒有讓你們覺得收穫最大的地方?
Alexander:我學到如何管理班級的方法。
Alan:我學到如何用獎勵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誠。
Aria:和組員相處,熟悉每個人的性格,分配不同的職務,讓教學過程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