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蔡哲明》以巴衝突「不對稱戰爭」啟示錄

【愛傳媒「明」理專欄】以色列遭巴勒斯坦伊斯蘭哈瑪斯集團突襲後公開宣戰引發國際關注,美國率先呼籲對這起事件予以譴責,由於此為兩國數十年來最為嚴峻軍事武裝衝突,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因應,卻難抑止戰火燎原生靈塗炭;當以色列對哈瑪斯在「不對稱戰爭」的優勢中依舊慘遭甕中捉鱉,哈瑪斯身為小國組織面臨生存威脅,因而規劃一系列軍事攻擊的「擊殺鏈」先發制人,已凸顯出以色列國防政策在「不對稱戰爭」中全面失靈。

以色列國防軍由陸軍、海軍和空軍組成,涵蓋其他準軍事部門負責不同層面的國家安全(例如邊界秩序和內部安全),一般軍人通常高中畢業正式服役,編制一套完整動員制度規範,包含國防人力約1/3為常備軍,1/3為後備部隊,後備軍人每年須接受30至60天訓練,為了應對戰爭加速人力運轉,軍隊可在18小時內領取武器並完成集結,24小時內機動進入戰鬥位置、36小時內立即投入戰爭;但以色列卻在此次軍情掌握上過於依賴傳統跡象,反讓哈瑪斯突襲作戰成為「不對稱戰爭」的軍事破口,可從以下三點來做分析。

前線動員「緩不濟急」

以色列全國約有17萬人部隊以及40萬人作為後備軍援,哈瑪斯組織不過1萬餘人,但在超過5000枚火箭彈以及陸海空的分批進攻,導致一般平民擔心遭到擄殺而躲防空室或就地武裝以求自保,主要原因在於以色列軍隊前線動員「姍姍來遲」;哈馬斯組織發動閃電式突襲「以快打慢」,成為「不對稱戰爭」中以小搏大的最佳寫照。

以色列在中東地區享有「最強軍隊」名號,卻被哈馬斯發動這場「阿克薩洪水」軍事行動全然幻滅,第一時間成功突襲了各座以色列軍隊的營地及哨所,加薩走廊軍事行動的指揮官尼姆羅德·阿洛尼遭到俘虜,導致整個前線軍隊「群龍無首」;哈馬斯組織採用「擒賊擒王」戰術,加上以色列前線素質「參差不齊」因而自亂陣腳無法迅速動員。

軍情掌握的「科技迷思」

以色列遭哈瑪斯突襲造成死傷慘重,顯示軍事情報預警失靈,哈瑪斯此次攻擊隱匿傳統大型軍事活動的集結跡象,導致戰事初期以色列政府無法有效掌握局勢,忽略「以人為本」的情報系統才是關鍵;加上以色列「鐵穹防禦攔截系統失效」以及「邊界電子圍牆失靈」,忽略人事情報過度仰賴科技情蒐及防禦,成為「不對稱戰爭」中被哈瑪斯後發先至的主要原因。

以色列缺乏事前掌握對手軍事武器整體戰力,哈瑪斯採用分批逐次的攻擊戰術,利用火箭彈、悍馬車、輕型快艇、動力滑翔翼等裝備攻城掠地,卻躲過了以色列的空中無人機、地面感應器、監視照相機等軍事訊號情報系統,顯然國家情報機關早已「軍心渙散」;光看哈瑪斯這批龐大火箭彈從購買、運送到佈置發射竟能「瞞天過海」,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武器運送既無「見微知著」甚至可能「視而不見」。

巷戰模式的「進退維谷」

「不對稱戰爭」(Asymmetric Warfare)源自美國五角大廈在2001年出版的《四年期國防檢討》中定義為「透過劣勢方的戰術或作戰能力,集中攻擊敵方弱點,達到不成比例的戰果以打擊強勢方意志,並達成弱勢方的戰略目標。」哈瑪斯透過「不對稱戰爭」偷襲以色列戰術奏效;迫使以色列軍隊在巷戰模式中「進退維谷」。

哈瑪斯在以色列的攻擊行動中,戰場上出現相對罕見的鏡頭,成員利用騎摩托車展開突襲,包含先前音樂節大屠殺也是運用這類交通工具,因此擅長挨家挨戶「巷戰模式」;朝日前開羅支局長大平一郎:「加薩是世界少數,高人口密度地區,街道非常狹窄,很多只有一兩公尺,很難避免一般市民捲入戰火。」這也成為哈瑪斯敢在「不對稱戰爭」中做為「以弱勝強」的軍事底氣。

  從以巴衝突案例來看確實展現「不對稱戰爭」的軍事謀略,以色列在數量與技術大幅輾壓哈瑪斯的優勢下卻產生了軍事破口,包含前線動員「緩不濟急」、軍情掌握的「科技迷思」以及巷戰模式的「進退維谷」,如今美國透過航空母艦阻絕黎巴嫩等外在勢力干預,伊朗公開聲援巴勒斯坦並且提供實質金援,以色列未來是否可以掌控戰局仍未定之天,但可證實的是淪為「不對稱戰爭」的負面教材。

臺灣國防戰略必須在以巴衝突的「不對稱戰爭」中反思,一旦兩岸發生衝突能否強化防衛固守,從國防人力的「質量合流」上除了追求人數也要著重素質;在情勢動態的「專業判讀」上跳脫陳述並且實質因應;以防衛固守的「戰術運用」除了口號還需動員規劃。臺灣身為海島國家在防衛策略上須以陸戰以外的海、空軍作為主要戰力,國防政策目前除了專注戰艦與戰機為主的建軍重點,我們在「不對稱戰爭」是否已經備妥足夠的無人機、反艦飛彈、反裝甲飛彈等武器裝備呢?當世界上三大危險區域,東歐、中東和東亞已有兩處淪陷,兩岸穩定又在東亞區域和平扮演關鍵角色,臺灣唯有強化「軍事實力」以及持續「交流溝通」,才能確保在煙硝風聲中保家衛國。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

照片取自以色列國防部官網

●投稿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