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TSO 赴日演出 信心出航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NTSO(國立台灣交響樂團)12日晚間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以流暢激昂氣勢,展現俄羅斯音樂精髓,成功告訴國人,他們準備好了。
    取名「聽見台灣」的行前音樂會,由45歲的拉脫維亞指揮家艾納斯•魯賓基斯(Ainārs Rubiķis,1978-)擔任指揮,蛻變有成的29歲小提琴家曾宇謙,共同以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作為禮獻,搭配
葛令卡歌劇《盧斯蘭與魯蜜拉》序曲 以及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恢宏澎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由NTSO 80位樂手組成的訪日團,即將於本(10)月16日在東京歌劇城音樂廳、19日在大阪交響音樂廳,作兩場演出,倍受期待。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在NTSO團長劉玄詠陪同下,全程觀察演出,散場時露出滿意笑容,祝福全團出國順利,演出成功,以音樂宣慰旅日僑胞,分享日本樂迷,增進台日邦誼。
    NTSO「聽見台灣」音樂會,係結合多方資源,包括官方文化部的資助、台南市政府的動員,民間牛耳藝術公司的操作,尤其以「青少年計畫」支持該項演出,讓更多的年輕人踏入音樂廳,走入古典音樂的美境,讓優美的藝術得以傳承與普及。
    以昨晚台北國家音樂廳的盛況,票房超過9成,遠遠超過前兩天的倫敦交響樂團的入座率,台上樂手,看到幾乎滿座的觀眾席,各個喜形於色,信心信增,說明了音樂團體資源整合以及行銷推廣的重要性。
    首次與NTSO合作、來台指揮的艾納斯•魯賓基斯,出生拉脫維亞,在2010 年古斯塔夫·馬勒指揮比賽的獲勝,斬露頭角,隔年(2011年)又獲得「第二屆雀巢和薩爾茨堡音樂節」青年指揮獎,隨後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指揮了古斯塔夫·馬勒青年交響樂團。  從2018年以來,艾納斯•魯賓基斯擔任柏林喜歌劇院音樂總監,在多樣化歌劇劇目中接受錘煉,熱愛藝術、分享音樂的初心,始終如一,倍受好評。
    中等身材,艾納斯•魯賓基斯昨晚穿著黑西裝,結上黑色領結,略顯味,但他的音樂敏感度強,肢體動作俐落,帶得動NTSO的樂手,呈現絕佳默契,展現十足氣勢。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本是曾宇謙8年前贏得「第15屆柴可夫斯基大賽」銀牌之作(當年首獎缺席),重新拉奏熟悉、深刻的曲子,對曾宇謙來說,熟門熟路,但歲月悠悠,這8年間發生許多太多事情,疫情的干擾、國際天災人禍,甚至他個人在音樂領域的考驗與沈浮,都讓即將邁進「30而立」之齡的曾宇謙點滴在心頭。
    拍過電影《皮客青春》的曾宇謙,13歲就進入寇蒂斯音樂學院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礎,21歲在柴科夫斯基大賽獲獎後,受到歐美許多邀約演出,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磨練與挑戰,目前也是國內新銳小提琴家中,唯一是牛耳藝術公司代理,同時背後站了許多企業家的長期友好支助,從三商行、力晶集團、奇美基金會,算是非常幸運。這趟他赴日演出,使用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私人收藏家慷慨借出的「前朱爾斯-馬塞內」小提琴(ex Jules Massenet),是由義大利製琴師尼科洛-加利亞諾(Nicolo Gagliano)於1735年製作的。
