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秉儒專欄】「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是民國自由主義學者胡適的名言。學問,相當於知識。從事知識探索,要曉得問問題,特別是能夠對普羅大眾習以為常的觀念、見解提出質疑,所成就的知識價值越高。
來講一個小故事:之前我那一輛開了20多年的愛車,煞車系統一直有問題,就是俗稱的「煞車太軟」;踩煞車時必須在踩下第一腳後趕緊放開,馬上再踩第二腳,煞車才會出現力道。跟好幾位修車師傅研究了老半天,煞車總磅換了,沒改善;兩個前輪煞車分磅也換了,還是沒改善;連煞車真空幫浦(真空倍力器)也換了,依然沒改善。這時候我把腦筋動到ABS系統上:「有沒有可能是ABS的問題?」原本師傅還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啦!那個東西很難壞!」可是,「很難壞」就是「有可能壞」啊!反正該換的煞車套件都換新了,問題都還沒有改善,那就死馬當活馬醫,試試也無妨。在我的堅持之下,以截斷ABS泵浦進行交叉測試,問題果然就出在ABS泵浦上。
這次的經驗,根據我的粗淺理解,「在不疑處有疑」是指盡可能慎思明辨,不要輕易接受別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說法;遇到問題時設法想通想透,看似合理,或是不可能的地方,也要審慎檢視。
所以,對於這次日本政府與東電公司執意將宣稱經過妥善處理後的福島核汙水排海事件,我也是抱持著這種態度。
我依然認為,「核能發電」是目前安全性、穩定性相對較高,符合人類社會需求的發電方式。但是「相對安全」不代表「絕對安全」。到目前為止,以人類的科學發展,依然無法百分之百保證能完全掌握任何一種能源運轉模式,達到「零風險」。真的不要把「核能發電」形容成「萬無一失」。這是在自欺欺人。
「核能發電」的風險在於「機件故障」、「人為操作不當」、「不可抗力的天災、戰爭等重大災難」。我們只能盡其所能地避免或排除這樣的風險發生,但是卻不能當作這些風險從來都不存在。
日本開始排放福島核汙水以來,日本政府讓東電公司公佈了福島附近水質和魚類體內含氚量,都號稱在安全範圍;但是,是否真的如東電公司所說,處理後的廢水中只含有「氚」這一種放射性物質、與其他國家正常運營的核電站所排放的冷卻水相當?
國際醫生防止核戰聯盟(IPPNW)德國分部的施密德(Jörg Schmid)並不認同「福島核汙水無害」的說法。這位醫生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說,盡管東電公司高度稀釋了核汙水,但是這並不會改變排向大海的放射性物質總量,「科學研究表明,即便是極低的輻射劑量,也會對健康造成損害。」
德國環境部長萊姆科(Steffi Lemke)也警告說,只有在窮盡一切其他手段後,方能採取像日本政府將福島核汙水排海這樣「萬不得已」的方案;即便排海是不可避免的,也應該「慎之又慎」。
明明可以選擇如「蒸發釋放」、「電解排放」、「混合水泥固化後進行地下掩埋」、「直接注入地層」等方式,為何日本政府與東電公司要採用最容易引起國際社會撻伐,擾動人心,甚至造成商業經濟動盪的排放入海方式?這背後有什麼動機?東電公司真的有能力安全執行這項海排計畫?光是一個「經費成本考量」這個理由,真的很難杜悠悠之口。我們需要找出答案。
執著在相信專家學者的「理論數據」,執著在相信日本政府不會騙人,相信日本東電不會說謊造假,相信《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不會迫於國際政治壓力放水甚至被收買,其實只是在捍衛心中那塊「核能絕對安全」的神主牌。就算福島第一核電站曾經發生核事故,也要絕對相信日本東電真的會用東芝開發「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除去氚以外的輻射粒子,然後這些處理過後的核汙水就跟一般正常核電廠所排放的核廢水一樣「絕對安全」?可是,我還是要說,世界上只有「相對安全」,但並沒有「絕對安全」這件事。我們只能不要因噎廢食,不斷的從前車之鑑中去學習,去改進,不護短,盡其所能地及早阻止這樣的事件發生,或者亡羊補牢,並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
「在不疑處有疑,從有疑處深入尋找答案,才有可能探索到真相。」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日本處理水入口網站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