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電話十分鐘=一碗牛肉麵?「轉盤式電話」其實高不可攀!

早期轉盤式電話。與現行的按鍵式電話使用方式相差極大,背後其實有不少專業因素。圖/中華電信數位博物館

【文/鍾宜龍】很多人可能都在電影裡面看過轉盤式電話,撥一通電話要轉好幾個圈, 而且一旦轉錯就要重來,撥個電話超級麻煩。

不過雖然這樣的電話在電視裡很常見,在懷舊復古的戲劇裡面基本上是一定存在,可是,這種電話同時也代表著電信產業剛開始的發展,又意味著當時大眾難以負擔的電話費。我們或許很難想像,現在大眾幾乎不用家庭的電話,但是在民國56年的時候,裝一台自動電話機,可是要一般人14個月的薪水。若以當時的裝機費來算的話,平均月薪就是千元上下。

一部電話機竟然要14個月的薪水?這也太誇張了吧!也因此在當時只有有錢人家或者是公司行號才會裝設電話機——多數的目的絕對不是閒聊,而是每分每秒要抓緊時間談論你的工作,如果你像花媽一樣,拿起電話就跟水島太太聊個天荒地老,那恐怕是會聊到家破人亡的。

而這種轉盤式電話逐漸的被淘汰後,改用鍵盤式電話,也有趣味的眉角可以注意。鍵盤式電話的按鍵聲音,事實上免去了轉接的麻煩。沒錯,在轉盤式電話的時代,你播出的每一通電話都是要經過專人轉接的。

鍵盤電話運用了雙音多頻形式(Dual Tone Multi Frequency, DTMF)的技術,讓不同數字會發出不同聲音,轉為不同訊號,傳遞至電信局機房交換,藉此省去了人工轉接的麻煩。 轉盤電話的使用方式,也讓現在通話的動作被稱為「打電話」、「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