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運動最早起源於20世紀初的英國,是一種按照特定方法進行的國際性青少年社會性運動。在台灣又稱作童子軍。童軍運動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進而希望這些青少年可以回饋社會。
根據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童軍活動是一種生活教育,強調以實際的戶外活動作為非正式的教育訓練方式,內容包括露營、森林知識、水上活動、徒步旅行、野外旅行和運動等。台灣很多國高中,甚至國小都設有童軍社及童軍夏令營,透過帶領學童體驗戶外露營的野外求生,讓孩子學會獨立、彼此照顧,相當具有意義性。
孩子在參加完童軍社後,也培養了童軍精神,也就是服務精神,許多曾參與童軍社的孩子都對童軍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表示對於高亢的童軍歌曲感到十分懷念!每年的國際童軍聯誼交流暨社區服務計畫,各個國籍的童軍孩童在服務中互相觀摩與學習,除了促進國際童軍孩子的交流外,也拓展了孩子門的視野,體驗了世界一家的理念。
新北市國光國的施同學以加入童子軍為傲:「能服務別人、參加各項活動都很愉快,在服務中會交到很多朋友,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協助,都會想主動上前幫忙。」
其實談及童軍制服,最早就是為了消彌國家及社會地位之間的差異性,達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的狀態,常見的裝備有領巾、軍帽和服裝。而童軍制服徽章主要以百合花和三葉草圖案為主, 童軍布章也是榮譽的象徵。
童軍的發展歷史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遍佈世界各國。在強調多元教育的台灣,童軍社團及活動十分值得推廣給更多的父母及孩子,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給予比書本更有趣、更具體的學習體驗,絕對會擁有更多彩的成長過程。童軍活動的服務精神,能從小教育孩子知足並回饋社會,確實十分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