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樂風專欄】在外人勢力尚未進入臺灣前,廣大的北臺灣地區曾有一支文化先進的族群,他們已知煉鐵,並且擅長貿易,這就是臺灣平埔族之一的凱達格蘭族,該族有兩個分支,一為雷朗族,一為巴賽族。
1642年,荷蘭人打算將西班牙人逐出臺灣,巴賽人看了看形勢,決定站在拳頭比較大的荷蘭這邊,當個識時務的俊傑,不過這個俊傑也是很有誠意,派了多達千名弓箭手助戰,但荷蘭軍官哈魯斯認為弓箭幫助不大,就別來當砲灰了,命他們駐守原地,好好的看荷蘭兵怎麼虐西班牙就行。
一次能出千名弓箭手,也足以說明巴賽人的人丁興旺,可惜經過兩百多年的摧殘,到了1915年日本人的調查中,此處僅有「熟番」223人,雖然比起其他族群還算不少,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1936年,日本語言學家石坂莊作邀請巴賽族耆老潘氏腰協助,紀錄下一千多巴賽語字彙及三首祭歌,保存了珍貴的民族文化。
目前該族文化幾乎已經消失殆盡,但比起部分平埔族,他們的族群意識仍在,也有一群人在努力的復興文化,保存遺跡。
位於貢寮鄉新社的山西祠,就是凱達格蘭族分支巴賽族的廟宇。
走到廟口,你會看到「巴賽祖師廟」幾個字,「山西祠」其實是廟中牌位的寫法,「山西」二字曾被人拿來大做文章,認為是臺灣原住民起源於大陸的證據,但現在幾乎已經沒人採用這種說法,一般認為,山西就是Sansai的音譯,是他們祖先的起源地,但Sansai究竟為何處?有人認為是海外小島,此島位置目前不詳。
不過凱達格蘭族並非起源於臺灣本島應該是肯定的,根據族中的傳說,祖先是從海外移居,登陸地就是三貂角。
至於族人自己慣用的稱呼,根據族人潘耀璋表示,通常稱為「祖公祠」。
山西祠為第十五代頭目潘金山,或者是潘金山父親輩的六個兄弟所建。膜拜當初最早到新社來開發的六大房後裔,並非為全族人共同祭拜,所以應該算是宗祠。並非有些人所認為的公廨。
但公廨原址其實離此也不遠,就是新社慈仁宮,在建成媽祖廟之前,原本是凱達格蘭族用茅草搭蓋的公廨,族人潘火炎說:公廨中供奉五個壺,以檳榔、橄仔樹子做供品。公廨今已不存。
門口對聯寫著「繩文歷史我開基」、「台灣礦業我先行」,「德澤披被史上無名」簡單幾個字點出了凱達格蘭族在臺灣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下聯處有「社女潘招治子林勝義修建」,之前山西祠曾經相當破敗,應該就是這位林勝義先生將之修建成現在樣貌。
雖然廟中部分陳設有漢化的跡象,但比起竹北采田福地,其實更有自己的風格。廟中的彩繪和文字主要呈現本族的歷史與生活樣貌,將這些東西欣賞一遍,也就對凱達格蘭族的歷史有了基本的認識。
山西祠不只有祭拜的功能,也凝聚了族群意識,可稱為是凱達格蘭的精神堡壘。另外,往北走不遠處的新社慈仁宮,雖然是媽祖廟,但其實是個研究原住民史的好去處,未來再為大家介紹。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