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翁佳音專欄】日昨返二水探視甫出院的老父,益忠學長與榮捷校長冒大雷雨、能見度幾乎零的情況下來接載,感激。老番一部份生活重心將慢慢移回二水,畢竟故鄉東螺二八水寶斗歷史多,由職場退隱的歷史研究者來講故鄉事,看能不能講出一點與現實生活利害相關的故事來。這裡先講很早就想說的螺溪硯石。
吾鄉螺溪硯石,其實是臺灣自我定位(Identification)的重要環項,不強調不行。
文獻曾言日本時代有人用「堅而不滑,潤而不燥」的螺溪石材製作中國四大名硯的歙硯,讓鑑賞名家看走眼!日本人說我們螺溪石材質與中國第一的廣東端硯約略相同。但更值得宣傳的是,中國名硯是人工採自石坑的切石而雕刻,臺灣東螺硯是山溪沖出之自然石,另有天然韻味。
東螺硯在大清國統治時已小有名氣,日本領臺後據說「近年已未聞有拾得者」,直到一位日人佐佐木氏承得他人讓渡之螺溪石,以及八堡圳圳路改修時再於溪灘上發現不少此名石,螺溪硯之春於是在日本時代更進一步燦爛綻放,晉列名硯之林。
佐佐木,就是佐佐木忠藏(1864-1941),他1896年之後就在彰化、雲林地方法院當書記,1911到16年之間在嘉義、臺中任職庶務課長,圳路維修亦在1910年前後大動工。這些跡象顯示,東螺硯再展青春時,海那一邊,正要誕生後來與臺灣哥哥纏的中華民國。
日本時代吾鄉彰化先賢吳德功,以及日本漢詩人中村櫻溪有文識記。櫻溪說「考此石出二八水江西寮坑左右」,江西寮坑在哪?為何叫江西寮?這可跟中國江西省不是一家人喔,故事真的一大堆,老番又想到有人悲歌放浪歌人不旱(1884~1942),場景也許在二水某地方
一覺醒來的硯工不旱
在玄關處細敲著石頭
邊歌邊雕硯
在流浪中變老的人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