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看到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存活下來,而且有模有樣,完全讓她不敢相信,尤其自籌款比例,可以拉升到40%,她驚喜連連,倍感欣慰。
李永萍是以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第十六屆董事身分,於(4)日晚間,喜出望外地作了以上表示。她是文基金會在2007年改組的推動執行者。
早在1985年,許水德擔任台北北市長時,為推廣藝術文化,捐助2900萬元,成立非營利機構,取名為「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目前基金已增加到5600萬元,市政府出資超過50%,為公設財團法人。
2007年郝龍斌擔任台北市長時,進行改組,讓該基金會轉型納入台北市政府運作,做為公民協作的平台,以推動台北的城市藝文發展為使命。
該基金會因為市府支持與督導,相較一般民間性質基金會,更注重文化活動的公共性與市民的可及性,多次推動開創性的城市藝術文化活動,並為台北市形塑文化發展環境,培育文創人才、活絡文創產業發展,是台北市藝術文化發展的生命共同體,彌足珍貴。
悠悠歲月推移,屈指一算,已經相隔16年,李永萍說,她點滴在心頭,當時她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在完全沒有前例可參考的情況下,臨危受命,她只能勉力接下使命,摸著石頭過河,痛苦不堪,晚上無法入睡,
親自參與催生,自己跳下來當接先婆,當時都不如造幼雛能否存活,沒想到,一幌眼,已經成為氣宇軒昂的青少年,茁壯發展、創思盎然,令人振奮。
李永萍提及,為了改制,當時最困難的是財務部分,民意代表要求她承諾40%的自備款,她怎麼算都覺得不容易,遲遲不敢下賭注。
這回被邀請回來擔任文基會董事,她倍感親切,更樂見俊彥進入文基會大家庭,奉獻所長,是城市發展的動力來源,也是市民之福。
優秀專業人才,進不了公部門,而政府單位長久以來,受到組織員額限制,只能忘梅止渴,勞務檔案無法累積,是最令人扼腕嘆息所長。李永萍對於16年來的巨大變化與進步,感到安慰,文化部𨍭型、文策院成立,都是大家樂見的成果,台北邁出困難的第一步,對各地都帶來刺激與啓發,新北市、高雄、桃園、台東⋯,逐一來取經,真是可喜可賀。
李永萍強調,做文化的人,創意、才華、熱忱都夠,但就是缺乏企業化的能力,很不會找錢,因此,很難存活,更別說成長茁壯,如今從公部門的補助款維持在60%之內,民間自籌款逾4成,是非常大的突破與進步,彌足珍貴。
根據文基會財務資料,2022年來自文化局與其他補助,預算與決算都維持59%,今(2023)年預算為60%,明(2024)年預算甚至降低為57%,其餘都是靠各單位自籌,管道包括民間捐贈收入、租金收入、業務收入與業務外收入。
北市文基會昨晚舉行首次董監事會議,由副市長林奕華出任董事長,文化局長蔡詩萍續任執行長,成員包括:
1、市府團隊的產業發展局局長陳安、觀光傳播局副局長薛秋火、主計處專門委員張英慧。
2、企業界代表: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蔡翁美慧(也是即將開幕富邦美術館負責人)、禮客Outlet董事長翁素蕙、皇冠金屬工業董事長林欣蓓(也是草山玉溪博物館館長)、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能率資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江俊德、貳樓餐飲集團董事長黃寶世、敦偉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陳柏華。
3、藝文界代表:文化大學兼任教授李斌、北藝大校長陳愷璜、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專任教授樓永堅、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永萍、臺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執行長楊淑鈴、典藏社長簡秀枝,任期,自2023年8月1 日,至2025年7月31日。
根據文基會副執行長黃文彥的業務報告,目前文基會包含14個場館,4個藝文推動辦公室,分佈在7個行政區。總預算今年約為5.64億元,明年約為6.13億元。
一、視覺藝術推廣群:
1、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經營管理及藝術推廣。(館長:駱麗真)
2、藝術村營運部:台北國際藝術村經營管理舆推廣、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經營管理與推廣。(總監:張玉漢)
二、文化產業推廣群:
1、創意發展部:松山文化創意屬區經營管理奐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輔導與拓銷計畫。(總監:陳玉秀)
2、城西營運部:西門紅樓經營管理與藝術推廣、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經營管理及藝術推廣、剝皮寮歷史街區西側經營管理。(總監:李志勇)
3、台北偶戲館:台北偶戲館經營管理與推廣。(總監:蔡易衞)
4、北投博物館營運部:北投溫泉博物館經營管理與推廣、新北投車站經營管理及教育推廣、北投梅庭經營管理與推廣。(總監:李曉雯)
三、影視產業推廣群:
1、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影視協拍、人才培育與產業扶持相關業務、 國際影視攝製没資計劃。(總監:饒紫娟)
2、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
3、辦學部:藝術文化人才實驗教育機構經營管理。(主任:張家琪)
四、政策專案開發群:
1、眷村部:北投中心新村聚落經營管理及推廣、蟾蜍山煥民新村經營管理及推廣、嘉禾新村經營管理及推廣。(總監:李曉雯兼任)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