    288歲的義大利經典好琴,夾在肩頭,曾宇謙如虎添翼,在詮釋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時,他眉頭深鎖、幾乎都是閉著眼睛拉奏,弓弦交會,圓滑流暢的音符,傾洩而出,把柴可夫斯基創作於1878年,38歲的作曲家莫名其妙地答應了婚姻,立即毀婚又逃婚,那種理智、情感上的糾結,還有保守的社會風氣,對同性結婚的不解,都成為作曲家的心身靈壓力,都濃縮在柴可夫斯基生前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中。悲傷、懊腦、悔恨、疏離,椎心泣血。曾宇謙彷佛進入作曲家的形體中,配合指揮,以及樂手們的節奏,抽絲剝繭、喃喃細訴,帶領觀眾進入壓抑燦爛的作曲家心靈世界,展現弦音如泣如訴的極致魅力。
    曾宇謙已經有好長時間,沒有拉奏該曲子,重拾那份熟悉又複雜的經典,他越來越感受到音樂的力量,看似微小,卻又能深入人心,音樂家的音樂,是內在靈魂的出口,隨著閱歷增長而有所變化。曾宇謙承認,在他十幾歲時候,受到師表們許多技巧上的指導,但成年之後,尤其在社會上翻滾多年,技巧熟練已不成問題,他思考反而是如何以音樂表達情感,如何領受作曲家的悲喜哀樂,感同身受之餘,傳達給聽眾,透了不同的小提琴協奏曲,感悟不同的靈魂,更有不同的感受與心得,他非常謹慎捕捉那樣的共鳴,同悲同喜,久久不能自已。
    曾宇謙謹記老師們對他的所教導,然而,技術是有止境的,但對音樂的感觸與體悟,卻是廣袤浩瀚的。近期,除了對技巧精進的持續要求外,曾宇謙更細心尋找屬於自己的詮釋語𢑥,建立自己在音質音色上,獨一無二的品牌。
    這回與NTSO 合作,像自己家人一樣,少了國際名團患得患失的壓力,更能展現自己的音樂特色。
    尤其這一回,很榮幸可以代表台灣,到日本演出,是榮耀,也是使命,如何在密切友好的台日邦誼上,再拉近距離,增加高度,他會全力以赴。
    曾宇謙以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3段《E大調小提琴獨奏曲》作為安可曲,那是《奏鳴曲與小提琴》系列中,最後一部作品,答謝現場聽眾的友誼與熱情掌聲。
    音樂會一開場,由樂團演奏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1804 - 1857)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些許陌生,但饒富趣味。
    葛令卡是第一個獲得廣泛聲譽的俄國作曲家,更被稱為「俄羅斯近代音樂之父」,他率先創作「真正算是俄羅斯音樂」的作曲家,尤其透過創作,使用許多音樂元素,蔚為世界觀,給了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年-1908年)、鮑羅定(Alexander P. Borodin,1833-1887)等「俄國五人組」的俄國音樂,起了很大影響。
    該首像以「全力疾走」的急板(Presto)音樂,有輕快華麗曲趣,與被形容為「東方風格」的俄羅斯旋律。D大調,奏鳴曲式,2/2拍子,全曲依傳統西方歌劇序曲的形式譜寫。由於該曲使用不協和弦、全音音階等作曲技法,成為俄國國民歌劇的基礎,在音樂史上意義重大。
    該序曲,常常在音樂會上,以獨立的管弦樂曲演奏,是葛令卡全作品當中,最常聽到的作品,同時也是代表俄羅斯管弦樂的音樂之一,呈現出濃厚的俄羅斯風情,彷彿為整晚的音樂會定了調。艾納斯•魯賓基斯信手拈來,從容應對,值得喝采。
     時值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誕辰150周年,以《交響舞曲,作品。45》作為應景禮獻,該曲於1940年10月完成,是三樂章管弦樂組曲,也是拉赫曼尼諾夫在美國生活期間,唯一完整創作的最後作品,彌足珍貴。
    該作品,在艾納斯•魯賓基斯帶領NTSO樂手,與俄國近200公分身高的長人,沉浸在遊子思鄉情愁中,熟悉的景物人事,濃濃的懷舊氣息,就像拉赫曼尼諾夫在《第三交響曲》中一樣,在波折苦難之後,透過宗教聖歌般,澎湃洶湧、力拔山河。
   這回有了文化部與台南市政府加持、牛耳藝術公司作整合行銷,NTSO 在團長劉玄詠熱情帶領下,踩出主動出擊的漂亮步伐,尤其洋將指揮家艾納斯•魯賓基斯幹勁十足,而台灣培育出的小提琴新銳曾宇謙,心智蛻變有成,越來越能詮釋古今愁情樂思,悠蕩翻揚中,必能在赴日演出的文化外交場域,留下深刻紀錄。遙寄祝福,一路順風!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