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張若彤專欄】迷思一:1942年11月,中華民國正式對外宣布「戰後將收回,根據《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的台灣、澎湖。」這是台灣與中華民國結緣的開始。
釋疑:「結緣」的意義不明,但如果非得要這樣說的話,也應該要追溯到三個月前的1942年8月,美國《時代・生活・財星》雜誌(Time-Life-Fortune)刊登了一則文章〈新世界裡的美國(二):太平洋關係〉(The United States in a New World, II: Pacific Relations),內容提到戰後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的圖像,建議美國應在戰後打造一條橫跨太平洋兩岸的防禦帶,東起夏威夷、西抵台灣這個軍事防禦帶上牢不可破的定海神針與西部終點站,在此一安排下,不適合讓台灣成為戰後中國領土與主權的一部分,因為聯合國可能要在島上設立一些軍事設施。
這一公開文章,在抗戰時期的中國大後方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因為他們發現美國內部竟然有人開始主張將台灣交給聯合國託管(只是當時的說法,還承認中國對台灣的管理權,僅將對外關係與軍事交給聯合國),這才使得兩個月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接見羅斯福總統特使的時候,明確表達中國要在戰後收回台灣以及東北的旅順大連的立場。
再隔一個月,宋子文在上任外交部長的第一場中外記者會上,堅定且明確地宣示,中國將在戰後「收回東三省、台灣和琉球」(這一段就是上面所說的「結緣」)。再兩個月後,立法院長孫科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直接點名《時代・生活・財星》雜誌那篇有關台灣地位的文章「忽視國民政府收復台灣的決心」。
也就是說,1942年11月這件事並非中華民國和台灣結緣的開始,嚴格來說,台灣光復相關的脈絡至少應追溯到1940年4月,就是追溯到國民參政會提的「策進臺灣朝鮮革命使敵益速崩潰」案,如果要模糊地說「結緣」,那顯然還可以更早。
上面提到的1942年底的這些事,雖說拿來理解當時的國民政府沒有太大的意義,拿來理解美國卻非常適合。把這些事件稱為「美國和台灣結緣的開始」,應該更為貼切,因為這是美國方面對台灣產生興趣(納入其戰略規劃)的開始。
作者為《究竟二二八》作者
照片來源:天豪公開課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